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罗甸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资源景观特征及其保护与开发建议
2021-10-13程国繁覃庆炎张竞翔李章炳马光磊王亦凡
程国繁,覃庆炎,张竞翔,李章炳,路 豪,马光磊,王亦凡
(1.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2.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罗甸县位于扬子陆块与江南造山带的接合部位,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区内类型丰富,特色显著,科研科普和观赏价值较高的地质遗迹。大小井风景名胜区位于罗甸县北东隅,距县城23 km,由五行天坑群、坡贡石林和大小井三个景区组成,总面积40.8 km2,属于省级风景名胜区[1]。其核心区位于大小井,由大小井地下暗河出口、天德洞、响水洞、三江屯堡等景点组成[2]。同时,大小井景区也是罗甸翠滩省级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规划面积为13.93 km2,主要地文景观资源有:响水洞、大井出水口、天德洞、天桥天坑、独秀峰、大井峰丛、芭蕉洞天坑、中厂洞天坑、打岱河天坑以及董当河段等。大小井一带的洞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洞穴博物馆”[1]。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各种地质体的总和[3]。由于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科学性、稀有性和观赏性[4],珍贵的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地质公园建设促进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地质旅游开发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5]。
罗甸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品位高[6]。罗甸县共查明旅游资源单体614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90个(含五级资源4个,四级资源13个,三级资源73个),大小井景区共有五级旅游资源1个,四级旅游资源7个,三级旅游资源7个。根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案,将地质遗迹分为7个大类、25个类、56个亚类[7]。在旅游大普查的旅游资源分类中,地文景观类和水域风光类均属于地质遗迹资源。根据地质遗迹分类,大小井风景区内17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中,地质遗迹数量达15个,是罗甸县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最集中和最有代表性的区域[8]。
根据前人调查成果和野外调研资料,本文在论述大小井风景区地质遗迹的区域地质背景、资源类型特征和遗迹景观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地质遗迹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区内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建议,旨在为制定全县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省偏远山区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1 罗甸区域地质背景
1.1 罗甸区域地层
罗甸区内最老地层为中下泥盆统火烘组(D1-2h),最新地层为第四系(Q)松散沉积,地层总厚度达4 100 m。火烘组(D1-2h)至中上三叠统黑苗湾组(T2-3h)之间为连续沉积,白垩纪仅保留上统,茅台组(K2m),为河湖相沉积砾岩、泥岩,厚度大于150 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如图1所示。
晚古生代包括浅海-滨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局限台地-边缘滩礁相沉积、半深水至深水盆地相碳酸盐夹碎碎岩沉积3个岩相序列。半深水至深水盆地沉积,包括火烘组(D1-2h)至领薅组(P3l),由碎屑岩和灰岩组成,地层连续,无沉积间断。浅海-滨海相沉积,包括祥摆组(C1x)至大隆组(P3d)。碳酸盐局限台地-边缘滩礁相沉积,包括台地边缘相猴子关组(P1-2h)和吴家坪组(P3w),二者为连续沉积。
三叠系厚度大于1 300 m,包括浅海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斜坡岩相、深水盆地相沉积,岩相带分布连续,地层时空分界明显。盆地相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乐康组(T1-2l)或石泡组(T1-2s)、许满组(T2xm)、边阳组(T2b)、黑苗湾组(T2-3h),主要为碎屑岩,夹少量灰岩。台地相地层有安顺组(T1-2a)和花溪组(T2h)。台边缘相地层为坡段组(T2p)和垄头组(T2l),主要为碳酸盐岩。
区内岩浆岩为辉绿岩(Pβμ),呈岩墙产出于四大寨组(P1-2s)中,岩体接触带有玉矿化和大理岩化,官固、峨村等地产出罗甸玉。
