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与改进策略

2021-10-12陈剑平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9期
关键词:质量问题供给侧改革改进策略

陈剑平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图书编校;质量问题;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9-0171-03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提升供给质量,通过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推动生产结构与供给模式变化,重点关注需求侧的配置要素,提升供给针对性,使得供给活动能够顺应生产率提升需求,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出版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与文化发展,在该领域推动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图书供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 我国图书出版数量与图书编校质量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保持了高速发展,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根本性改善,整个社会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日益增长,图书出版有效满足了人们学习、娱乐、休闲、知识探索等多重需求。图1为我国近5年来图书品种数量统计图。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2014—2018年我国图书出版数量增幅明显,2014年出版图书数量为46.8万册,2018年出版图书数量为67.7万册,5年总计增幅接近20%,特别是在2017—2018年出版数量速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图书出版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出版行业管理部门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保持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图书质量提升优化环节投入了大量精力与人力。例如,2011年开展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活动,2013年开展了“出版物质量保障年”活动,2015年开展了“出版物质量提升年”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显示出管理部门对于图书出版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逐渐提升了图书出版质量,特别是每年定期与不定期开展的图书质量检查活动有效约束了出版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一批不符合图书编校质量与图书出版标准的图书清出市场。但根据近年来一系列图书质量检查结果来看,我国图书编校质量总体不容乐观。例如,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重点围绕文艺、少儿、教材、教辅、科普类图书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共组织抽查100家图书出版单位的300种图书。经专家审核,认定35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涉及29家图书出版单位[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相关规定给予了相关出版社警告及行政处罚,责令相关出版单位要在1个月内收回全部已经出版的问题图书。由此可见,我国图书出版数量虽然在近年来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在总量增加、增速提升的同时,图书编校质量却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随着人民对图书出版物需求量不断增大、需求日益多元且日益明确,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有效顺应供给侧改革发展需求提升图书编校质量成为出版行业从业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与严峻挑战。

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出版行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长期以来存在的编校质量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图书编校人员的超负荷工作直接影响编校质量

图书出版社已经逐渐完成体制转型,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企业将盈利作为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形势使得众多出版社纷纷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图书出版数量与扩大出版规模。组稿力量与组稿队伍人员数量相较于出版需求明显不足,持续增加的图书编校工作量导致编校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则必须保持高强度劳动甚至持续性加班。很多专业出版社的图书出版领域较为有限,特定领域的图书需求量和同一图书的出版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发行量少且重印率低,编辑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就要在有限时间内编校更多的图书,很多编辑在一年内要完成超过10种图书的编校工作,每年工作量在300万字以上,部分人甚至达到700万字。编校人员每本书至少要阅读校核3遍以上,常年审稿量超过1 000万字,超出承受能力的工作负荷会导致编辑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身体与心理非常疲惫。编辑和校对超负荷工作并不是一种特例,甚至已经是常态化工作状态,长年累月下来导致编校人员处于麻木的状态,这也导致编校工作成为重体力劳动,编校人员无法保持注意力集中,图书质量也因此受到直接影响。

2.2 编校程序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与执行

我国图书编辑规范制度要求图书编校必须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和责任校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编辑与校对工作严格落实于相关人员,通过多次编辑与校对能够及时发现图书质量问题。但很多图书出版单位对相关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却偏离了原定轨迹,编校工作未能将“审”“编”和“校”的工作区分并落实,部分出版社为了能够更快地完成编校工作甚至会减少校对次数,导致书稿中的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而消除。部分出版社甚至违规操作将书号转卖,审稿权完全转移给了图书工作,图书质量完全无法得到保障。图书编辑与校对质量涉及编辑、校对、排版、发行等多个环节,这些工作的开展往往由同一名编辑完成,工作量巨大。编辑与校对的质量受到编辑个人工作风格与工作习惯的影响,部分编校人员在巨大工作压力下出现了责任心下降问题,未能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甚至选择采取软件替代人工编校方式,这也直接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严重下滑。

2.3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编校质量

图书既是一种商品,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它在知识记录与传播、文化传承、精神生活满足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图书出版同等重要。受到经济效益冲击,部分出版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社会效益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出版单位经营者完全将图书出版工作视为一种商业经营活动,模仿企业建立的管理机制对员工考核重点就是能否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出版任务经常被分解并落实于个人,绩效考核制度的主要标准就是能否完成编校数量,工资收入、奖金福利、职称晋升及升职等均与此直接相关。这就导致编校人员在工作中将重点集中于编写和校对的字数,编校工作的经济效益及其工作收益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逐渐进入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快车道,这使得工作方向完全发生偏移,急功近利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必然会导致编校人员在工作中失去耐心和细心,最终影响图书编校质量。

