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那个橱窗困住你的人生

2021-10-11

求学·理科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伟丽植保社交

明明还赖在被窝里,却把朋友圈打卡定位设在了隔壁健身房,只为了保持自己“运动达人”的形象;对着一道不爱吃的菜反复拍照,精心修图,凑够9张发圈,以展现日常生活之精致;为了塑造“爱读书”的人设,随手复制了几句似是而非的书评……

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人都想拥有自己的标签,期望打造个人品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而一个人的人设,就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快方式。于是,人们费尽心思给自己打造人设,希望被看到、被记住。

这本无可厚非,谁不愿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呢?

只是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扮演一个和自己无关的角色,沉迷于扮演某种“完美”人设,活在了社交媒体上。就像蔡康永说的,看一下我们的朋友圈,就知道我们为了要营造那个给别人看的橱窗,压抑了多少自己。

一味沉浸在不现实的虚荣中,最终的结果不过是一场幻灭。进入2021年8月,饭圈突发大地震,“偶像”们接二连三地“塌房”,引得吃瓜群众纷纷围观。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以为的经营人生,又有多少时候其实是在经营人设?

人设,一种新型的社交货币

人设,起先只是指影视作品里的角色设定,后来则演变为一个人的社交形象,或某种极具个性的特质和标签。

在社交日益泛化的今天,人设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一种社交货币,更有利于交换获得社会归属感和与他人的联系感,并从中获得更广泛的人脉、资源、利益……

对于明星来说,人设是饭圈吸粉利器,是能够在人群中快速脱颖而出的有效法宝。爱豆们打造自己的人设,就像包装商品,给自己贴上个性化的标签,摆在娱乐圈的货架上,等着不同的粉丝选购。而粉丝们,凭借爱豆身上的标签,也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那一款,并对其产生认同,甚至好感。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更愿意在人前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希望以此获得他人的好感,赢得更多关注,得到认同与赞扬。深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表演型人格的自我满足

希望引人注意并获得关注是表演型人格塑造人设的动机之一,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使他们会夸大和渲染自身被别人欣赏、赞许和认同的某一部分,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夸奖,从而实现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他们常常会陷于幻想,把想象当作现实,他们享受自我营造的氛围感,沉溺于对他人情绪的操控和左右。

2.羞于面对脆弱真实的自我

与表演型人格夸大和演绎自我部分不同,这部分人更偏于将真实自我深深隐藏在厚重的“人设”之下,并认为这部分真实自我是不被别人欣赏和接纳的。比如个人作品、自我审美、外貌形象等总是不被接纳甚至打击否定等,这会使其陷入自我怀疑,深深压抑自己的表现欲望,不断滋生出“假我”,通过迎合塑造虚假人设以融入社交圈子,不断索求外界对虚假人设的肯定,以此来维系和获得在群体当中的存在感。

人设,是红利,也是枷锁

曾受到央视关注表扬的千万级流量网红朱宁锐,账号昵称为“itsRae”的旅拍博主,凭借《在所有和纽约有关的记忆里,我最喜欢你》两条vlog被大众熟知,从此开始了旅拍博主生涯。在她的镜头里有风景,有故事,有历史,加之出众的颜值,使她因此受到了很多粉丝的喜爱。这位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美女学霸凭借自己的视频和流量,荣登2019年福布斯中国三十岁以下精英榜,甚至受到了央视《新闻周刊》的专访。但此后却被曝出作品抄袭,网友发现其视频中的很多画面都是搬运自国外其他网站或者其他博主拍摄的作品,然后通过简单的剪辑和滤镜手段整合成她的,而且还标榜原創。但这瞒不过网友雪亮的眼睛,在她的作品中,无论角度、光线、取景基本上都能找到和国外平台上他人发布的作品一致的地方,没有人可以拍出相同的两件作品。她也因此人设翻车,形象崩盘。

某知乎网友:答主高一,在事情发生之前我的人设就是作为班长尽职尽责,也乐于助人,小捣蛋可能有我,但闹事绝对没我。学习上,脑子好但态度不是很认真,至少成绩中等吧。和同学相处也很有分寸,不乱说别人坏话,不随便骂人,基本维持着乖学生的形象。直到有一天,我模仿老师签字批请假条逃学的事被曝光,好学生的形象瞬间全部崩塌,老师同学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唉,自己作的能怪谁。

