一张坐标图 一堂语文课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1-10-13臧学华
文|臧学华
【教材分析】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故事通过对话展示情节,塑造人物。急性子顾客迫不及待想要穿上新衣服,一连跑了四家裁缝店,又一连四天不断变换要求,反复强调自己是个急性子,不耐烦、等不及。在第2自然段中,每句话都比较短促——急;一连串的句号和最后的省略号表现了顾客喋喋不休——急;一连串的问号表现了顾客不给裁缝回答的时间——急。一个性情急躁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明年冬天”和“没裁料”更是画龙点睛,寥寥数笔就把裁缝慢性子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复述的要领,应该让学生学会借助图表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品味精彩有趣的重要情节。本文的对话非常有特色,字里行间透着风趣幽默。故事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分角色朗读的指导,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也为较好地复述故事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10 个生字,正确读写“裁缝”“性子”“衬衫”等词语。
2.通过默读、朗读,品味语言,角色体验,感受顾客的性子之急,裁缝的性子之慢。
3.在自读、合作、讨论中梳理故事,提取相关信息,为第二课时复述故事做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词卡、小品微视频。
学生:自读课文3~5 遍,尝试自己学习生字词,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
一、知急晓慢,导入新课
1.聊聊自己或者身边人的性格特点。(指向性子的急与慢)
2.欣赏小品。
让学生说说小品中的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一个是急性子,一个是慢性子。)
3.过渡:当不同性格的人碰到一起,往往会发生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个急性子人和慢性子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4.读课题,辨析“裁”“缝”。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指名读课题。
(3)(出示课题)“缝”字带注音。质疑:书上明明注音是“fénɡ”,你们怎么都读轻声呢?
预设:单个读缝(fénɡ),连起来读轻声。
追问:那有没有“cáifénɡ”这个读法呢?(出示“cáifénɡ”)
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随机出示《现代汉语词典》截图,指名读一读。
小结:原来两种读法都有,读轻声“cáifenɡ”,表示做衣服的人。(出示画面)看,这里就有两个裁缝,一个在缝补衣服,一个在裁剪布料。而读第二声“cáifénɡ”,就是指裁剪、缝制衣服。
(4)回顾“缝”的另一个读音。
提问:“缝”字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预设:“fènɡ”。《寒号鸟》课文里学的“崖缝、缝隙”。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小品,让学生对急性子和慢性子的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从字里行间体会裁缝与顾客的性格特点做铺垫。多音字“缝”的学习,从学生的惯性思维冲突开始,运用词典的截图作证,发现“缝”字读轻声和原调意思的不同,再回忆《寒号鸟》中“缝”的去声读音。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习的强度,试图达到让学生久久不忘、深深牢记的效果。】
二、基于预习,梳理主要情节
1.游戏——故事早知道。
学生根据出示的信息,对照故事内容进行判断。
(1)出示: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
学生判断——出示(√),随机板书:冬天。
(2)出示:急性子顾客一共去了三次慢性子裁缝的店里。
学生判断——出示(×)
追问:那去了几次?(四次,随机板书:一、二、三、又。)
(3)出示:慢性子裁缝要急性子顾客明年冬天取衣服。
学生判断——出示(√)
(4)出示:急性子顾客一开始想做一件夹袄。
学生判断——出示(×)
追问:一开始,他想做什么衣服?(棉袄)(板贴:棉袄)第二天他要改成什么?(夹袄)(板贴:夹袄)
(5)出示:急性子顾客最后想要改成短袖衬衫。
学生判断——出示(×)
指名回答:急性子顾客最后想要改成什么?(春装)(板贴:春装)
追问:第三天要改成什么?(短袖衬衫)(板贴:短袖衬衫)
2.学习词语“短袖衬衫”。
(1)指名读词。
(2)引导发现“袖”“衬”“衫”都是衣字旁,并且说说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区别。
(3)书写“衬衫”,重点落实衣字旁的书写和左窄右宽的字形结构。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课前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全员参与,师生共同梳理重要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随机学习相关词语,重点关注衣字旁的汉字的特点与字理。】
三、品读课文,聚焦“一改再改”
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急性子顾客提要求一改再改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要一改再改。
2.默读课文,圈画思考。
3.预设:
(1)不料,这位顾客第二天又跑到裁缝店来,说“:我不做棉袄了!”
