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1-10-12赵海云

好家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蚕宝宝生命幼儿园

文 赵海云

3~6岁的幼儿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与探索,幼儿园抓住这一年龄段开展生命教育,能够使幼儿正确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本文通过“捕捉热点话题,搭建适宜支架;丰富活动形式,促进生命成长;整合家长资源,提高教育活力”三大实践策略,探索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

一、幼儿园生命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在课程中的占比较低

生命教育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学者埃利梅特涅尼科夫在 1903 年倡导的死亡学概念,通过死亡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我国生命教育开始较晚,更多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占比较低,往往觉得关于生命的问题探讨比较沉重,很多时候会刻意回避。

(二)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

2020年6月,第一波疫情控制后,幼儿园终于迎来了开学。幼儿们发现疫情后入园的形式不一样了,出行都要戴口罩,入园还要测体温。面对幼儿们的好奇,老师讲解了关于疫情、关于生命、关于防疫、关于英雄的知识,幼儿们也能通过媒体等渠道感受到要珍爱生命。但是这种输出方式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幼儿们对于生命话题的兴趣时间不长,很容易转移注意力。

二、生命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捕捉热点话题,搭建适宜支架

幼儿时常会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对失去心爱的宠物情绪低落,看到自然角的植物失去生命会闷闷不乐。教师要抓住契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认识、抒发情感,懂得尊重生命、关心他人、爱护动植物,从而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教师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引发幼儿对生命的感知和探索。

1.辨析热点话题中的教育契机

生命教育首先就是让幼儿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全部真相,了解生命的来源和生命的过程。

周一早晨,中(二)班的萱萱捧着一个鞋盒入园,悄悄地放进了自然角,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幼儿就围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原来,萱萱周日在图书馆门口偶然看到一位蚕农爷爷在卖蚕,就要妈妈买了一些蚕宝宝,带到幼儿园和小伙伴们一起观察。“这是什么?这是毛毛虫吗?它身上有刺吗?它吃什么呢?”“这是蚕吧,我好像看到过。那它会变成蝴蝶吗?”……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们对蚕宝宝的探索。

老师抓住这样的契机,和幼儿们一起养蚕,体验抚育生命成长的艰辛,一起了解生命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自然现象,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和坚强。

2.搭建满足幼儿学习需求的支架

接下来的一周里,幼儿们总是拿着放大镜观察蚕宝宝,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在探索着生命的奥秘。“蚕宝宝的皮肤是白白的。”“蚕摸起来就像棉花糖,软软的。”“蚕宝宝也要睡觉吗?”……面对幼儿们的发现和困惑,我们设计了《我知道的“蚕宝宝”》调查表,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想一想,用数字、图画或者符号来表达他们对蚕宝宝的认识,并且进行小组讨论。

幼儿们有了探究的兴趣,但是该如何探究?从何入手?这就需要老师和幼儿共同搭建支架,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我们先将幼儿已经了解的、想了解的问题清单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和幼儿一起投票选出最想知道的和需要大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内容。幼儿们自制了一张思维导图,为更好地了解蚕宝宝构建了研究网络。

(二)丰富活动形式,促进生命成长

1.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

自然角里的蚕宝宝是幼儿每天都要去打卡的地方,幼儿们看着自己精心养护的蚕宝宝一天天长大,非常有成就感。

一天,幼儿们在角落一侧发现了一个圆圆白白的东西。“这是什么呀?”“蚕宝宝怎么少了一条,到哪里去了?”“我家的蚕宝宝会变成蝴蝶吗?”“我好想我家的蚕宝宝呀。”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对于蚕的吐丝、结茧、破茧,幼儿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激动、不安与期待,同时和蚕宝宝相关的主题活动也应运而生。

教师带领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作为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同时也是丝绸文明发源地,对浩瀚多彩的丝绸文化有了粗浅的认识。

2.以模拟情景的形式进行体验

为了激发幼儿的生命意识,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我设计了“我和蛋宝宝的一天——护蛋行动”,让幼儿们模拟鸡妈妈,保护自己的蛋一天不受到伤害,通过探索保护鸡蛋的不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辅助材料,想方设法完成“护蛋”任务,让幼儿感悟亲情的可贵,感悟父母养育的不容易,更体会到保护和善待一个生命的不易,培养责任感。

3.以区角游戏的形式进行体验

在“有营养的蛋宝宝”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真切感受到一个生命诞生的喜悦,我在科学区准备了电子孵蛋器,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几只鸡蛋,幼儿们每天早上入园第一件事就是跑过去看看鸡有没有出壳,每天耐心地等待、观察和记录。终于有一天看见小鸡出壳露出了毛茸茸的头,幼儿们惊喜、欢呼,这是他们亲自见证、参与的一个生命的到来。他们通过观察、记录、描绘,在持续追踪下,了解了生命的过程及喜悦,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4.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体验

安全是生命之本,2020年6月1日起,我市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教师和幼儿们也一起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幸“盔”有你,安全“童”行。教师和幼儿们一起开展“出行大调查”活动,关注平时上学的出行方式,一起讨论头盔的作用以及不戴头盔的安全隐患。幼儿们发现消防员叔叔的头盔、轮滑头盔有不一样的功能,特地设计了自己喜欢的头盔。幼儿们有了安全文明出行的意识,养成自觉佩戴头盔的好习惯,增强了保护生命的意识。

5.以阅读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在开展“蛋宝宝”活动中,幼儿园提供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还有家长自制的阅读书籍《小萌鸡成长记》,在中班关于种子的班本课程中提供了《揭秘种子》《小种子长大了》《一粒种子的旅行》《一颗种子掉下来》等绘本,让幼儿以阅读的形式进行体验。

大班饲养角里的小兔了灰灰突然死了,认养灰灰的子木、小米特别伤心。当幼儿遇到人生中亲人或朋友的变故,该如何面对和理解,如何感受生命的另一份“礼物”呢?阅读《熊和山猫》这本绘本后,幼儿们有了想法,将对小兔子灰灰的思念之情通过制作爱心卡表达出来,每个人从这个故事里汲取力量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理解生命的意义。

(三)整合家长资源,增强教育活力

生命教育过程中,家长参与的力量不容忽视。“蚕宝宝”课程活动中,伴随着蚕宝宝越长越大,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好多蚕宝宝呀,有的都爬到外面来了。”“有的蚕宝宝长得好大,有的却那么小。”“蚕宝宝太多了。”随着蚕宝宝的长大,出现了拥挤、部分蚕宝宝营养不良的情况。

小朋友们决定把蚕宝宝分开养,给蚕宝宝“换新家”,这样蚕宝宝就能健康地长大了。蚕宝宝的新家应该是什么样呢?应该怎么建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和幼儿一起设计新家,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新家。家长和幼儿一起照顾蚕宝宝,写养蚕日记,从而更加了解蚕宝宝的蜕变与生长。同时,家长在课程实施中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改变了家长的育儿观念,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合理。

生命教育在幼儿园切实可行,但要选择适宜幼儿活动的内容和体验方式,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让幼儿在情感、知识、技能、学习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蚕宝宝生命幼儿园
蚕宝宝
爱“上”幼儿园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蚕宝宝流浪记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