某知乎网友:某大学同学,平时塑造的人设是“学霸+极度热爱专业”,却一直因为时运不济或者耿直不阿的性格,总是无法顺利完成专业要求的任务,并总给人一种任务无法完成与他无关的印象。但后来接触多了慢慢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很多次关键时刻掉链子都与之有关,只是其都按下不表罢了。失望之情肯定有,但更多的是感到惋惜,不仅为之数次错过宝贵的机会,更为之苦心维持表象的坚强。

有意识地“雕琢”自己,通过修改或虚构细节来呈现完美人设,会不断拉大“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的差距。在拉开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会沉浸在过度表演中,而越来越厌恶真实自我。明星人设崩塌,很可能直接毁掉职业生涯,而普通人人设崩塌,也难免影响个人信誉,遭人白眼。

《求学》说: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世界不会嘉奖完美主义者,却会回报那些努力做事的人。”

追求“完美”而止于人设,不过是裹上了遮羞布的虚荣心,这份虚荣使人不愿踏出自己营造的虚假人设,害怕直面脆弱真实的自我,害怕不愿揭开的自我的“丑陋”部分。

此前,《人民日报》发表的《完美“人设”,不如“真我”》中写道:

归根结底,朋友圈的“人设”再完美也只是干瘪的标签,一个真实的自我建立在丰盈生活、真实奋斗的基础之上。你被委以重任并非因为“晒加班”,而是得益于脚踏实地的拼搏;你被称赞有才华并非因为在朋友圈引经据典的表述,而是面对面交流中透露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收获幸福美满生活的途径,不会存在于朋友圈的“九宫格”里,而是扎根在现实的广阔天地。

真实的生活没有柔光和滤镜,它粗粝、琐碎,还有令人沮丧的坎坷,却能锻造沉淀出扎扎实实的“真我”。我们苦苦追寻的“人设”,不正是这份无可取代、独一无二的真实吗?

经营人设不如关注自我成长,用心铺就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你的人生价值不应由别人来判定。学会正视自己,自赋人生价值,才是直面人生的正确姿势。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有被讨厌的勇气

一个人必须有成为自己的勇气,摆脱他人期待和眼光的束缚,哪怕会因此被人讨厌,也无所畏惧。如果一个人为了讨好别人,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失去自己的主见和目标,成为他人期望的奴隶,就失去了成为自己的自由。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课题分离,就是让每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别人,也不要去背负别人的责任,每个人只关注自己能控制和能负责的事情,把别人负责的事情分离出去。按照阿德勒“课题分离”的观点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他人是否认可你,是否喜欢你,并不是你能掌控的,这是他人的课题。

因此没有必要把这个课题转嫁到自己身上来,分离出去即可,因为你没法控制,只能徒增烦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事情需要面对,痛苦也好,压力也好,都要自己去承受,人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锻炼中成长、成熟起来的。

不必求全责备

你没有你想的那么差,别人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好。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苛责自己,你不可能做到事事尽善尽美,处处讨人喜欢,指望着依靠人设去维系社交与情感,活在别人的价值评价体系里,终会导致自我丧失。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模型,在不断对比评价自己,使自己也认为自己“必须”“应该如此”。

日常生活,人常常处于三种情绪中:被他人否定后的沮丧和愤怒,被他人肯定的快乐和满足,期待被他人认可的焦虑。因此,要想追求幸福的生活,首先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先从别人的期待和眼光中走出来。另外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即使你刻意去讨好别人,也不一定能令他人满意,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而且难以捉摸。每个人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你期望的回报往往会落空。因为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自己世界地图的中心。

仔细反省,你会发现头脑中的那些“必须”“应该”多来自他人、社会、组织,等等,并不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深入思考,你就会明白这些“必须”“应该”,其实并没有实在的依据,并不是必需的,它们可以成为愿望,但如果没有实现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完全不能左右你的人生。

学会悦纳自己

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一个人首先要肯定自我的价值,才能从他人的眼光中抽离出来,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缺点。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来自不一样的家庭,人生经验和价值观也略有不同。因此,要学会树立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敢于拒绝和索取,懂得帮助和给予。

学会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在遇到不良情绪时,要承认它而不是回避它,可以采用运动疏解、自我暗示、音乐缓解等方式进行调节,接受自己的缺点,多尝试赞美自己,才能带来自信。

