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促能力 扎实探究提素养
2021-10-11叶家伟
叶家伟
摘 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巧设问题能提升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也能积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巧设问题;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巧设问题提升学生科学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二:倡导探究式学习。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一项能力,是学生探索世界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必备能力。教材中观察大树、小动物、我们的身体、水、岩石等,都是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尤为重要。从一年级观察大树开始,要手把手地教学生有序观察,如何细致观察,如何进行记录等方法。但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和示范,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效果事倍功半。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有目的,更规范?老师可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养成规范的观察和记录方法,也在一次次的观察中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如在“校园里的动物”一课中,老师带学生了解校园里的动物,孩子们对蚂蚁已有初步认识,也交流了让蚂蚁不会乱跑的方法后,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聚焦在观察的方法上。老师问:有什么工具能更清楚地观察细小东西呢?引导学生用工具观察。接着又问:蚂蚁身体可分成几部分?脚有多少只?在身体的什么位置?……一个个问题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观察,有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而习得科学的观察方法,不断巩固运用,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并不仅停留在借助工具看,而是进一步设置问题: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蚂蚁的样子画下来吗?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虽然不一定能画得准确,但这是学生最真实的观察成果。教学中精心设计了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用图画记录描述观察事物的特征。可见,巧妙设置问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二、巧设问题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的形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能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对其一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增加、表象丰富,逐渐向抽象的理性思维方向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在教学中,要重视观察实验,加强方法的指导,积累探究经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前提。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集中于科学思维的培养。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问题像一把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能大大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在“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中,课前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查找、采摘等方法,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了植物的名称、特性、生活场地等内容,对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探索性的科学问题。在学生已有的感知基础上,教师相机抛出问题:植物多种多样,为了便于识记和研究,需要进行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的注意力从植物的特性转移到对植物的分类上来。面对全新的挑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并且有理有据:根据生活场地的不同分为水生和陆生;根据会不会开花的特性分为有花和无花;按照落叶情况分为落叶和不落叶等。学生的思维因为精心设计的问题而激发,涌现出非常多的想法,这对思维能力的提升立竿见影。所以,精心设计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三、巧设问题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肯定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自主课堂。所以课堂上的问题,并不能只有老师的问题,更需要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这比教师提问更可贵,更能驱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中,学生能运用成语“水滴石穿”“海枯石烂”来判断岩石会改变模样,但是对风化概念和改变岩石条件还比较模糊。在学生提出“风化”时,老师追问:你觉得什么是风化?激发了学生对风化概念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引出探究改变岩石模样的对比试验。一个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探究能力的提升。再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当老师呈现东西从冰箱里拿出来后,外面凭空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聚焦提出:小水珠从哪里来?马上激发学生去探究,对自己假设的验证。因此,巧妙设计问题能促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四、结语
扎实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等基本素质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小学科学真正成為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