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立天涯求父》的故事来源及极孝矛盾
2021-10-12杨东方
杨东方
◆摘 要:明朝的话本小说多有故事来源,作家创作时多以当朝或前朝之事来进行加工改编。《王本立天涯求父》一篇亦是如此,在入话、头回、正话中皆有本事考据。旨在用王原天涯茫茫千里寻找未曾谋面的父亲的故事来说教,教化世人,孝为人伦之首。然而,在文中王原践行极孝的方法却是建立在另一种不孝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传统孝道体系的矛盾中,由于说教過高的道德标准,使得主人公们在高标准下均沦为时代的殉道者。
◆关键词: 故事来源;孝道矛盾;殉道者
《石点头》是一部拟话本小说,鲁迅最早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了拟化本这一概念。拟化本顾名思义就是明清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小说的方式来写的。可见,拟化本不同于话本的最大区别就是不再偏向表演,注重表演效果和形式,而是更偏向案头化,使其更适合于阅读。《王本立天涯求父》中每一个事件均来源于明朝的本事史料。
一、小说中的故事来源
在小说的入话部分:“浩浩如天孰与伦,生身萱草及灵樁。当思鞠育恩无极,还记功劳苦更辛。跪乳羔羊知有母,反哺乌鸟不忘亲。至于犬马皆能养,人子缘何昧本因。”用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中的“孝”与正话建立联系,从而导入本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入话中开篇就说到“说话人当以孝道为根本。”然后说今人读书为了卖弄,才假言孝,古人行孝如王祥卧冰、梦中哭竹等等方是真孝,然后发表了“总之孝不孝,皆出自天性的观点。”“皆出自天性”可与片尾梦得孝子之说对应。来表现孝不是后天培养形成,而是出自天性,又增加了神秘色彩。头回说一个忘根本的读书人做话头。一般来说,话本小说的头回都会以一个时间跨度较长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来引出正话,而在《王本立天涯求父》中用的却是“本朝洪武年间,钱塘人吴敬夫……..”的例子。胡士莹曾做过明代拟话本故事的来源和影响,其中包括《石点头》中《王本立天涯求父》一篇。“头回叙明洪武时钱塘人吴糙远任蜀中,其父作诗一首寄之,盼其归养。吴糙贪恋禄位,全不以老亲为念,致使其父郁郁而亡。故事中有‘友人瞿佑闻之,正言谴责云云。可见是当时实事。孙楷第先生也曾对《王本立天涯求父》故事来源做过考据。他认为,该故事出自《文安县志》卷九《艺文志﹒纪常﹒王孝子传》;《耳谈类增》卷四《王长者》条。[ 《小说旁证》P368-381]孙楷第先生的考证和胡士莹先生存在差异,这个故事的真正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作者的写作题图
天然痴叟作《石点头》原意为讽世说教,冯梦龙序云;“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浪仙氏撰小说十四锺。以此名编,若曰生公不可作,吾代为说法,所不点头会意,翻然皈依清静方便法门者,是石之不如之也。” 由此可见,《石点头》书名意义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王本立天涯求父》写王本立历经数年,漂泊寻父的故事来进行以孝道为根本的说教。用了明朝的本事来加以改编和渲染,使天涯求父的王原和头回的吴糙和正话中穿插的太监弃母的故事形成对比,可见作者劝世的良苦用心。
三、行孝的矛盾
且在作者说教的孝中予以为是一种愚孝。在王原进学之后,学了诗书礼仪,自以为晓得了得了孝的道理。然而,天然痴叟用天涯茫茫寻父的故事来劝戒世人向善为孝,我却认为抛却妻子和母亲独自远走的王原并不孝,和他为了躲避赋税远走的父亲一样缺乏担当。
有可能王原在践行孝道的时候,把这种孝建立在另一种不孝的基础上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王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在人类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初民只知其母而不知有父。尽管母亲张氏含辛茹苦将其拉扯长大,却因为母亲这样一身份所以只能属于“亲而不尊的附属地位。当母权和父权发生冲突时,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父权。在他心里,他始终固守着“母终不可以为父”的信条,所以觉得“父母等于天地,有母无父,便是缺陷。若父亲一日不归,儿子心上一日不安。”他宁可满无目的的远走他乡去寻找,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不愿意留守在家,侍奉和孝敬一个含辛茹苦且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这表面上是情与理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这个传统孝道内部的矛盾。
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在劝化之余,再回头看《王本立天涯寻父》中的人物均是在教化的道德高标准下的殉道者。王珣本过着小康的生活,还有幸中年得子,眼看在幸福生活步入正轨的时候却收成不济又赋税徭役,典当衣物变卖田产后只能抛妻弃子卷着铺盖远走他乡;张氏勤俭持家本能和丈夫安静度日,丈夫出走她独自一人成立门户抚养孩子,孩子成人却一心寻父,又一个人离开她。一生过得孤苦辛酸;王原新娶的媳妇儿,新婚之夜才过,丈夫就要远走,留自己和婆婆过清冷生活;王原更是一个殉道者,未曾谋面的父亲,未曾抚养的母亲,新婚不久的妻子。在极孝的高标准下他得了孝父的名声却负了母亲和妻子。
五、结语
《王本立天涯寻父》是《石点头》中宣扬孝道的典型,虽其中用了过多梦境引导情节发展使得故事过于扑朔迷离,偏离了写实以讽世的初衷。但是结尾的大团圆结局,我认为还是起到了很好的说教效果。说王孝子孝感天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人们行善。在篇尾结束的有诗为证:“避役王珣见识微,天降孝子作佳儿,田横岛上分明梦,梦觉庵中邂逅时。在昔南方为乐地,到今莎草属庸医,千秋万古文安县,子子孙孙万古奇”用诗将故事梗概叙述了一遍。进行了归纳式的评论又使它的教化功能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