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期刊如何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

2021-10-12李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6期

摘要:2020年1月,在第七届中国画报协会“金睛奖”评比中,《今日重庆》杂志所刊发影像作品《用线条去散步》荣获编辑奖一等奖。《今日重庆》杂志是重庆市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唯一大型综合型外宣期刊,是重庆最具影响力的时政、财经、人文、城市类外宣读本。在新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尚且已成“慢新闻”,受众黏性大大降低,对于时效性更差十万八千里的期刊而言,其刊发的新闻图片何以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并赢得评委青睐、在第七届中国画报协会“金睛奖”评选中荣获编辑奖一等奖?进一步说,在新媒体当道、媒体深度融合还在深水期“扑腾”的当下,外宣期刊应如何利用图片新闻讲好城市故事、地区故事、中国故事?值得探讨。

关键词:图片新闻;外宣期刊;编辑;视觉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015-03

一、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彭亚非在他的《读图时代》中如此表述: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以及全球化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理论热点,近些年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较为普遍的关注①。

于传媒领域而言,简单地说,读图时代就是由以文字报道为主转变为以图片报道为主。在快餐式阅读现象盛行的当下,文字在图片面前越来越势弱,图片以文字无可比拟的直观性、立体感、表现力优势深受大众青睐。图片真实、直观、视觉冲击力强,且易于保存和传播,尤其是新闻摄影图片,以最简单的方式瞬间定格最关键的信息,表达出事物的重要特征[1]。

读图时代,图片编辑尤其是外宣期刊的图片编辑,面临全新挑战。如何发挥编辑在图片新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图片编辑的视觉化思维,进一步提升图片编辑的综合能力成为业界同仁值得思考的一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图片编辑的职责是什么。

早在20世纪40年代,“把关人”理论由著名社会心理學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卢因率先提出。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传播的全过程中,存在许多把关人。对于图片新闻报道而言,图片编辑就是影像使用的把关人,他们对图片进行再加工,决定图片最终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版面上。他们根据每一个新闻事件,有效运用图片形式,并配以画龙点睛的文字语言,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让受众能够迅速获取媒体所要传递的新闻信息,并激发情感共鸣。

作为重庆唯一大型外宣期刊,今日重庆杂志社特别策划的“影像”栏目历来受到摄影界、传媒界的诸多好评。每期栏目优选富于艺术性、趣味性、故事性的摄影佳作,版面采用大图片编排格局,在充分发挥图片视觉效应的同时,通过精练、生动的文字语言向读者传递图片故事,言简意赅地引起情感共鸣。本文以《今日重庆》杂志获奖的影像作品《用线条去散步》为例,谈谈该作品为何能从众多图片新闻报道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及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外宣期刊做好图片新闻报道的思考。

二、影像作品《用线条去散步》的创作体悟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读图时代悄然来临。在图片新闻中,图片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配图,其承载着大有可观的新闻价值。

作为影像使用的把关人,图片编辑必须加强对图片新闻的统筹策划,明确图片中的新闻报道重点,确保所选的图片能够展现出鲜明的新闻主题。在此基础上,图片编辑还要从不同角度对新闻图片进行组合,使图片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信息传递,在加强与新闻内容联系的同时,更好地展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一)选题角度轻巧新颖,视野独到

近年来,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重庆市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着力推动本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响应这一发展要求,今日重庆杂志社决定在解读有关政策、释放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做一期有关旅游的图片新闻专题。

专题创作初期,图片素材几百余张。在接到这项任务的第一时间,笔者思考了这样的问题——怎样在海量的素材中筛选出出类拔萃的新闻图片进行组合?组合的依据又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明确一个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主题,且主题鲜明,选题角度新颖,视野独到。经过反复地翻阅和推敲之后,最终,编辑部确定以城市的线条美为主题展开策划。可以说,有了这样鲜明的主题定位,选片组图就变得游刃有余了。

(二)诗意的标题点睛诗化的意境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如果说图片是杂志的眼睛,那么标题就是图片的眼睛。好的标题是图片新闻成功的关键。生动、新颖的标题不仅能充分表达新闻的主题,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换言之,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归纳、概括、提炼和引发,要集中反映出新闻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也是标题制作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新闻标题的制作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可以从突出亮点、设置疑问、更换角度、巧用修辞等方面着手。判断一则标题是否巧妙得宜,主要看其是否包含三大构成要素,即提炼准确、个性鲜明和冲击力强。

