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效性探析

2021-10-12温双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2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

温双艳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全人”思想重要实现路径。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新时代加强各类学校劳动教育意见精神的根本要求。但是,纵观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厘清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高等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22-0121-03

0 引言

高等教育是我国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主阵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与时俱进、突出实效也就成为必由之路。

1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1.1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全人”思想的重要实现路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劳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学习活动,还是毕业之后在社会领域从事一定的工作,都是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尊重、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恰当的方式或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服务社会与人民以及成为社会合格成员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2 劳动教育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经过不断地奋斗,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已经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角度而言,我国属于创新型的发展中国家,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就要站在人才战略的高度,有继往开来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储备。因此,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科学的专业学习能力,还要能够在热爱和尊重劳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劳动,具备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的劳动能力和素养。高等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具备良好的劳动知识、理论和技能,更要具备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思维能力,为他们毕业之后的创业或就业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让他们充分做好进入和参与社会劳动的准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

1.3 劳动教育可以创造幸福生活

幸福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美好生活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不再是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唯一途径,感知幸福的能力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意识到。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不断地生产实践过程中,才能体验和感知到幸福,提升幸福感水平。而劳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和载体,对于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大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认识社会、认识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并具备良好的劳动能力,无疑为自己在职业生活中创造性地体验幸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的劳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发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家庭教育内容的缺失,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也逐渐被淡化和弱化。即使有些高校重视劳动教育的内容及开展形式,也有大学生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而导致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打折扣。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一定学分的劳动课程,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流于形式,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因此使得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 影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劳动教育的结果与其预期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即通过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扎实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实现程度。只有高等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取得实效,才标志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并不乐观,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影响因素。

3.1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重劳动轻教育”

有些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简单地将劳动活动或劳动课等同于勞动教育。比如有高校将劳动课设置为每个学期的必修课,一个学期安排两次课程,内容为除草或捡拾校园垃圾,学生仅仅是参与劳动环节,并未得到劳动观念、劳动思想、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劳动人们的教育。这一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没能从根本上挖掘劳动教育的导向性功能和教育意义,也因此而失去了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作用,没能实现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3.2 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内容单一,衔接性差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或高校“全人”思想培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理应像其他课程一样有系统、符合逻辑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但目前许多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都是由高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是纯粹的劳动活动,因时因地制宜,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或课程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劳动课程的开设充满随意性,有时甚至因为天气等原因而取消课程,使得劳动教育变成几次临时的、短期的校内集体劳动。形式和内容的单一,直接导致在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衔接性差,学生无法得到科学、有序、完整的劳动教育。形式往往是内容的载体,单一的形式无从保障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无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3.3 高校学生对劳动及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技能的获得不重视,因而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普遍偏低。同时,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缺少顶层设计,在创造性劳动培养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安排劳动活动,缺乏必要的与学生之间的劳动教育沟通与传递过程。在劳动形式的选择上,学生需要按照事先由课程教师安排、指定好的劳动活动完成劳动任务,缺乏具有实验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与自主选择性。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过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主观上不愿意参加劳动教育课程,甚至回避、厌恶劳动课程,又或者仅仅为了得到学分而不能投入地参加劳动活动,便无法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性公益劳动,高校劳动教育无法达到培育学生热爱、尊重劳动人民的效果。

4 提升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特点、学生学情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和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使其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才能真正达到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初衷,从而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4.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主动提升劳动观念

劳动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过程。生产劳动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无论在任何时期或时代,劳动都最光荣的。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活动,它是培育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科学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摒弃厌恶劳动、喜欢享乐的作风,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形成科学的劳动观。

4.2 尊重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是劳动教育活动的主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劳动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劳动教育完成的形式,如修读学校规定的相关课程,或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获得相应学分。通过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允许的框架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或环节。

4.3 规范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及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必要环节,应该参照其他专业或公共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无论从授课教师方面,还是从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应该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为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教育内容的循序渐进,与时代发展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创设一定的劳动实践情境,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4.4 树立劳动典型,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高校学生具有极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同时需要精神偶像。因此,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选择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劳动楷模或社会公益践行者作为榜样,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特别的,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课程思政的思想,在认知目标上,引导学生懂得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践行者,他们的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及顽强拼搏的精神恰恰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典范;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以创造性劳动為荣,对劳动人民树立崇高的敬意,热爱劳动人民,激发向典型学习的热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创造性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或挫折,培养独立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晓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6):112-117.

[2]宋君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青年与社会,2020(24):101-102.

[3]尤丽佳,张永翊.高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及方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4):125-128.

[4]游翔,阚瑞芬,陈敏.继往开来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109-11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