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薄油层沉积体系再认识及开发中的应用
2021-10-12李磊
李磊
摘要:针对松辽盆地某薄油层各油田之间分层体系不统一以及有效厚度成图造成河道砂体断续,以至影响开发认知的现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开展全区域统层对比,系统性研究宏观沉积体系特征,形成了砂岩结合有效判相的砂体描述方法;建立了平面和垂向储层结构模型,强化砂体非均质性认识;总结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为开发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地层模式;沉积体系;砂岩判相;砂体定量描述;剩余油类型;挖潜措施
引言
松辽盆地某薄油层是由长垣水系向东南延伸形成的三角洲复合体,河道砂体垂向加积且发育广泛[1-2],一直使用传统的有效厚度成图法,分油田独立描述,随着油田滚動外扩,出现了两方面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各油田之间分层体系不统一,影响了对储层整体规律性认识,制约了边界区域开发及潜力分析;二是以有效厚度成图,河道砂体分布断续,预测精度低,也不符合实际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因此需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开展统层对比,重新进行宏观沉积体系认识,为井间砂体预测及开发调整提供地质基础。
1 沉积体系整体性再认识
1.1 重新认识地层发育模式
由于从北往南地层厚度逐渐减薄,原来认为地层是由北向南下砂岩组逐层尖灭的“逐层超覆减薄”模式;但油层沉积时期下砂岩组是一个沉积水体变浅,三角洲向湖进积过程,在沉积理论上不可能在砂岩尖灭处地层也同时尖灭,因为即使砂岩不发育但该时期地层仍然存在,只是在水体相对较深处演变为粒度更细、更薄的泥岩。因此以油层顶底广泛发育的湖泛泥质沉积物为全区标准等时面,按照“标准等时面控制下,逐渐逼近层序界面”原则[3],重新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新格架各小层连续发育且由北向南,顶底砂岩逐渐相变为泥岩,呈楔形减薄状,地层为“各层逐渐变薄”发育模式。
1.2重新建立沉积模式
以往储层描述方法,侧重于含油性,参照有效厚度绘图,认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主要为断续条带状。现代沉积和密井网区的解剖均表明,在沉积过程中河道砂连续分布更接近实际,由此确定沉积模式为:三角洲分流平原河道为连续分布,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通过分叉、合并方式连续展布,外前缘残留水下河道断续分布;河间砂多土豆状,席状砂多连片状。
1.3 重新划分沉积相类型
依据岩石学标志和三角洲砂体的平面形态、规模来判断亚相环境[4],应用“岩心定区,微相定位”法,重新划分各沉积单元湖岸线及内外前缘亚相界线,统一体系认识,解决了以油田为单位造成的边界区认识矛盾。新的湖岸线、内外前缘分界线比原认识南移2km,前缘相范围更广泛。微相上,综合河道连续理论和生产实际,采用砂岩结合有效判相法,将现标准解释不上有效厚度的河道独立出来,作为非主体河道微相;道间砂以有效厚度0.5m为界,细分为主体厚层(有效≥0.5m)主体薄层(0.2m≤有效<0.5m)和非主体(有效=0m)3类;三角洲相细分为3个亚相,15种微相,既能清晰注采关系,又加深河道砂连续性认识。
2 建立单砂体精细地质模型
2.1平面砂体沉积模型
以沉积环境为基础,河道砂体的平面形态为主,参考道间砂组合及规模,划分8种不同成因的平面沉积模型:分流平原亚相分为有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无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湖岸过渡区的干枝状分流砂;内前缘亚相的枝状分流砂、交织网状分流砂;外前缘亚相的稳定型席状砂、过渡型席状砂、零散型席状砂。
2.2 垂向储层结构模型
依据不同成因类型的单砂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关系、横向上连通特点,划分5种结构模型[5],定性表征砂体连通性:剖面呈孤立透镜状的孤立水道型,分流河道相互切割或者切割席状砂的叠加水道型,前缘相远岸端分流河道切割部分席状砂的不稳定互层型,外前缘相连片席状砂发育的稳定互层型,外前缘零散席状砂发育的孤立薄层型。
3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措施方向
3.1宽带状分流河道砂内部的层内型剩余油。
顺直型分流砂主体带等较宽部位,砂体厚度一般较大,受韵律、夹层等层内因素影响,顶部或中上部水驱效果差,剩余油相对富集。挖潜方向为控制强水淹层,开发次主力层。
3.2窄小河道的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
内前缘枝、网状河道宽度多在100~200m,现有250~300m井网控制不住,窄小河道内油井来水方向多为道间薄层,薄注厚采,产生剩余油。挖潜方向为压裂薄差层沟通优势相。
3.3分流间主体砂的平面干扰型剩余油
由于砂体平面相变快,油井与相邻水井处于不同微相砂体中,平面干扰严重,油井受效差,产生剩余油。挖潜方向为压裂、水力穿透射孔等,以增加有效泄油面积。
4 储层再认识成果的应用
4.1优化加密井位部署
根据砂体展布和河道预测方向,提出高风险免钻井位,优化加密部署。以某区块加密为例,设计71口,优化移动21口,统计完钻后河道符合率为72.4%,比有效厚度方式高出13.8%。
4.2优化完井方案,减少报废井数
对完钻后低于报废标准(全井段有效厚度小于1m)的井,若连通邻井有效大于1.2m,且存在优势相,可采取压裂沟通优势相完井方式,提高单井产能,减少报废井数。统计近三年828口井,优化濒临报废井完井方案80口,钻井成功率提高9.7%。
4.3清晰注采关系,优选单井措施
在细分沉积微相基础上,细化砂体连通关系,通过开展压裂薄差层连通优势相、与水井同处河道内的主产层堵水、对河道边部等剩余油富集而没射孔的井层进行补孔等措施,挖掘剩余油潜力。统计近三年453口措施井,平均单井日增油1.3t。
5 结论
5.1 通过整体性沉积体系再认识,确定由北向南“顶底砂岩逐层尖灭、楔形减薄”地层发育模式,建立河道连续展布模式,重新划分亚相范围、细分微相,深化宏观特征认识;
5.2 归纳建立薄油层8种精细地质模型、5种垂向结构模型,提高非均质性认识程度;
5.3 总结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分布特征,增加储层描述成果在布井、完井及措施优选等开发调整中的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伯虎,李洁.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与应用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2004:24-32.
[2]赵汉卿.松辽湖盆精细储层精细储层沉积学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8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