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1-10-12孟晓轲岳远征
孟晓轲 岳远征
课程思政是当前各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程。课程思政是学科融合思想下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将思政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中,从而构建常态化的、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植物保护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农学、林学、园艺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以培养增强学生农林业生产与管理能力、有效治理农林业有害生物为主要目标,教学任务涵盖了培养学生植物保护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对农林植物开展综合防护治理,以此促进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植保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堂构建对培养新时代农业高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由蒋春先、杨春平、杨辉等共同主编,本书就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培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主题,从高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现状出发,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现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是我国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前沿研究成果,本书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相应的经验参考。
从教学实践出发,阐释课程思政。植物保护是农业科学相关专业下基础课程,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内容涵盖了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植物免疫学、植物化学保护、普通昆虫学等诸多学科,這些学科均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作物的丰产丰收,因此,很有必要在专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树立学生认真学习、立志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理想,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学科改革与课程建设,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发挥好思政课程的实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纲要》的要求下,高校专业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学科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唯一目标,价值塑造为首要任务,思政教育常态化为主要内容,推进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为主要方法,这就是课程思政的内涵所在。
从植保专业教学现状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在过去的认知中,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只能以思想政治学科为载体,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等,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于特定的学科或固定的课程,思想政治的核心在于对学生三观的引导和塑造,因此课程思政的思想逐渐兴起。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提出,植保专业课程思政被提上日程,如何深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构建思政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是植保专业课程思政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者在本书中就植保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设计,为了提高内容的可信度,本书中先就植保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找到当前植保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不足:1)课程思政形式化特征显著。很多高职、高专、本科院校植保专业已开始课程思政探索与尝试,但整体深度不足,课程思政的形式化特征较为显著,具体表现为生搬硬套式地将思政教育加持在日常教学中,未能找到思政教育和技术教学的耦合点,使得课程思政整体较为“僵硬”,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偏低。2)思政教育内容和知识技术教学关联性较差。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思政教育与知识技术教学的学科融合,是以思政教育和知识技术教学为双核心的课程探索。现阶段植保专业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均较为局限,思政教学理念、内容和知识技术学科的关联性较差,未能充分挖掘植保专业知识技术学科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教育和知识技术学科教学“貌合神离”,两者的融合不彻底。3)基础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思政依赖于基础学科,其是在基础学科教学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实现的学科教育改造,当基础学科建设不完善时课程思政必然不完善,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前首先要完成基础学科的建设,拓宽基础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为思政教育的融入创造角度、开拓维度。在对现状进行分析后,书中就植保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完善路径进行了设计并采用举例的方法辅助说明,分析和总结了多条可行的课程思政方法:1)根据植物保护课程标准和植物保护对应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思政设计,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理论展开知识技术教学,将劳模精神、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如在园艺相关的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园艺创新设计并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学中理解何为“工匠精神”、何为“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理念。2)从植物保护是保障农业丰产丰收的重要基础的角度入手,从植物保护相关课程中挖掘相应的思政教育资源,从教材中提炼出能够用于植物保护相关教学的要素,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植保专业的魅力,利用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植物保护专业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植物保护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理解植物保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3)注重打造高品质课程,提高科学基础教学质量。课程思政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乘着多媒体的风,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基础学科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植物保护专业优质课程,这是深化教学实效关键所在,而高质量的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优质学科是构建常态化、日常化思政教育机制的基础条件。本书作者从植物保护学科本身出发,结合了当前植保教学特征和新时期植保岗位需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和思路,总结了多条符合当前植保专业课程思政需求的路径,对当前植保专业课程思政探索有着重要意义。
以植保为基础,全科普及和推广。本书以植保专业课程思政为主要内容展开研究,紧密结合了学科特点进行了课程思政设计。本书实践价值并不局限于植保专业,其关于课程思政路径的分析、设计、建构与实施思路具有普适性,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使用。对本书内容进行提炼,不难找到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或者说全科课程思政的普遍思路:挖掘基础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到基础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耦合点-构建基础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以耦合点为突破口实现思政教育在基础教学中的融入-建构知识技术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随着学科融合思想的不断普及,课程思政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教育工作者应当致力于基础课程的思政改造,积极探索和尝试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技术课程中的融入和融合,实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日常化。本书以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思政项目为研究基础,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展开了深入研究,在不断的分析、研究和反思中找到了植保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对推进植保专业一流本科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本书中植保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思路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普适性,对课程思政的全面普及有着极高的启示和参考价值,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任课教师阅读和学习。
基金项目:201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2019SJB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