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人的“思想磨刀石”
2021-10-11胡钰
胡钰
2021年6月25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了第3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始终是党建的重中之重,也是党的力量之源。长征结束后,在面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围剿的严峻形势下,处在刚刚经过“西安事变”的复杂局面中,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21日即举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的开学典礼,毛泽东出席并讲话,他说:“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打倒日本,去创造新社会。”
如果说抗大是“磨刀石”,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构成这块“磨刀石”的最坚硬、最锐利的基础。事实上,为了打造这块“磨刀石”,毛泽东在1937年4月到8月亲自在抗大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每星期二、四上午讲授,每次讲4小时,下午参加学员讨论,共授课110多个小时,历时三个多月。并且撰写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分三章十六节,共6万多字。后来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这份讲稿的主要部分。想想这是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想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关键性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直至今日,面临新的时代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获得人民的支持,赢得革命的胜利,形成了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工作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其中就包括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这些方法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实践起点与理论源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人民的新闻观。早在1925年12月5日的《政治周报》发刊缘起中,毛泽东开篇就鲜明地提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始终是其核心诉求。1944年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创刊1000期时发表社论,文中写道,“广大的中国人民大众,要建立作为自己喉舌的报纸,报道自己的活动,畅谈自己的意见,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求之而不可多得”“我们的报纸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纸,这是我们这个报纸的第一个特点。”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指出:“我们的报纸名字叫作《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工作的最宝贵经验,这源于马克思主义寻求人类解放的理论追求,源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源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事实上,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事业始终是为了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局部利益,更不是单纯为了资本的增殖利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新闻观。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传播世界的行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毛泽东在1937年阅读前苏联哲学家米丁的著作《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时,写了2600多字的批注,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和认识论问题上。他认为,“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社会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世界的规律性,找到正确的理论,为着有效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论上的彻底性,毛泽东对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侵略、红军必然胜利充满信心,并且带头向斯诺、史沫特莱、范长江等中外记者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传播中国人民的声音。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当代复杂的国际关系、社会环境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认识、传播各种社会现象,就能避免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也就避免了新闻报道中的“有闻必录”的客观主义,避免了“合理想象”的主观主义,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新闻的真实性——这个对新闻活动具有核心价值的要求,与此同时,让新闻活动成为社会进步的有机力量。
马克思主义始终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样,马克思主义自身也是始终在发展着。作为一种指导新闻活动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在于人民的立场与科学的方法,这种立场与方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分析当代国际传播中的失衡现象,观察当下个人化、技术化传播带来的新变化,最重要的是,能够指导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沿着人民的、科学的方向前行。这一方向是当代中国新闻人的共同追求,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是当代中国新闻人的“思想磨刀石”,让新闻人的思想更加坚硬、锐利,去打倒一切霸权主义、极端主义,去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