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圈层传播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研究

2021-10-11吴婷

新闻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治理机制网络舆情青少年

【内容提要】青少年网络舆情与新时代主流价值观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息息相关,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圈层化传播现象更是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本文通过厘清“圈层传播”背后青少年网络舆情呈现的新发展特征,分析青少年网络舆情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路径。

【关键词】圈层传播  青少年  网络舆情  治理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介成为当下社会日趋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社交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在媒介化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节点作用。个体用户的观点表达能够在此平台中形成meme传播,经过多次转发分享引爆舆情,形成热点事件,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可见,网络舆情治理已然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和交互性特点使得“圈层传播”成为当下较为独特的新兴文化传播现象。有关“圈层”一词,研究者大多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界限,更多情况下想传达的只是某一群体的个性化表达。“圈层”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圈子化的交往与沟通,另一种则是层级化的信息传递。社交媒体中的圈层传播更多呈现的是界限分明、兴趣爱好相投、拥有共同信念的一群成员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圈地互动”,以此完成圈内的信息传递和自我分享。这种互动模式在青少年之间显得愈发出圈。

目前,有关圈层传播和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在某一类案例的详细展开和某一特定社交平台上的具体呈现,聚焦于某一特定群体的研究较为少见。青少年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支柱,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当下舆情治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将从圈层传播出发,厘清青少年网络舆情呈现的新发展特征,并分析此框架下青少年网络舆情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通过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法,从而为青少年网络舆情的治理提供建议参考。

二、圈层传播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特殊类型,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或体现的舆情即民意情况。①青少年网络舆情则把言论表达对象聚焦化,指的是青少年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新兴热点事件所发表的一系列意见、情绪、态度的集合。据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10-39岁的青少年规模达5.12亿。②面对越来越多青少年成为影响网络舆情的主力军,网络舆情作为影响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风向标,在圈层化传播下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参与主体圈层化,舆情内容多元化

互联网的普及为人际交往和群体性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微信、QQ等社交媒体,那些拥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群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自发形成组织群体,形成独有的圈层,以此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这为当下青少年在互联网上实现个性表达和宣扬自我提供了舞台。一切的身份特性都排在圈层之外,加上技术的便利性,青少年们热衷于在这一交流圈中自由地抒发观点与情绪。无论是出于什么心理,一旦出現某些热点话题,圈内讨论的热度明显处于直线上升状态,从校园内课堂上老师的创意呈现,到社交平台上教育方式的改革,圈内舆情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多元化特性越发明显。

(二)自我意识增强,舆情稳定性减弱

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在自身和技术的双重影响下,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一方面,伴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热点话题的更替速度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接收。另一方面,青少年作为圈层内容传播的主体,在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讨论后,往往会立马在圈子里进行探讨和分享。一旦出现与自己所在圈子观点和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他们往往选择自己想看的,而忽视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圈层内部成员围绕共同的议程设置进行观点整合,形成自身圈层的完整闭环。映射到网络舆情方面,若部分圈层群体出现与当下主流舆情观点相反的情况,势必会弱化主流舆情走向,稳定性不断减弱。

(三)舆情传播情绪化,非理性成分增加

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形成圈层传播的青少年群体,无论在行为还是态度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群体规范的约束下自发产生了共有的认同感和团结意识。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这种一致性具体表现在对于舆论话题的态度、观点的统一表达。然而,身处自媒体时代,网民手握发表言论的自主权,各种片面、带有主观色彩的言论很容易传播开来。青少年对于媒体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加上对于新事物的无限好奇,意见气候很容易出现偏差,青少年秉持的观点极容易被带节奏,形成情绪化谣言在圈层内传播,从而逐渐演化成非理性闭环乃至误导网络舆情。

(四)舆情生成速度加快,冲突性增强

与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所言的传统报纸时代的信息传导不同,如今网络上的消息在一分钟之内便可通过意见领袖进行两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形成舆论。以“耽改”热为例,2021年由“耽美”小说改编的“双男主”电视剧立项、拍摄、开播数量暴涨,以“半月谈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将“耽改”剧扎堆,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忧推向舆论风口浪尖。截至3月25日,微博话题#耽改剧#阅读量达4亿次。与此同时,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圈层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理性认知,面对这类舆论走向可能产生极端情绪,从而形成官方与青少年“民意”的对立,冲突性不断增强。