2.4 编校队伍专业性与职业素养持续下滑

编辑与校对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会对图书编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责任意识的增强都会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与工作质量。图书编校相较于其他工作而言具有特殊性,图书质量会对读者、社会乃至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版高质量的图书应该成为所有从业者的追求。经济社会的到来导致编校人员的工作理念与工作信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很多编辑在企业化管理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受到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影响而将工作重点集中于个人利益的获得与保障。很多编校人员对本职工作缺少深入研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图书出版企业为了更高效益的获得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编校人员。片面化的工作观念与工作方式使得编校人员逐渐丧失了荣誉感和职业道德,进而导致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的改进策略分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对外和对内两个角度考虑。对外在于目前国内出版业生产力超越了出版消费的能力,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时,就需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走出去”;对内在于国内出版业库存多,缘于生产和需求的不对接。为此,出版单位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为读者提供有质量、有内容的出版物[2]。出版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出版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且图书库存较多,生产和需求无法有效匹配,读者对于图书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出版企业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图书质量的全面提升。笔者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需求,针对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与原因提出改进策略,具体如下。

3.1 坚持质量优先,减轻编辑工作负荷

编辑长期保持高负荷状态必然会出现身心俱疲的现象,他们难以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出版精品图书。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出版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可以尝试减少出版数量和出版品类,围绕单品类书籍的质量展开深入研究,这不仅可以帮助出版企业提升图书质量,更能够有效推进出版企业的发展方向,形成融合发展思维,树立出版品牌与可靠企业形象,在读者群体中获得更好的口碑,这是出版企业持续获得经济利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出版企业要有效减少编辑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质量提升工作中。编辑也可以更好地参与选题策划、组稿、宣传、营销等工作,有效提升选题质量和图书质量。出版企业内部将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由高数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换,真正从供给侧改变图书供给现状,实现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审稿流程,落实三审三校制度

《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规定与办法对图书编校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初审、复审、终审是三审的主要构成,三次校对也是保障图书质量的最终环节,逐级检查、印前检查、专项抽检等质量监控措施的开展能够保障图书质量得到根本性提升。三审责任制度是出版社保证图书质量的中心环节。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在全部审稿程序中,初审是核心与关键,编校人员要从选题、组稿、内容等方面多加审核,确保各项内容符合出版要求,为后续的编校工作奠定基础。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编辑要根据编辑需求细化审核流程,而出版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编辑要求等。同时,无论是三审还是作者、编辑的自校,都不能替代专业校对人员及其工作的成效[3]。为了有效地提升编校质量,推动三审三校制度的落实,出版社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与配套奖惩激励制度,充分调动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细则。例如,对于差错率小于等于0.25/10 000的出版物,分别给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较高的奖金;一年内出现抽检品差错率小于等于0.25/10 000的品种数超过总抽查品种数一半且无不合格品的部门,给予部门负责人一定的奖励;差错率为2/10 000~5/10 000、大于5/10 000时分别给予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不同金额的处罚,另外要对造成经济损失的人员做相应的处罚,按质量事故成本考核及处罚制度执行;对一年内出现抽检品不合格率大于50%的部门,处以部门负责人较高金额的罚款。这些措施的实行,将对提升编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编辑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培训

编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编校质量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编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持续提升个人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严格的训练和培训能够保证编校人员在审稿与校对环节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例如,科技书籍的编校就必须对相关领域具有全面认识,同时能够紧紧围绕科技发展持续学习,确保个人能力能够适应书籍编校工作发展要求。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编校人员要不断提升个人文化底蕴,深入了解各个学科知识,围绕社会发展持续性提升自我。图书出版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要提升对编辑培养的重视程度,组织专业性培训以提升编辑的个人能力。此外,图书出版企业也要对编辑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培养保持高度重视,使编辑人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工作要耐心、细心、热情,有效提升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适应供給侧改革需求,发挥编辑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更好地满足出版行业发展需求,推动图书出版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孙海悦.新闻出版署通报35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涉29家出版单位[EB/OL].(2019-12-16)[2019-12-

2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5252324.

[2]尹琨,刘蓓蓓,孙海悦,等.代表委员热议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6-03-10)[2019-6-20].https://www.chinaxwcb.com/info/74252.

[3]马嘉.层层把关、标本兼治:构建图书编校质量控制流程[J].科技与出版,2018(6):80—83.

猜你喜欢

质量问题供给侧改革改进策略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常见问题预防及改进措施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