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

2021-10-12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降雨量植被造林

青海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且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阔,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青海高原因其自身地形因素特点,在干旱半干旱区域环境中主要集中分布着农业区域、柴达木盆地及青海环湖区域等。区域内地形因素比较复杂,界限分明,分布着林地环境和垂直气候带,该地区主要以干旱气候为主,全年降雨较少,风沙频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造林工作开展难度非常大,造林成活率较低。

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造林建设工作的开展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青海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实际成活率,就必须要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栽植模式与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青海造林工作的效果和质量[1]。

1青海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治理概况

青海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对于下游区域的经济活动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青海半干旱造林区域主要为温暖带黄河谷区域造林、温带黄河流域造林、高原温带湟水流域造林、温带青海湖周边造林等。青海半干旱造林区域范围内主要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冬寒夏暖,在秋季温度会急剧下降,降水量稀少,变化率较大,干湿季节并不分明,通常日照比较充足,整年温差相对较小。风沙很大、空气稀薄,含氧量较少,日温差较大,辐射较大。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对造林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域造林条件

2.1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丰富是青海高原地区非常重要的地理优势之一,土地资源是林业生产与建设的重要基础,青海省农业造林土地面积大约为80万hm2,这些林地的生态环境类型非常多,例如荒坡、草坡、灌木及疏林等。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当地林业生产与发展前景也更为广阔。

2.2气候因素

中國大部分地区都拥有相对丰富的光能资源,且全年日照时间大约超过了2 550 h,因此,林木只有在保障水分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光热资源从而快速生长。若日温差非常大,林木资源逐渐同化,生物产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逐渐增加。在植被生长期内,4~9月份降雨量占据了全年降雨总量的90%以上,有利于林木快速生长。

2.3降雨量不足

当前青海高原地区春天降雨量严重不足,导致旱情状况极为严重,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及柴达木盆地区域的降雨量较少,为400 mm左右,加之每年降水状况变化非常大,许多区域只能够通过消融冰水进行灌溉。青海高原地区除了旱情比较严重外,降雨量分配差异很大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高原区域气候非常干旱,因此,水分蒸发能力较强,5月雨季到来,在10~11月左右降雨量逐渐减少,在夏末初秋季节,降雨量最大。在春季进行消冰灌溉作业,并逐步进行植树造林,但是高原区域春旱非常严重,导致造林工作的实际进度极为缓慢。

2.4垂直气候带突出

青海地区气候分明,垂直气候带变化比较突出,受到高原地区海拔因素的影响,水热资源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温带针叶树种油松,受海拔高度影响,在旱情非常严重的区域种植后,实际存活率非常低,会出现大片枯死的情况,因此,不管是种植育苗或造林,最后很难存活[2]。

3干旱半干旱区域造林技术研究

3.1造林整地技术

只有生长环境适宜才能够保障林木的茁壮成长,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进行翻整是极为必要的,对苗木的生长有很多好处。在整地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整地的实际方法、面积大小及具体模式等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区域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土地局部翻整,最大程度上减少土壤水分流失的情况。

3.2加强造林栽植,提高实际抗旱能力

植树造林工程专业性较强,会直接影响苗木实际存活率及植被的耐旱程度。植树造林前,苗木根系必须要符合相关规定,保障植被根部的水分摄入充足,其次还应当在植被根部抹上生根粉,在栽植的过程中也要不定期浇水,及时补充植被水分。

3.3苗木培育技术

3.3.1全封闭造林技术

全封闭造林技术主要以存活率较高的苗木为基础,并采取相应的生根粉保护剂,通过专业化技术手段,使得育苗在种植一段时间后生根正常发育,从而有效存活。

3.3.2容器育苗技术

容器育苗技术主要是将树苗短期种植在含有较多有机营养物质的器皿中,等到其逐渐成活后再移植到林地种植区域中,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植被的生长速度非常迅速,且成活率也非常高,比较适合应用在干旱与半干旱区域植树造林工程中。

3.3.3菌根育苗技术

菌根育苗造林技术主要是防止植物根系中的真菌浸染土壤,从而提升植物根系的锁水功能及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能,最大程度上延长植物寿命,保障植物在恶劣环境下能够健康生长,该技术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效果会更加突出。

3.3.4组织培养育苗

该技术主要是在活体植物当中取出部分枝干放到培养基中,其中含有促进植物正常存活和稳定生长的有机成分,并适当模拟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种植环境。技术人员可以对该区域内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人为控制,从而培育出性能优良的株苗,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在不破坏植物优良性状的前提下,加快培育速度,促进植被生长,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量产,受自然条件因素的约束和影响较小[3]。

3.3.5塑料薄膜大棚育苗

该技术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大棚,并针对不同苗木的实际生长条件,为其设置相应的生长环境,大棚具有防水、不透气、透光、传热性差的特点,苗木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能够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的情况,有效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再者大棚种植成本相对较低,比较适合生长周期较短的苗木种植,被广泛应用到造林工程中。

青海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域进行造林工程的环境与地形因素比较复杂,因此要结合实际地形状况,采取相应的种植技术,在进行大面积种植前,密切观察植被生长周期和健康状况,只有不断完善各项技术,才能促进青海高原地区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超西.青海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7,11(2):41-43.

[2]郭亚萍.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3(16):192.

[3]刘延江,郝云峰,贺百宏.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2018,12(5):40.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李得明)

猜你喜欢

降雨量植被造林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数字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豫南山区野生北虫草发生出草规律及采集利用调查初报
对生活地区植被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