对于自己的合理要求,我们有时候会羞于启齿,总感觉这是在麻烦别人,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常常习惯口是心非、压抑不言。当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的需要和偏好,会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造成距离感,使别人不能更好地读懂、了解我们。

寻求自我发展

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线下生活,社交网络只是生活的一个延伸,而不是全部,要把外在的人设内化为对自我的追求,不要为了过度追求一个完美人设,而忘了真实的自我。人生中所有美好结果,都不是不经努力,就能自然而然发生的。有人学习成绩好,那是因为刻苦努力、日积月累获得的;有人多才多艺,那是持之以恒地练习培养出来的;而自我的每一寸进步,也需要在磕磕绊绊的日常实践中跃升。只有保持思考、持续行动、不断精进,才有可能使那个真实的自己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不设限,才能走得更远

随着我们的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拥有了一个社会的固有形象和角色,为了维护这个形象和角色,我们不一定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无法展示内心真实的想法,做自己;另一方面,在熟人圈,我们已经在对方心里有了一个固定的人设,当我们要打破这种人设,便会感受到周围的熟人给我们施加的无形压力,我们也会害怕一旦打破这种“安全人设”,自己可能会面临潜在的社交风险。比如人际关系变得糟糕,甚至失去,这些因素让我们很难去展现真实的自我,一旦给自己预设了太多限制条件,不仅会让自己困囿于人设,更会困住自己的人生。而敢于突破人设困局,不被他人定义,才能拥有更多可能,才能直面心中所需。

格斗王者张伟丽:人生不该被定义

不同于大多数女孩喜欢玩偶和过家家,张伟丽年少时就表现出对武术这种在人们眼中男孩子才喜欢的运动的兴趣。12岁时,她被父母送去学习散打,在训练过程中常因为体力悬殊,被其他同学打得鼻青脸肿。但张伟丽并不认输:“为什么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我不可以?”经过刻苦的训练,她在14岁时一举夺得河北省青年散打冠军,向周围人证明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命运弄人,17岁时,张伟丽因高强度的训练负伤,无奈退役,成为一名“北漂”,每日为生计焦头烂额。当时,周围许多人都劝她趁着年轻,找个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算了。但张伟丽不听,她始终执拗地相信女性也可以在格斗场上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她不愿按他人的规划平淡地走完一生。

她曾经做过前台、销售、幼儿园老师。而后为了继续未竟的格斗梦想,张伟丽选择到健身房工作,常常利用下班时间积极训练,希望有一天能重返赛场。许多人劝她放弃梦想、回归平淡,但她却始终坚信自己的人生不該被定义。

一次偶然机会,她加入了某MMA(综合格斗)俱乐部,开始参加一些业余比赛。王者之路不好走,梦想的成就也非易事。虽然起初成绩不佳,但她没有灰心,而是用日复一日高强度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使每一个动作都形成肌肉记忆。

2016年,张伟丽成为职业MMA拳击运动员,成就了她16连胜的光辉成绩,并于2019年8月在UFC(终极格斗冠军赛)格斗之夜中,仅用42秒KO对手杰西卡·安德拉,引爆全场。

2020年3月8日,张伟丽再次用超强实力击败乔安娜,在美国举行的卫冕赛中获得UFC金腰带,成为中国首位UFC冠军。她一腔孤勇地朝着梦想奔赴,从打工妹成为卫冕冠军。

在人们眼中,格斗这项运动粗暴而血腥,似乎与女性沾不上边,张伟丽也时常遭受这样的质疑。面对疑问,她掷地有声地说:“女孩也可以成就不同的可能性,不要被那些标签限制或定义。”无论是在格斗场还是在生活中,女性都应是多面的,她们可以勇敢追梦,也能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

(文章整理自纸条APP)

从心出发,我选择了别人眼中的冷门专业

宓宝

我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很愿意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虽然植物保护在农业大学里还算有些名气,但对于其他领域的人来说依然算冷门。当年上大学时我一开始就读的是英语专业,并非植保专业,因为英语在当时来说算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周围的人也极力劝我选报。但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发现我对英语并不感兴趣,它跟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我也尝试过硬着头皮学下去,但是发现收效甚微,心情压抑。

