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
2021-10-11陈卉
陈卉
摘 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通过激发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兴趣,尽量避免其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思维僵化的现象,同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一言堂”的弊端,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十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表述称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十个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实效性,课堂越来越生动,学生也变得越来越主动,争做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然更深一步,学生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需要进一步验证,所以,提高课堂的实效,对教研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重要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获取,对提升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一、新课标要求下的核心素养
目前学术界关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普遍明确定论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基本国情,我国学术界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侧重点放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基本的运算能力、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力、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基本的问题解决能力四个组成部分。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领域,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教与学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提问,阐述自身的疑问,是反复沉淀、斟酌语言,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过程,经过该步骤,大大提升了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的效率。
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必须让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思考,达到掌握知识和增强能力的目标。运用主动引导小学生勇于、敢于参与课堂,积极思索、提出问题,对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困境
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适合本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品格和个人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通过启迪让个体主动发问,得到针对性的解答,通过“问题”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但目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提问式”教学中,总结了以下现状:
(一)“不问”困境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手段单一。虽然新课改已实行多年,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仍有部分教师不改照本宣科的方法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第二,学生主动性较差。互动性强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更高,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小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和等待答案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提问失去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向学生提问,由教师选择学生作答,再根据答案更正和补充,常用的“正向提问”模式,引导学生擅于接受而不是主动思考,造成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没有问题”的假象;另外,一些思维较活跃的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产生了问题,但处于教师主导课堂的环境中,产生不敢提问或不知道怎样提问的紧张和焦虑感,只能继续扮演仅被提问者的角色。
(二)“问题缺乏有效性”困境
极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主动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但其问题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并不突出,甚至缺乏。由于教学重难点和目标先置,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教师设置的课堂问题和课堂流程相对固定,并不能每节课都根据课堂实时发生的问题临时发挥,也不能耽误教学进程,使小学生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产生误解,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生提问的质量便显得尤其重要,但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征,往往难以准确地提出与课堂相关的高效问题,这构成了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最难以逃出的困境。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一)重塑对小学生的角色期待
目前,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生的角色期待大多停留在顺从、温和与接受等类似相关品质,“乖”和“听话”成为赞扬学生的词语,渴望获得认可的小学生,大概率会朝着这样的角色期待去表现,即使他们没有做到或不想做到,也会日益形成这样的规范性偏好,坚信好学生应当听老师的话,要遵从和配合“老师课堂”。
所以,重塑对小学生的角色期待,消解小学生“必须遵守秩序”的课堂规制十分重要。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改观“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尽量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引导过多,规范的课堂程序越密集,让小学生成为习惯接收信息而不是寻找信息的人;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重新合理定位孩子的学生角色,改变乖巧的普遍人设,更多期待其能做到乐学善思,主动思考,敢于提出疑惑,获得多元答案。
(二)重视课堂提问模式
在厘正小学生主体地位后,教师教学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完善教育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核心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形成。对待学生时,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互动,说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课堂提问成为教师教学关注的着重点之一,将有关课堂提问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师教育和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日常交流和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多关注小学生的课堂诉求与行为表现,建构对“问题课堂”的知识框架,认识到课堂包含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是学生的正当提问权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增强师生高效交互,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走向,营造和谐教学气氛,达到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燃其提问兴趣的目的,以此增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正确引导课堂提问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是检验一个小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有的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关键在于不知“疑”在何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在以提高核心素养的教育大背景下,引导小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其数学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小学生提问方法的正确指导,使其能理解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意义,主动提出相关、有效的问题。例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组内自学和整理问题。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不仅可以聽取其他同学的想法,开拓自身思路,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在欢快的讨论氛围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则可请各组代表发言,提出该组讨论的最终问题,由其他组来解答,再进行纠正和补充。而对在课堂中勇于提问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科学的表扬,树立此类榜样,形成良性循环。另外,通过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如此引导,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才能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旭.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福建教育研究,2017(1).
[2]刘巧菊.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8(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4]汤军.数学教学要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