1.2 地质构造
罗甸位于扬子陆块与江南造山带的接合部位,燕山运动造成区内地层岩石发生强烈变形,强烈褶皱与断层相伴,奠定了区域构造格架,如图1所示。区域构造线主要北北西、北东东方向展布,褶皱的叠加及限制关系表明,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的褶皱形成较早,而北北西或近南北向和褶皱形成较晚,反映出燕山运动过程中,早期和晚期的构造作用力方向有改变及调整。由于构造应力的联合作用,形成了沫阳弧,由一系列的紧闭线状褶皱及断层组成,褶断带的走向从北东向转为东西向,弧顶向北凸出。
2 地质遗迹资源及评价
在2016年旅游资源大普查中,大小井景区共调查评价优良级地质遗迹旅游资源10处,人文景观资源2处。此外,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分别于2006年、2012年完成了黔南州旅游资源调查和1∶25万独山县幅(G48C003004)区域地质调查,对大小井景区的大贵州滩(板庚滩)、林霞褶皱、大小井暗河口、月亮山天生桥等5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评价,评价结果为大贵州滩(板庚滩)和大小井暗河口为世界级资源,林霞褶皱为国家级,林群剖面和月亮山天生桥为省级[9-10]。
罗甸县地质遗迹资源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大小井景区内分布有优良级(旅游大普查的三级以上,地质遗迹评价的省级以上)旅游资源17处,其中地质遗迹资源为15处,其他资源2处,地质遗迹在总资源中占比为88%。根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案,大小井景区内的地质遗迹可归为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4个大类(含6个亚类),如表1所示。
表1 大小井景区地质遗迹分类及评价
概括起来,大小井景区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色:
(1)地质遗迹旅游类型丰富,分布集中,品级一流
大小井风景区面积约100 km2,分布着15个优良级地质遗迹,含世界级地质遗迹3个,国家级地质遗迹3个,省级地质遗迹9个。优良级地质遗迹分布密度如此之高,在全省乃到全国颇为罕见。地质遗迹类型涵盖区域性标准剖面、沉积岩相剖面、区域大型构造、喀斯特地貌、冷泉景观、风景河段6个亚类,喀斯特地貌集天坑、溶洞、地下暗河出口、天生桥、峰丛、石林为一体,类型丰富。
(2)地质遗迹科研价值意义重大
大小井景区位于大贵州滩东部边缘。大贵州滩地质遗迹,由在全球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地层剖面、岩相剖面、岩相古地理、生物化石和典型喀斯特地貌遗迹组成,国内外学者对其结构组成[11-12]、演化历史[13]、科学意义[14]、保护与开发[15]进行过深入详细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好、发育最完整的三叠纪孤立碳酸盐台地。特别是喀斯特地貌遗迹,其类型非常丰富,有伏流、暗河、漏斗(天坑)、天生桥、岩溶峰丛(图3a所示)、峰丛洼地、峰林、溶洞、盲谷等多种类型,岩溶景观与地下暗河系统构成全球罕见的世界级喀斯特奇观。
大小井暗河系统由小井地下河系统和大井地下河系统组成,以摆郎河为主干,明流与暗河交替出现,水流从北西向南东,从西向东,从北向南流,形成复杂多样的地下暗河系统。地下河干流长143 km,汇水面积约1 600 km2,包括地下河支流(伏流)38条,暗河出口流量平水期限为20 m3/s,枯水期限为6.6 m3/s,为贵州地下河之冠,也是目前我国已知最大的地下暗河系统[9]。小井地下河系统由抵塘—马鞍寨—打黛河—小井地下河、翁吕—风洞—麻园—小井地下河和砂石—小井地下河3条分支地下河构成,地下河的形成是新构造运动、流水溶蚀、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16]。大小井地下河系统是世界级的天然地下河博物馆,它对研究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地下暗河系统形成的地质环境、岩溶地貌类型、水动力条件和新构造活动特征及规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地球科学、旅游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3)地质遗迹美学观赏价值高
林霞褶皱遗迹位于沫阳镇林霞一带,在三岔河的深切河峡谷两岸,二叠系四大寨组(P1-2sd)薄层硅质和灰岩形成各种褶皱,有尖棱褶皱、箱状褶皱、平卧褶皱、翻转褶皱等类型(图3b),几乎涵盖了构造地质学中所讲到的褶皱类型,而且规模较大,形态极为优美,可观性好。在200余米深的河谷两岸,从谷底到山顶,褶皱的形态随标高的不同而呈现出分层分带特征,并有断层相伴,无论从地质科学研究、科普教学,还是旅游观赏,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称得上一座天然的地质构造博物馆。
大小井地质遗迹群,每个遗迹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有它的独特性,在平距400 m之内同时存在两个巨大的地下暗河出口,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水质清澈,水量大,犹如镶嵌在山谷中的两颗绿宝石(图3d,图3e)。天德洞,是顶部因岩溶塌陷而露天的古暗河通道,在洞内可观赏到地下暗河(图3c)。形态优美的天坑(图3f)、盲谷,岩溶洼地,伏流、落水洞在遗迹群分布区均可见到,旅游观赏价值高,景观独特。