我高中的时候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后来在微博上知道了博物君张辰亮,他正好毕业于这所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而我也曾很喜欢看《博物》杂志。在多方面了解相关信息之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专业去植物保护学院。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家人也曾问过我:“你一个女孩子,去学农,你真的想好了吗?”我斩钉截铁地点点头。我开始忙前忙后着手准备转专业的事宜,由于专业冷门,并且要和昆虫打交道,这一点就已经劝退了很多人。但我并不害怕,因为这就是我所喜爱的!不出意料,我的申请顺利得到允准。

转专业后,第一年其实非常累,我除了要学习大二的课程外,还要抽出时间补修大一的课程,而且我还要花时间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课堂节奏。但好在我都坚持下来,因为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真的非常非常有意思。

南京农业大学的植保系分三个研究方向:植物病理、昆虫、农药。但是本科阶段除了毕业设计会分方向,其他所有的专业课都是一样的,三个方向都有专业课要学。本科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有: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等等。最棒的是,每门课程几乎都有配套的实验课。每次上课我最期待的就是实验课——自己动手的乐趣远比听理论知识多得多。大二学年结束后,我彻底爱上了我的专业和我的新同学们。

大二那年的暑假,学校组织户外实习。整个学院到黄山开展实践活动,住在村里5天,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然后完成实习任务:做100科的昆虫标本和20种植物病害的标本。山里空气清新,气候适宜,课堂从教室到了野外,使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我还记得大家为了凑齐100个科的昆虫标本绞尽脑汁,最好笑的是我们组长为了捉一只虱子满村乱跑找猫猫狗狗。晚上休息的时候大家会打打牌聊聊天,有时候老师还会带我们做灯诱,我们就在旁边打狼人杀,每轮出局的人负责去灯旁边捞虫子。实习结束后,全班没有人再怕虫子了,学院里多的是面无表情拿拖鞋拍蟑螂的女生,甚至看见一只体型稍微大一点的虫子都会兴奋地扑上去捉过来研究。

记得一次全校体检,我出来的时候发现门口台阶上趴着一只天牛,大部分女生甚至还有不少男生都是尖叫着躲开,只有小部分人惊叫着扑上去,不用怀疑,这一定就是我们学院的兄弟姐妹。

实习回来后,大家开始习惯于一有空就拿捕虫网去捉虫。我们学校出了北校门,过了马路就是紫金山。清新的山野、错落的古迹、流淌的小溪,是我们最好的休闲方式。后来大家都爱上了这种生活,哪怕昆虫课已经结束了,还会在休息时间进山捉虫、借实验室的工具去灯诱。我们一直开玩笑说,在南农学植物保护的最明显了,拿着捕虫网在学校里一走,谁都知道你是植保系的了。

南农的植保专业全国排名靠前,会有很多名企校招,条件也开得很不错,比如农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农场、牧场,等等。还有一部分同学会去考教师资格证、事业单位、公务员,岗位主要有海关、技术推广、植保站、销售等等。

而如今的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热爱,成了一名植保技术推广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至今。我不曾想到,当年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我原有的人生轨迹,我从此成为了一名农业工作者。

高效安全一直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虽然植保工作经常需要顶着毒辣的太阳进行田间作业,但是一想到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又会坚持下来。也曾有人问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读植保专业,当然如果你想挣大钱,那植保肯定是不适合的;但如果你想把对自然的爱好变成专业和事业,那就适合。

也有人问我有没有后悔转专业,我的回答是没有。与其活成他人眼里的样子,不如快乐做自己,因为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没有人能够插手和定义你的人生。

结语

人设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对某些美好品质的完美投射,例如真诚、勤奋、正义、聪明等,它是一切善良和美好的化身,但是它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很难是真的。人生而带着很多缺陷,所以我们才无比地向往完美,然而这种偏执的完美主义是自欺欺人的。有的人愤怒失望于人设的崩塌,不如说是不想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

其实,人设不仅是人们用来评判他人的方式,也常常用来判定自己。为了所谓完美的生活,人们常常会构想一種完美人设。但现实生活中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人设,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生活都不会是相似的。

用人设去限制自身的发展大可不必,就如《肖申克的救赎》中说的那样:“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猜你喜欢

张伟丽植保社交
张伟丽:要在八角笼里展现女性力量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植保机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格斗冠军张伟丽:“用拳头打天下”
社交距离
女孩张伟丽:“用拳头打天下”
黑龙江实施《农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规程》标准
陕西将补贴1000余架植保无人机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