(五)舆情隐匿性增强,监测难度加大

技术赋权使得大多数青少年穿着匿名性制度的ID马甲,加上网络赋予的便捷性,开始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言论,沉默螺旋理论中的少数人也开始不惧怕被孤立,转而寻找那些志趣相投的人。发表正确的言论尚可,一旦言论过于偏激,其他圈层群体在从众心理或无意识支配下,很容易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导致谣言的滋生,带来恶劣影响。加之网络圈层的交往闭环日益牢固,现有舆情监测系统很难及时捕捉到舆情变动,增加了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

三、圈层传播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困境分析

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圈层传播”的确立不仅助推了青少年群体与媒体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引发了网络舆情发展的新一轮革新,同时帮助青少年实现了从行为到心理上的多重转变。然而,面对青少年群体特有的圈层组织和分层特点,青少年网络舆情在治理过程中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阻隔。

(一)从被动到主动:个体与圈层传播下的意见分歧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理论中受众即“一击即倒的靶子”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受众因其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拥有了自我表达的平台,开始享有自主选择权和公共话语权。他们更容易在不同平台中快速找寻与自己态度观点一致的圈层群体并加入其中,共同形成自有舆论场,而那些未曾加入组织的个体只能游离在圈层之外。因而,以微信群、QQ群、知乎等为代表的青少年活动空间迅速火爆,共同树立起牢固的信任壁垒。其他存在意见分歧的青少年个体也开始主动发声,个体与圈层、圈层与圈层之间开始发生信息冲击,泛起舆论场中的层层涟漪。意见分歧不断扩散与蔓延,势必会对主流舆情产生影响,加上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完整性,使得网络舆情治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二)从接受到反抗:围观与理性思考下的真相博弈

互联网“群”或“圈”是现实生活圈子的集中反映,虽不及现实意义的圈子那样相对稳固,但其组建及其扩容是依据某种公共议题来体现的。③如今,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传统媒体话语权流失,议程设置权下放,被动式接受的青少年转而成为舆情信息的主动发布者,他们在各自的圈层内进行小众传播,通过圈层内部的议程设置实现自有观点的节点式扩散,进而达到宣誓与反抗的目的。然而,盲目地吃瓜与非理性表达对于不明真相的青少年群体成为常态,他们在面对虚假信息泛滥、信息流和影响流把关缺失时,信息解读能力不断下降,加上圈层传播的孤立性使得中立群体也陷入沉默,不仅严重影响网络舆情的真实性,也阻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三)从现实到虚拟:匿名与宣泄情绪的同频共振

目前互联网空间已经不再是对空间特质的抽象想象,人的部分活动延伸至网络空间进行,因此个体的认同也分化为真实认同和虚拟认同。④认同的形态转变也间接影响了圈层交往的状态。青少年作为防沉迷的重要监测对象,借助互联网提供的虚拟交流平台,披着“虚拟ID制度”马甲享受虚拟交往带来的神秘感,也不必受制于圈层传播中“沉默的螺旋”压力而服从于大多数,在某种程度上为青少年自由表达提供了安全感。然而,思维方式单纯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受到“操盘手”隐形的恶意利用,从而导致虚假言论充斥网络,影响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

同时,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其“对抗式解码”意识逐渐增强,某些情况下他们往往可能完全明白甚至理解他人所说的话语的背后含义,但是基于反抗心理,凭借自身的生活經验和所处环境,以一种完全对立的方法进行信息的解码与情感宣泄。匿名与宣泄情绪的同频共振使得青少年圈层的虚拟交往和身份认同出现了偏差,网络舆情治理陷入复杂的局面。

四、圈层传播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

青少年网络舆情治理作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在青少年群体当中,尽管个体在网络中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以及加入某些圈子方面有了更多自由,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的差序格局,⑤这也使得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针对当前媒介化社会催生的圈层传播困境,需要从舆情、圈层以及青少年自身三个方面努力。