“等到明年冬天,时间实在太长啦。”顾客提出,“把我那棉袄里的棉花拽掉,改成夹袄,让我提前在秋天就能穿上合时的新衣服吧。”
(2)“师傅,把我那夹袄的袖子剪去一截儿,改成夏天能穿的短袖衬衫吧,我实在等不及了。”
(3)顾客说“:对不起,麻烦您再给我改成春装吧。袖子嘛,把上次剪下来的再接上去就是啦。”
4.讨论急性子顾客为什么提要求“一改再改”。
预设:因为他着急穿新衣服,等不及。
(1)棉袄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穿上?(明年冬天)
(2)改成夹袄呢?(秋天)
(3)改成短袖衬衫呢?(夏天)
(4)改成春装呢?(春天)
5.根据板贴,梳理内容。
(1)经过前面的学习,板书+板贴呈现如下:
(2)让学生在横坐标下把“春天、夏天、秋天、明年冬天”四张词卡排一排。
(3)引导学生调整板贴,预设如下。
质疑: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摆。
6.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慢性子裁缝答复的句子,想一想,哪句话最能体现他的性子之慢。
预设:
(1)“不要棉花了,行啊。”裁缝答应了,“为您服务,没说的!”
(2)裁缝点点头:“剪袖子,只要咔嚓咔嚓两剪子,好办得很,没问题。”
(3)但裁缝又拍拍他的肩,说:“您放心,凭我的手艺,不用接袖子也能给您做出一件最漂亮的春装。”
“根本不用。”裁缝解释说,“因为您的布在我的柜子里搁着,我还没开始裁料呢。”
讨论:哪句话最能体现裁缝的性子之慢?
预设:“因为您的布在我的柜子里搁着,我还没开始裁料呢。”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没裁料”“没问题”“没说的”。
7.朗读体验,品味顾客的性子之急和裁缝的性子之慢。
(出示有关“一改再改”的三次对话)
(1)同桌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4)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全班推荐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8.小结,凸显顾客和裁缝的性格特点并补充关键词“拽、剪、接”。
【设计意图:围绕“一改再改”,先是通过学生独立学习找到相关的句子,然后讨论“一改再改”的原因,初步感受顾客的性子之急。接着通过摆一摆,梳理故事情节的坐标图。在明了故事的基础上,再品味语言,感受裁缝的性子之慢。遵循阅读规律,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四、回味第一天的故事,发现语言特点
1.朗读课文第1~13 自然段,画出最能感受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
2.反馈交流。
预设(1):没耐心、等不及。
预设(2):噌的一下子跳起来。
预设(3):不耐烦。
预设(4):“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3.讨论,既然要等到明年冬天,急性子顾客怎么答应让慢性子裁缝做衣服呢?
预设:不让人笑话,在最合适的时候穿上最美的新衣服。(板书:说定了)
4.定格第2 自然段。小组合作研究第2 自然段,顾客的哪些语言特点说明他的性子很急?
预设(1):说了一连串的话,后面还有省略号。
预设(2):说的每句话都比较短促。
预设(3):秋天,夏天,春天,接二连三地问,等不及裁缝回答。
5.依据急性子顾客的语言特点,尝试写话。
(1)当裁缝说没裁料的时候——出示课文提示泡泡语“此时,这位顾客会说些什么呢”。
(2)学生尝试写话。
(3)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体现的。学生在笑着读有趣的故事时,还要静心思考语言的特点,发现表达的妙处,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尝试写话。从阅读到发现,再到尝试表达,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五、结课
1.师生看板书,合作小结。
2.下节课我们将尝试着借助这些信息来复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第一课时,不着急让学生进行复述,而是要为第二课时的复述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