回顾在制作《用线条去散步》这则标题时,可谓绞尽脑汁。笔者原本拟定的标题为《城市的“线条美”》,旨在简明、直接地突出想要表达的主题。但显然,这则标题虽短小精干,阅读起来却平平无奇,毫无亮点,无法第一时间博取读者眼球。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后,最终《用线条去散步》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确定为这期影像作品的标题。具体来说,“散步”这一动词的修饰能给人以灵动跳脱、轻松悠闲之感,也暗示读者在翻阅时,以第一视角去切身感受,加之主图整版覆盖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量的攀升。

(三)配文精致,此时无声胜有声

丰富的信息含量是图片新闻的基础要素。而一则优秀的图片新闻还应富含突出的形象价值。事实上,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图片新闻的形象价值。只有富含优秀的视觉要素的图片,才能有效地传达图片的内涵和新闻的主题[2]。而图片编辑的魅力就在于用精炼的文字语言将新闻图片中蕴含的形象价值最大化地传达给受众。

随着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现象的盛行,受众对新闻编辑的文字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图片编辑。新闻图片的配文讲究短而精,编辑在确保写作真实性、利用图片传递新闻重大主题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用细节“说话”,通过文字对图片中的生动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放大”处理 ,充分体现图片的艺术审美,从而实现思维和情感的双向传递[3]。

起初,笔者为《用线条去散步》配文近600字,初稿虽完整地传递了作品主题,文字却显得十分冗长拖沓。通读下来,全文没有重点刻画细节,凸显出图片的亮点之处。站在读者的角度而言,无法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更别说情感互动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短而精?经过后期不断地打磨和思考,笔者字斟句酌,将配文从初稿的近600字精炼到最终成稿100余字,在充分展现作品主题的同时,以线条为切入口,抓住图片细节,深入刻画城市的动感。

事实证明,这篇短而精的配文收获了大量读者的认可和好评,其为图片信息的表达锦上添花,让读者在欣赏图片作品的同时,通过文字的点缀,把城市的线条美印在心里,印得更深。

三、外宣期刊做好图片新闻报道的思考

外宣期刊要用图片讲好城市故事、地区故事、中国故事,关键要强化选题策划。除《用线条去散步》外,《今日重庆》杂志社编辑部还策划了不少图片新闻精品,比如《南方的雪,是另一种写意》《城市的春日“服饰”》等等。无一例外,这些好作品的出彩都得益于编辑部对选题的把控和策划。具体来说,几点策略供同仁参考。

(一)以软见硬,软硬结合

对各个城市、各省区市乃至全国而言,外宣工作都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工作。外宣期刊的使命是要生动展现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中国的新发展、新风貌、新气象,全景展示这座城市、这个地区、这个国家灿烂的文化、人文景观,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外宣期刊题材广泛,涉及时政、财经、文化、人文、城市等方方面面,而时政、财经等板块涉及城市、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政治性、政策性强,是硬题材。因而,用图片来讲述这些硬题材、硬新闻的故事,就不能硬碰硬,而應迂回曲折,以软见硬,软硬结合,四两拨千斤,否则作品走向就会变成配图性的会场图片一类,无法达到讲好城市故事、地区故事、中国故事的目的。

比如,与《用线条去散步》同期刊发的“全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主题报道是硬题材、硬新闻,而《用线条去散步》则是“硬”新闻“软”做,整组报道中从图片到配文,找不到“旅游”“旅游发展”等字样,但无论昼与夜、晴与雨,用直线或曲线勾勒出的重庆这座山水城市的魔幻意境,简单的文字却已将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灵动的城市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怎样才能做到“硬”新闻“软”做?身为图片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政策;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变化,善于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选题策划上推陈出新;不断优化个人知识管理,强化整合能力,在知识利用方面借助不同的工具进行梳理、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新技术、新手段,学习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手段,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二)小处着眼,以点概面

外宣期刊所涉题材包括时政、财经、文化、人文、城市等方方面面,多数题材如时政、财经等都比较恢宏,容易宏大叙事,较难平易近人。要想作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那么在策划选题时,就要做到视野宽,但角度小。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小处着眼,以点概面。

