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快速培养法与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
2021-10-12王欣
王欣
(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医院,辽宁 抚顺 113123)
结核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经飞沫传播,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3]。因此,及时诊治结核病已成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键。结核菌快速培养法、结核分歧杆菌抗酸染色涂片是诊断结核病的常规方法,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无法满足快速诊断的需求,尤其是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其确诊时间需3~4 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法因操作简便、特异性及敏感度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诊断结核病,但该检测法费用昂贵,且对设备要求较高。因此,积极探寻一种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方法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assay,IGRA)作为一项新型的体外免疫检测技术,已逐渐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患者的诊断,诊断率较高,且安全可靠[4]。本研究旨在探究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8~75 岁,平均(57.21±17.10)岁。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神志清楚,依从性高;接触结核病患者时间≥3年,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症状体征(咳嗽及咳痰≥2周、胸痛、呼吸急促、发热、咯血、消瘦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疗程≥1 个月;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书写、理解、表达等困难;合并心理疾病、占位性病变、艾滋病阳性、免疫系统疾病等;因自身原因主动退出本研究。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核菌快速培养法:①采用BD960结核菌快速培养仪器;②采集患者痰标本,按照1:3比例加入消化液,然后置于漩涡振荡器内,留取上清液,3 000 r/min持续振荡5~10 min;③取PBS重悬细胞沉淀加入上清液内,再对其进行培养、鉴定,待干燥,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镜检;④分离致病菌,其浓度≥105CFU/mL,为阳性。
γ-干扰素释放试验:①采用结核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海口维瑅瑷生物研究所);②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 mL,置于试管内,充分混匀,取1 mL标本分别置入阳性对照组培养管、检测培养管、本底对照培养管,混匀后再置于培养箱(温度37 ℃),3 000 r/min 离心10 min,留取上清液;③按照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管上清液吸光度,并制作标准曲线,计算血清IFN-γ含量。
1.3 观察指标 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试验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特异性、敏感度。诊断符合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诊断情况 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试验诊断66例疑似结核病患者中,确诊结核病患者29例,非结核病患者37例。
2.2 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法诊断结果比较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符合率(89.39%)、敏感度(82.76%)、特异性(94.59%)均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69.70%、58.62%、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表1 结核菌快速培养法诊断结果分析
3 讨论
结核病的发生除与结核分歧杆菌感染相关外,还与免疫力低下、吸烟及饮酒、通风不良、前往高发地区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肺内结核、肺外结核,同时,按照耐药状况也可分为耐药结核病、非耐药结核病,需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生殖系统等结合症状进行诊断。目前,结核病已成为危及我国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及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2018年结核病新发病例为1 000万左右,而我国2018年结核病新发病例为86.6万左右,死亡病例为3.94万左右[5-6]。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核病发生率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直接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加强防控结核病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做好结核病的诊断则是预防、治疗结核病的关键。
表2 γ-干扰素释放试验法诊断结果分析
表3 结核菌快速培养法与γ-干扰素释放试验法诊断效果比较(%)
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因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且已成为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然而该检测技术接种量较少,因此,易造成阳性检出率偏低,影响诊断效果的准确性[7]。此外,该检测技术诊断敏感度较低,结果易受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干扰影响,进而降低特异性[8-9]。γ干扰素释放试验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可通过检测结核感染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效应T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再次受结核抗原刺激时,分泌的INF-r水平会升高,可明确诊断结果,如阳性、阴性、不确定[10]。近年来,该技术因检测快速、实验室质量控制效果好等优势逐渐运用于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该技术在高质量实验室准确率可达96%[11-12]。临床实践发现,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较高,可有效辅助诊断结核病,以指导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13]。
本研究结果表明,γ 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P<0.05),表示γ 干扰素释放试验整体诊断效果优于核菌快速培养法,更有助于保证结核病患者的诊断质量,同时,γ干扰素释放试验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特异性及成本效益较等优势。此外,与传染源接触后的感染结核杆菌患者比例为30%左右,感染结核杆菌后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占比为10%左右。而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并不能判断结核杆菌感染后患者是否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如若过度使用γ 干扰素释放试验,易增加结核病误诊率;且对于结核病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结核病/HIV高负担地区,仍缺乏开展γ 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的条件,因此,在资源有限地区并不建议将γ干扰素释放试验替代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作为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病的诊断效果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利于保证结核病患者诊断效果,提高敏感性及特异度,使其尽早得到相应的治疗,从而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促进预后恢复。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不足、结局指标不完善等局限性,今后工作中还需深入探究结核病患者诊断情况,进一步明确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效果差异,以提升我国结核病患者诊治水平,降低结核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