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驻在图景中的秦汉儿童形象

2021-10-12李重蓉

美文 2021年19期
关键词:秦汉史学文献

李重蓉

“儿童”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价值意义虽已为学者所明辨,但它进入研究视域的时间并不久远。历史上的人类童年为思想界所关注,是在西方启蒙主义思潮兴起之后;对于史学界而言,这一领域的开拓则更要迟至20世纪。古代中国的史学书写带有无可避免的成人视角,通过成人化的修辞、逻辑、价值观去选择与编织历史事件和人物,在成人世界中体味戏剧张力与民族经验。这一导向致使传世文献中与儿童相关的史料稀少且分散,随之而来的是儿童史研究的困难。

王子今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秦汉史研究,涉猎领域蔚为大观,仅就儿童史而言,深浸已久。以专著形式呈现始自2012年的《汉代儿童生活》,继2018年《秦汉儿童的世界》之后,他又于2020年带来了《插图秦汉儿童史》。新作的不同之处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提到的一样,除了补加289幅插图、删改校证文字外,也推进了多个主题内容的研究,收获新知,与读者分享其未曾停歇的思想进路。

王子今为儿童史研究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明确区分并界定“秦汉儿童”这一群体,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思维及方法示例。在传统史学观念里,儿童并未被当作一个独立群体,以前四史为例,人物从未特别因为儿童身份而得以立传,偶或可能有其幼少年时期的事迹被记载,却也寥寥数笔,其意义仅用来为其长成后传奇的人生作注脚,是依附于漫长成年生命中的一点零星片段。这直接导致传世文献中的儿童史料稀缺,研究材料又影响到研究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近现代社会观念的进步、考古学科的发达,带来史学研究的转向,儿童作为一类专门群体进入研究范畴,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的成熟、系统研究仍然匮乏。

王子今的研究无疑为破局起到示范之功。《插图秦汉儿童史》开篇即对“秦汉儿童”概念有所界定:依据当时人的认识,泛指未成年,与现代人所认识的“儿童”有所区别,拓宽了研究对象的年龄及生活范畴。换言之,王子今所讨论的秦汉儿童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类独立群体,他们在未成年前各个生命阶段的形态、体验,当时社会中儿童生存状况的常态与非常态,资质普通与特殊的儿童的不同样貌与其所映射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彼此支撑、相互呼应,贯穿全书,并经由作者所撷取不同史料的印证,共同还原出秦汉社会中儿童的真实生活空间,为学界构筑起一条探索儿童史研究的坚实道路。

本书首章即捕捉“宜子孙”这一理想观念,统摄当时社会对儿童的总体意识,并从四个切入点予以解读其文化内涵。首先在讨论“宜子孙”观念时,借用秦汉时期的砖瓦、铜器、印章、简牍、织锦及铜镜等多种实物资料上的“子孙”刻铭或文字,以印证相关文献资料,是为二重证据法的具体演绎,以论证当时祈望多子、爱重儿童的文化特征。其次关于工艺造型中子母主题的讨论,广泛采用了瓦当、铜器、陶器、画像石等资料上的子母动物造型图像,表现当时社会爱护幼小的风尚。再次作者留意到个别文献记载中的“乳舍”,以此考证汉代的产房,并延伸到九子母崇拜问题。最后借助一件陶盖外围的“小儿受赐”陶文,结合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考证其与陶盖内围的“长宜子孙”含义对应,从而共同反映出当时社会期待多子的文化内涵。以上四方面紧扣主题,从不同的问题点延伸而出,并将文献与不同性质的实物资料相结合,丰富了“宜子孙”这一主题的内涵层次。

书中第二章《“婴儿”“婴女”命運》围绕婴儿的出生及初生展开,包括出生、保健、夭折及医疗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作者通过汉代的哺乳陶俑、石刻、壁画等图像和相关文献资料中的“婴女”“襁褓”记载,生动展示并考证了当时妇女如何哺乳、养护初生儿的情形,并关切性别意识给婴女带去的不公命运。对于婴儿的健康维护,当时人采用了两种方式:巫术和医学。作者关注到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少司命信仰等巫术手段,它们在当时人的意识中有助于保证婴儿的健康;同时秦汉社会也已有小儿医存在,比如神医扁鹊的传说及其在画像石上的图像、出土文献中的“婴儿方”“小儿方”,可知当时儿童医学的科学程度,另外作者还联想到古罗马的儿科医术。至于婴儿的夭折,作者引用“伤夭”“悼夭”主题的汉赋作品、石刻碑文,更添几分情感与哲思上的悲怆凄婉之色,引人想象草露未晞,年幼的生命却已在残暴严峻的摧残下逝去的历史场景,富有感染力。

第三、四章的主题是儿童的正常生活状态,包括游艺和教育两部分。第三章《儿戏:游艺生活》囊括了多种汉代儿童的游戏类型,对每种都作出考辨。当中又以对“鸠车”的考证用墨最多。研究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切入,将多件画像石图像、实物资料与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相结合,考证鸠车的形制、所反映的社会风俗,并对一件所谓的“陶鸽”作出辨析。作者的思路并未止于此,还思索鸠车背后所关联的其他问题,如“神童”故事中的项橐,他出现在汉墓图像资料上时就经常手牵鸠车;又如有的鸠车上塑有大小两鸠的工艺造型,反映出“子母”主题等。这些关于鸠车的不同话题及材料并非集中在一处,而是分述于多处、各见于多个章目,遥相呼应、收放自如,连缀成有机整体,使读者能够体会史料与史实之间错综的关系,领略作者处理图文资料的手法。

第四章《蒙学》分析儿童教育。秦汉时期形成童蒙教育的基本模式——小学,作者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献中的民间蒙学书,考证了汉代小学的教育规制、内容、科目等。在此基础上,视角又转向在教育中表现出天赋异禀的两类特殊儿童:女童及神童,关注女童教育的内容、作用以及不同阶层中的代表人物;例举神童中的项橐、杨信、曹冲等典型人物的相关事迹,或援引画像石图像、传世文献予以证实,或从交通地理史的角度考辨。

第五至八章转向分析儿童在非常环境下所承受的生存压力与苦难,分别为《儿童劳动与劳动儿童》《社会犯罪、社会灾难、社会动荡与受害儿童》《社会上层儿童生活》《“小子军”与少年吏》。在诸如劳动、犯罪、战争、政治阴谋、参军等恶劣环境的打击下,虽然其中有少数能够抵御冲击、迅速成长甚至建功立业者,但对于绝大多数儿童而言,超负荷磨难导致的只能是其悲剧命运。着意于此,不仅如实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为读者提供多个审视维度;而且展示出作者治学的史心所在。在这四章中,作者同样大量使用图像和实物资料,比如刻有儿童劳作、被略卖、作奴仆、为吏等图景,以及如梁节姑姊、赵氏孤儿、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中儿童形象的画像石;又如秦陵兵马俑中的少年士兵俑、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儿童鞋履等实物资料,它们有力、形象地再现了秦汉中下层儿童生存的艰苦不易,以及宫廷、军旅环境中儿童处境的残酷险峻,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猜你喜欢

秦汉史学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新、旧史学的更替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先秦秦汉时期“孝”含义的裂变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