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清蒲华山水画及其市场状况研究

2021-10-12徐伟玲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山水画书画

徐伟玲

首都师范大学

晚清书画家蒲华,作为“海派四杰”之一,书画造诣颇深,竹石、山水、花鸟兼长。黄宾虹推崇蒲华为海派第一人,吴昌硕也曾交代后人务必收藏好蒲华墨迹,可见两位杰出书画家对蒲华艺术成就的肯定。但他在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名声暗淡、不被认同,这与他的画坛地位和影响不匹配,其作品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居无定所,橐笔出游

蒲华(1832-1911),原名成,初字作英,后改名华,字作英[1],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斋名芙蓉庵,因醉心古琴、名砚,又取九琴十研斋。浙江秀水(今嘉兴县北)人。家境贫寒,父靠卖“保福饺”维持生计。年少聪颖好学,得外祖父姚磐石启蒙,铭记于心,曾在《芙蓉庵燹馀草》中写道:“幼读书,先外祖姚公磐石甚器重,忆及感愧。总角行文约略通,逢人说项璺痴翁。[2]”咸丰三年(1853),应试考中秀才,后与缪氏成婚。同治二年(1863),妻子缪氏病故,家庭破碎,蒲华悲痛欲绝。同治三年(1864),迫于生计,至甬(宁波)、台州太平县(温岭)做幕僚,后绝心官场,醉心书画创作,携笔砚浪迹四方,虽颠沛流离,却也为山水写生提供素材。清光绪七年(1881),受诗友陈曼寿(鸿诰)相邀,东游日本鬻画为生。蒲华一生穷困潦倒,却富于笔墨。晚年定居上海,做职业画家。热爱艺术研究,是上海“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的发起者。交友广泛,与海派画家吴昌硕近四十载的学艺切磋,更成为后世的一段美谈。

二、以古为师,博采众长

蒲华曾受到山水画大家黄宾虹的赞誉,黄宾虹在致函女弟子顾飞时就全面概括了其山水特色:“蒲华不仅墨竹绝妙,其山水也十分精湛。他用画花卉的笔法画山水,山石树木以长线条出之,皴擦寥寥几笔,点苔浓浓淡淡、粗粗细细、大大小小,使整个画面全局贯通,富有节奏感又气韵生动”[3]。

蒲华的山水画不完全桎梏于传统,勇于开径辟路,破除旧习。虽在山水册页题“仿子久”“仿松雪”“学海岳”“仿梅道人”等,但他学古而不泥古,集古人之大成,推陈出新。关于蒲华山水画的师承问题,学术界目前有以下几个观点。邵洛羊曾指出:“其山水树石,纵放恣肆,水墨淋漓,取法于石涛、石谿”[4]。而蔡耕、富华在《蒲华书画集》中则认为“他的中期作品有着清初四王和石涛影响的痕迹”[5]。王伯敏在《中国绘画通史》中说“他画山水,自谓取法吴镇”[6]。可见蒲华山水取法众多,博采众长,不囿于“复制”某一画家,而是从元人到四王、石涛都加以学习,以为己用,站在那个时间节点上,虽未与“主流”产生多大背离,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进行突破和创新,冲击晚清画坛摹古陋习。

(一)内容

蒲华山水画比真山真水更具情趣,更具观赏性。从内容上看,没有奢华的亭台楼阁,而是采用具有文人意向的凉亭草屋。多取点景人物,以读书品茗、听琴观想、泛舟远眺、深居论道、文会雅集等传统题材为主,刻画不求细节,只求意向,既有文人画的高雅格调,又暗含野趣生机。画中人物形象冠以符号化的特征,渺小甚微,不着太多笔墨,虽寥寥几笔,但生动传神,且多为着宽袖长袍,梳高髻的文人雅士形象,使作品在格调上增添高古气息。此外,蒲华喜在山水画题唐诗宋词,力求图文呼应,增添许多诗意。《春日读书图》,是诗文与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典范。右上题宋代翁森写的诗词《四时读书乐》一首,画面将轻灵俊秀的早春风光表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在观者眼前,描绘春日山涧之下,丛柳之间,几栋房屋掩映其中,一人在草堂中读书,远处苍松老柏,奇峰怪石,一带远山横亘眼帘,近处杨柳掩映,枝干挺拔,岚色郁苍。《佳日幽怀图轴》远山墨韵淡染,中景树丛隐蔽,两侧植被繁茂,空气朦胧湿润,高士对坐抚琴,山居深静,松风琴韵,一曲幽思深远,犹得佳音在旁。用笔浓淡兼施,颇具笔墨趣味。

(二)构图

唐代画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可见,取景布局对一幅画的成败至关重要。蒲华的山水画构思巧妙,编排合理自然。以传统构图为主,多取平远或深远,使画面视野广阔,大气雄浑。平远构图多出现在扇面、册页、小品形式中,主体景物通常绘制在画面或左或右,并详细刻画,另一侧或画点景人物,或画湖面点缀空间,水波纹一道又一道排列,绵延至远方。画面虽咫尺之间,但营造的距离却千丈之远。余杭博物馆藏《巫峡晴云图扇面》,远处连绵不绝的群山,中景河流环绕,浩渺无边,水面波光粼粼,近处一人坐石远眺,空间开阔,景色怡人,一片万籁寂静。深远构图多出现在立轴、条屏中,立意亦以传统文人题材为多,起手以山坡起势,以湖泊、树丛连其势,引出层峦,将房舍、庭院疏落有致地点缀在层峦之中或湖泊之畔。或截景式构图,取对角线内画山之一角,将主要内容置入其中。1909 年作《海天旭日图》远处海天一片,水面雾气朦胧,一轮旭日挂于空中,近处山巅之上,林木蓊郁,一文人在阁楼远眺。

