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探析
2021-10-11苏治军
苏治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灵活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进行日常的学习。文章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进行简单的论述,旨在给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43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组成和特点,并且要结合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来提高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更加灵活高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养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主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为后续的教学指明方向。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定律内容,能够通过实验理解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斜面小车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相关的实验分析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物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及概括,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1]。在情感目标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这一部分的科学历史,让学生能够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加认真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另外,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有关伽利略的实验内容,并且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
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这部分知识内容,所以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正确的,并且对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在理解和认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攻克日常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进行有效的划分,从而保证学生实验的有序进行[2]。
综上所述,在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主要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明确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为学生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复述;4.通过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要立足于这部分知识内容为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比较基本的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好的教学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运动学和力学方面的内容,将力和运动进行紧密的连接,探索力和运动的关系及规律。可以说,在课堂中物理知识体系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学生后续平衡力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还要为学生融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及学习欲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惯性的内容,通过层次性的划分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教师在课堂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中,在确定教学目标和主要的教學内容后,要明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特点,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直接得出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总结和分析来进行有效的推理和概括。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及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层层递进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还需要先提问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认识,从而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后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教师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将课堂教学进行层次性和逻辑性的划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阶段
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课堂导入阶段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课堂知识导入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开端,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班级教学开始时,教师要为学生展示斜面和小车。教师用力拉着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然后停止用力,小车停止了。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展示的实验内容,之后向学生提问:“在观看完老师所演示的实验后,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小车前进的呢?这说明物体在运动时是必须受力的吗?物体持续性运动是需要用力来维持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反复演示整个实验过程,或者要求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的演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后放手,让小车从斜面上滑行。在为学生演示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小车到水平面之后会马上停止吗?还是会一直运动下去?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一定的力,但是小车仍然会继续前进,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在提出这一系列问题之后,要让学生结合教师之前所演示的实验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小车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在脑海中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完成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教师要对这两个实验内容进行总结,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分别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力的维持,但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却认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那么,到底哪一个学者的认识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继续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教学引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学习产生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还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更加有效和高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