《用线条去散步》选择从城市的线条感这一小切口着手,基于近景、远景等角度重点刻画城市的线条美。生动精妙的文字配合富含张力的图片,瞬间让整座城市“动”了起来。字里行间看似仅为刻画城市的风光,实则已润物细无声地将这座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展露无遗。

(三)基于受众视角,由外及内做外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外宣工作,是一座城市、地区或中国的重要新闻宣传工作,目的是展示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新发展、新风貌、新气象,让外界甚至世界对之有所了解。作为展示自我、与外界或世界沟通交流的载体,外宣期刊不能完全自说自话,不能由内及外,而应拓宽视野,多站在受众角度,由外及内地讲好城市故事、地区故事、中国故事。

事实上,受众对期刊的认可就是期刊不断发展、创新的原动力。因而,在信息纷繁庞杂、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外宣期刊做图片新闻更要找准自身风格,选题多从受众视角出发,精准推送优质内容,才能吸引更多受众,提高其对期刊的认可度。

《用线条去散步》很好地体现出作品的受众视角,尤其是标题一目了然,以受众的第一视角带领更多读者切身感受重庆这座城市的线条美,让报道有深度,更有温度。

(四)新旧融合,创新形式,做链式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的外宣期刊图片编辑应开阔视野,积极培育新的传播思维,只有新旧交融,让图片新闻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链式传播,才能讲好城市故事、地区故事、中国故事。

何以形成链式传播?具体来说,链式传播主要与受众和信息的相关程度、人际传播中的熟人机制、激发受众情感共鸣密切相关。而受众与信息的关联度强弱又取决于受众的参与度。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就要以丰富、创新的报道形式精准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内容。与相对严谨、枯燥的时政类报道不同,在外宣期刊的图片新闻报道中,留给编辑的发挥空间更大、叙事方式更多元。

此外,利用好人际传播也是实现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利用线上的熟人社交平台,如QQ、微信等,通过群组聊天、群发消息、分享朋友圈等方式,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呈爆炸式增长,进而形成链式传播。

新媒体时代赋予了信息传播仪式感,例如微博打榜、微信抢红包等都是相当具有仪式感的传播方式。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当人们沉浸在如此具有仪式感的传播过程中时,极易情绪高涨,引发情感共鸣。在此方面,外宣期刊的图片新闻报道可以公开征收受众的摄影作品,并以微信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当期的最佳作品进行刊载,既能增强传播的仪式感,又能激发情感共鸣,提高受众关注度和参与度。

《今日重庆》杂志推出的影像栏目图片源于《今日重庆》摄友汇。摄友汇长期开展最潮器材试用、名家讲堂、摄友沙龙、行摄之旅等丰富活动,集纳摄友会员的优秀作品。《用线条去散步》刊载的图片正是在摄友会员投递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这一创新方式不仅为图片新闻报道集纳了丰富素材,而且充分调动了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创新传播方式,形成了链式传播的典型案例还有很多,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创意出品的H5新媒体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该产品推出短短几日,就突破了10亿次的流量,独立访客累计1.54亿,创下了当时H5访问量的历史新高[4]。这一产品创意基于受众视角,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大大增强了受众与信息的关联度,并且充分激发其情感共鸣,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对外传播合力。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当下,如《用线条去散步》一样优秀的图片新闻作品不胜枚举。不可否认的是,成就一则大众喜闻乐见的图片新闻作品不能缺少一个优秀的图片编辑。一个优秀的图片编辑应该是一个心怀大局观的摄影内行,是图片新闻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摄影师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图片编辑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外宣期刊图片编辑更甚。因此,图片编辑只有不断提升编辑技巧和综合素质,才能成就更多精品佳作,才能讲好城市故事、地區故事、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刘畅.《人民画报》(1978-2012)封面图片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D].昆明:云南大学,2015.

[2] 吕卫锋.浅谈新闻图片的六要素[J].新闻研究导刊,2018(09):157,159.

[3] 崔鸿.读图时代图片新闻的编辑技巧[J].科技传播,2019,11(14):50-51.

[4] 周芮.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117-119.

作者简介:李婷婷(1996—),女,重庆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