(一)抓住舆情关键,实现“引发”与“引导”相统一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尔提出“信息的循环流通”,旨在阐述记者们运用自己的“特殊眼镜”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如同我们今天的“议程设置”。⑥这也意味着,主流媒体对舆情案件的议题构建,是引导舆情朝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关键。当下,有关青少年网络舆情大部分都是由青少年及其家属引发,通过圈层传播甚至圈层间传播到达更深层次的个体,让更多人知晓并参与其中。由于网络圈层内的议程设置会对政府的议程设置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网络舆情走向,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智和理性认知。因此,面对舆情信息在封闭圆圈中的“循环流通”,媒体应该借助大数据监测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并洞察网络舆情事件的民意诉求,通过议题设置将有效信息透明公开。当公众议程已经形成之后,主流媒体应该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核实,进而引导青少年及其家属的关注点,及时控制网络舆情走势,在到达圈层传播之前及时消灭有害舆论,真正做到“引发”与“引导”相统一。

(二)对圈层舆论进行有效干预,触发“信息茧房”破圈

无论是“成都四十九中网络舆情”案件中学校的错误议程设置,还是“浙江大学给予一犯强奸罪学生留校察看处分”事件中的处罚声明,都反映了网络舆论参与主体在关键问题上的失位问题。在圈层舆论盛行的当下,青少年舆情事件的热度能在短时间内高潮迭起,在舆情发酵之前已经在闭塞的圈层内成为所谓的“真相”快速流通,进而形成舆论一边倒现象。在非理性因素、群体压力以及过分批判的思维模式下,青少年群体由于自身辨识能力不强,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

因此,我们需要做到:首先,在青少年产生迷茫时,需要有正确的导向和风向去及时安抚,避免产生恐慌和轻信。其次,需要主流媒体和自发圈层组织进行正面引导,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避免青少年盲目模仿和跟风;另一方面带动家长群体共同疏导,引导大家理性思考,避免受到情绪裹挟。同时,相关涉事群体需要及时对事件进行调查,还社会一个真相,避免“后真相”的发生。因为往往“后真相”都意味着更多无辜者受到伤害,其间产生的群体极化以及刻板印象等对舆情走向带来的影响,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

(三)努力提升意见领袖素养,培养更多优质圈层

在大众传播时代,即前互联网时代,传统主流媒介是构造人们心中的“社会图景”,形成社会焦点、设置社会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至关重要的传播力量。⑦随着社交圈层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领袖的号召力与日俱增,青少年网络舆情事件往往通过意见领袖的节点传播就会造成强大的影响,而圈层内的意见领袖则拥有更大的垄断权。面对当下青少年网络舆情引导的圈层化困境,努力提升意见领袖素养则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方面,需要严格把控平台型意见领袖的管理。目前,以爱奇艺、优酷为首的网络平台正在加快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通过推出“青少年模式”来实现青少年的网络保护,间接实现青少年网络圈层的舆论治理。然而,权限管理不足、内容过滤机制尚未完善、交易存在风险等问题让“青少年模式”效力仍待观察,各大平台作为青少年圈层意见领袖仍需加强媒介素养,切实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圈层内部之间意见领袖的自身素养,实现圈层舆论的正面引导。首先,需要明确学校、家长、青少年圈层群体的角色担当,通过自组织或者他组织形成优质圈层,以此带动更多圈层的良性发展;其次,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化技能,实现在媒介化社会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丁柏铨.论网络舆情[J].新闻记者,2010(03):4-8.

②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新闻世界,2021(03):96.

③周大勇,王秀艳.互联网“圈层”传播与新受众的信息反应[J].图书馆学研究,2017(21):35-38.

④刘明洋,李薇薇.社会集合、过渡媒介与文化形态——关于传播圈层的三个认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148-153.

⑤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⑥皮埃尔·布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⑦喻国明.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J].新闻界,2020(05):13-18+43.

作者简介:吴婷,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治理机制网络舆情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论我国网络表达的治理机制与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安置农民参与社区公共环境治理机制构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