(三)笔墨

蒲华的山水画水墨最多,线条、浅绛次之,青绿最少。画风豪迈雄健、浑厚古朴、老辣苍劲。用笔简率肆意,洒脱自然,用墨燥润兼施,浓淡相宜。通常用水份饱和的湿笔与宿墨作画,画面追求枯润的鲜明效果,观之可感酣畅淋漓,生动清新。所以他的山水画苍茫浑厚、整个画面虽用笔用墨不多,却给人以空旷高远、大气磅礴之感,可谓大手笔。画远山,用湿笔渲染,不以皴法修饰。近处群峰并峙,山石多作圆形,用湿笔中锋勾勒山形,粗笔淡墨擦染,皴法多采用披麻皴,靠墨笔施色深浅的变化或短而有力的线条横扫来分出阴阳向背。浓墨点苔,兼作设色。主要围绕山脊点开,起到分层并推远近空间的效果。画石轮廓线则变化多端,依山势石态而有粗细变化,柔硬变化,用笔曲中见方,取书法用笔,以书入画,金石意蕴浓厚,笔势连亘,极其爽冽。画树则枯劲有力、挺拔健劲,以中锋勾勒树干,粗笔干墨,略加皴擦,皴笔富有韵律感,画叶笔法凝练坚实,爽利而沉厚。树叶以点叶、勾叶为主,叶形变化多端,装饰性强,树叶密集部分以多层次表现,而非平面铺开。

三、渐入佳境,未来可期

在时人眼中,蒲华作品不受重视。多与他家境贫寒、身份低微和不善经营之道有关。蒲华性格粗犷,不讲究作画的时间、地点,经常在受到美酒款待后,即兴挥毫,并将画作随手赠与,不珍惜笔墨,对纸也没有过高要求,有时甚至在糊窗纸上作画,且作品数量多,润格微薄。胡天如《有关蒲华札记》记载:“大画铺于地,小画置于几,饭前画册页十二幅,饭后挥立幅数十。饭店堂倌衢州人颇多,蒲见索其画,往往立于柜边,一挥数十张,一一分赠,皆大欢喜”[7]。据王及在《蒲华研究》中所写“凡是稍有名望的,或是稍有资财的,几乎家里都有蒲华的书画,一些有名的寺院庙堂,也都藏有蒲华的书画。五六十年代,我们台州一带的旧书摊、旧货店等,只要你问问,差不多都有蒲华的作品,而其价格便宜得叫人难以相信……破而无裱头的蒲竹一张五角钱!”[8]

蒲华的山水画除收藏在国博、浙博等省级博物馆外,在浙江(临海、瑞安、台州、嘉兴、温州、余姚、杭州、湖州、舟山)市级博物馆均有收藏,此外,纵观蒲华书画交易市场,高价拍品在北京频现,但作品的主要流通地却是江浙沪地区,以浙江居多。这与蒲华一生的经历有关,他生活在这一区域,足迹遍布江浙各地,与诸乡贤交游,许多大户人家祖上传下很多蒲华的书画作品,台州著名富商煦东,蒲华曾数寓其家,教其画兰[9]。所以作为“本土文化名人”,江浙沪一带人对蒲华很有感情。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检测中心(AMMA)编制的2019 年古代书画艺术家TOP50,蒲华,上拍量133 件,成交量96 件,成交率为72.18%,拍卖总额为14,848,439 元,位列41 名。虚谷,名次比蒲华靠后,位列44 名,上拍37 件,仅22 件成交,成交率较低为59.45%,但拍卖总额却为13,231,784 元,可见,他22 件作品的价格与蒲华96 件作品的价格相差无几。任伯年位列16 名,上拍161 件,成交114 件,成交率为70.80%,拍卖总额为50,724,168 元,是蒲华作品价格的三倍左右。此外,2000——2021 海派四家拍卖指数(表一)也指出,蒲华作品成交率较高,但价格极低,综上所述,蒲华与海派另三家的作品价格存在较大差距,颇为不合理。

表1 2000-2021 海派四家拍卖指数

截至目前,蒲华价格八十万以上的山水画在拍卖市场仅有21 幅,且价格区间跨度大,在80.50 万元至862.50 万元之间。最高的拍品是1908 年冬季创作的《西湖小隐图》,这件作品在拍卖会上可查的记录有三次,分别在2009 年西泠印社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以190.40 万元成交,2016 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以816.50 成交,时隔7 年增长626.10 万元,2021 年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更是斩获862.50 万元佳绩。此画是蒲华山水作品的绝响,其题赠墨君(墨君为叶翰仙,字墨君,西泠印社叶为铭之姑)、峭然(蒲华之妹)二位女史之作,引首为汤寿潜篆书题西湖小隐图,后有潘天寿、张宗详、章劲宇等18 位名家题跋,画面描绘秀润清雅的西湖景致,起伏的山脉满目葱郁,生机盎然,文人荡舟游船,为平淡天真的山水景致增添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寄托蒲华的真情实感。

四、结语

蒲华的山水画,蕴含江南风雅,兼具诗情古趣。生前鬻画自足,但不计笔润多寡,有索辄应,不为时珍。当前作品价格虽渐入佳境,却仍与同时期画家相差悬殊,艺术成就与经济价值不匹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市场价格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山水画书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张筱膺山水画作品
小小书画廓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