水体景观的观赏性也极为优美,坝王河的董当河段,曹渡河的多个河段,蒙江河的多个河都保存着优美的水体景观和湿地景观,风景令人陶醉。
3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小井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批复建设已有10多年的历史,按理说风景区的建设与开发应该到成熟阶段,区内的旅游资源利用程度、风景区建设管理等也应达到较高或较好水平。但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甚至令人担忧。概括起来,大小井风景区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交通条件亟需改善
虽然从大小井的旁边有余(庆)-安(龙)高速经过,在沫阳镇也开了出口,但从沫阳镇通往景区的公路却相当破旧,正在修建中,景区的交通条件亟需改善。
(2)资源归类错位,优势资源定位不明
大小井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观显然是以地质遗迹为主体,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洞穴博物馆”的大小井溶洞群景区则是最重要的核心景观资源。然而,这些世界级珍稀、科学价值极高、美学价值极高的地质遗迹却规划为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定位不准确无异于“玉兰藏于蒿草”,高级别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真正体现,或许这正是该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定位误区。
(3)管理较为混乱,区内及周边环境较差
景区没有售票处,管理和服务也不太正式。景区内到处见到旧塑料袋、卫生纸团等垃圾,河岸凤尾竹上随处可见刻画的痕迹。可以说,景区的管理工作相当不到位。
(4)地质遗迹景观的研究亟盼深入
目前查明,景区分布着15个优良级地质遗迹,含世界级地质遗迹3个,国家级地质遗迹3个,省级地质遗迹9个,是一座世界级珍稀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对这些地质遗迹的成因和形成机理,景观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及其在成因相关性、整体综合利用价值等,都应及时有组织地开展深入研究,以使这些藏于深山的世界级、国家级资源的综合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4 景观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在响水洞和天德洞内,见到多处石笋被敲断,优美的景观遭到破坏,令人揪心。因此,应及时加强景区内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针对不同的地质遗迹,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17]。鉴于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内地质遗迹的稀有性、独特性、科学性、科普性及其特有的空间组合配置关系,世界级地质遗迹分布集中。为了使景区地质遗迹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其应有价值,特提出“贵州罗甸大贵滩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建议。
建议将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和大贵州滩景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整合,发挥综合资源优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由于研究程度不平衡,景观优势存在差异,因此,申报工作可分为两步走:先申报“大贵州滩国家地质公园”,通过一段时期的园区建设、地质遗迹深入系统研究、公园管理运行等一系列措施,待条件成熟后,再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只有这样,申报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5 结语
罗甸大小井景区世界级的地质遗迹集中分布,以全国最大的地下河水系网络系统和独特珍稀的喀斯特天坑、洼地、峰丛、水体景观为主要特色,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研、美学和科普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潜力巨大。
大小井景区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条件,但鉴于区内地质遗迹的研究程度不均衡,公园建设基础薄弱,建议拟按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规划。申报工作分两步走,先申报国家地质园,待各项条件成熟后,再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成立相关工作机构,负责地质公园的规划与申报工作。系统开展景区内地质遗迹的全面深入研究,为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及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