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2021-10-12强佰
强佰
摘要: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大学生遇到的就业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有关人士的深入研究。本文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探寻就业难的原因,也从营造高效的就业市场环境提出了几点拙见。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转变,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发生了转变,在这种变化中,就业环境即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的改变,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1产业结构不协调
首先,产业结构失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在第三产业内部,高层次的生产服务业比重低,而生活服务业比例较高,因此,难以吸收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而导致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端人才而难以就业的严峻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创造的高端就业岗位就会越多。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以制造业和传统的服务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应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但是对普通劳动者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这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诸如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型领域由于对外开放较晚,发展相对较慢。导致其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即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量大,而对高端人才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小。这就使大量涌入的毕业生不得不转而投向低端就业市场。
1.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地域分布、流动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是造成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因素。在当前我国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一方面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人才来推动发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人才又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去。这就造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严重短缺,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人才高消费即人才过剩现象。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质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不同之处是差别的大小。在中国,人为分割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政府对沿海发达地区的额外政策扶持,使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原本存在的不平衡被迅速扩大,市场化区域竞争的“公平”被打破,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这种差别被显现出来。
1.3学生的自身弊端
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够,观念出现偏差。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毕业生对“市场是需方市场”的认识不够,观念出现了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生也以20世纪80年代经济供给不足时的大学生做参照物,自认为自己是人中龙凤。而且现在农村生源基数较大,他们又大都不愿回到农村,就业心理自然而然就与大城市、白领、高薪联系起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学历层次多、专业面广、毕业生数量大的市场环境、學历上的优势已逐渐被弱化。近几年机构改革、造成机关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减缓。由于对就业形势没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择业标准与社会当前需求存在矛盾,就业心里预期过高,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应对策
2.1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加第三产业比重,特别是推动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大量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这样才能充分开发经济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需求水平和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2.2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完善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实现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应尽可能地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扩大目前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解除大学生的户籍限制,逐渐使我们的用人制度和人才流动渠道畅通,消除各种人为的壁垒,给毕业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2.3在政策上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为到边远山区、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提供人身保障。
2.4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激励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理念。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破除地域观念、城乡观念、所有制观念努力择业,更提倡毕业生去勇敢创业,实现自我就业,并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何婷,试从经济学角度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贺志燕. 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辽宁渤海大学,2008年.
[3]李欣玥,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策略,兰州大学,2015年.
[4]章亚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山东财经学院,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