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1-10-11唐明艳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9期

摘 要 纳帕海是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沼泽面积缩小,湿地类型改变,沼泽逆向生态演替,纳帕海湿地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对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恢复对策(科学管理大型家畜,有序文明开展旅游,提高思想意识,采取退耕还湿、社区共管措施等),旨在推动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关键词 人为干扰;湿地退化;纳帕海湿地;滇西北高原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5.028

纳帕海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香格里拉县境内,面积2 400 hm2,海拔3 260 m,为中国低纬度高海拔湿地的独特类型[1],纳帕海湿地于2005年被批准纳入到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纳帕海保护区周边有龙潭河、纳赤河等10余条河流注入湖内,纳帕海东、西、北三面被高山环抱,南部和大中甸盆地相连。湿地保护区内的河流、湖泊、沼泽等一起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天然景观。纳帕海也是湿地候鸟迁徙中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

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纳帕海湿地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纳帕海湿地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旨在推动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退化湿地管理工作的深入,以期维护区域及全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

1.1  植被退化

由于纳帕海地区人口的增加以及传统生活方式对木材的需求,纳帕海汇水坡面森林植被的大量砍伐以及开山采石等人为活动,加速了纳帕海湿地的陆地化进程[2],纳帕海湿地植物由水生、沼生向中生、旱生退化演替,影响了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3]。因此,纳帕海湿地周边环境因人为活动不断发生改变,植被的砍伐使得湿地附近区域地水土流失加剧,泥沙等冲进湿地,导致沉积物增厚,进而影响湿地内植被生长。

此外,人为活动也会使植被种类和生物指标发生变化。纳帕海沼泽湿地植物原以高原特有的杉叶藻、刘氏荸荠为主[4],伴生植物有茭笋、水蓼、蓖齿眼子菜等。纳帕海湿地周边居民放牧牛、羊等,致使湿地植被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在不同人为干扰及干扰程度下都有所变化[5],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简单化,家猪拱地干扰下植物群落物种数目、多样性指数下降、植被覆盖度显著降低,生物量积累减少,部分区域土壤裸露,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植被演替遭到破坏[6-7]。

1.2  土壤退化

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载体。牛、羊及家猪放养,导致地表植物被啃食,尤其家猪将土壤拱翻取食地下莖块,大面积湿地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以及有机物、氮磷钾等含量发生变化[5];近年来纳帕海湿地旅游热度持续上升,周边牧民为游客提供马匹供骑行游玩,马匹践踏土壤,土壤压实孔隙度减少。在旅游干扰、牛羊过度放牧及家猪拱地等多种人为干扰活动下,纳帕海湖滨湿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表层养分含量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湿地植物的生长,从而导致湿地进一步退化。

1.3  湿地湖滨带退化

湖滨带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湖滨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起着很大作用,是水生植物赖以生存的区域及鸟类、大部分湿地动物活动区域,湖滨带在维护和改善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湖滨带划为缓冲区,因人为干扰如修建环湖公路,导致其生态功能减弱或丧失,进而使湿地生态系统环境恶化[8]。

2  纳帕海湿地退化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地质因素

纳帕海湿地发育在石灰岩母质的中甸高原上,纳帕海湖盆一直受到喀斯特作用的强烈影响,湖岸及湖底被蚀穿形成多个大小不一的落水洞,湖水大量外泄,湿地水域面积不断缩小[9]。纳帕海湿地水域深度变浅,很多区域已退化为沼泽化草甸或草甸,一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干涸状态。水位下降后,湖泊萎缩十分显著,从而湖底逐渐露出,因水位下降使整个湖盆被分割形成许多小湖,小湖继续向沼泽化草甸过渡,并逐渐由沼泽化草甸、草甸取代。

2.1.2  水文

水是湿地形成的先决条件,湿地水文条件不仅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理化性质及营养物质的输入输出,而且也是最终选择湿地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有地下泉水和降雨、融雪补给,但是湖水经过落水洞、排水口等出口排泄后水位下降,导致湖滨带水位下降,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水深降至20 cm以下,有的低洼地水深不足10 cm[9],纳帕海湿地在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处于缺水状态。另外,本区地壳新构造运动也呈现上升的特点,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相关研究表明2002年纳帕海湿地明水面面积28.92 km2,占湿地总面积的93.11%,2006年缩小到1.52 km2,占湿地总面积的4.89%[10];地表水文状况变化,叠加喀斯特作用的强烈影响,加剧了纳帕海湿地退化[9]。

2.2  人为因素

2.2.1  家猪拱地

家猪拱地是对纳帕海湿地退化影响最大的人为干扰方式[5],家猪拱地这一干扰方式主要集中在居民居住区附近,家猪放养在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区域,拱翻土壤取食植物地下根茎,尤其残留的水生、沼生植物根茎,进而影响水生、沼生植物种群的更新能力,使得原来有可能自然恢复的水生、沼生植被不再生长;根据野外调查情况,家猪拱翻土壤翻拱深度约在30 cm,地上部分残留植被埋于地下,表层被上翻的泥炭土覆盖,被家猪拱翻土壤区域整体呈现出凹凸不平、深浅不一的条状小块,且基本连成片,因此,对湿地破坏性很大,且湿地因地质、水文因素蓄水能力下降,已退化为沼泽化草甸、草甸区域叠加猪拱干扰后很难使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自然恢复。

2.2.2  人为隔断

本文叙述的人为隔断指纳帕海湿地保护区内修建的环湖公路和湿地区域内部开挖的排水沟。环湿地公路建设占用沿线的裸地、中生草甸以及部分沼泽-湿草甸景观,环湖公路的修建影响湿地的水分补给,将湿地人为的分隔成两部分,远离湿地生态系统中心的小部分湿地因这种人为隔断失去与整个湿地的连通而导致水体循环功能减弱,进而改变湿地原有的生境[11]。不仅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远离湿地生态系统中心的小部分湿地植物因水资源匮乏、人为干扰等综合因素下发生退化,这种持续影响将可能造成湿地不可逆退化。

此外,当地居民炸开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落水洞,在湖中开挖上千余条排水沟[12],这种行为将湿地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这种为增加耕地和扩大牧场而对纳帕海进行的疏干干预,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纳帕海湿地退化。

2.2.3  过度放牧

纳帕海湿地地处藏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农牧交错带,当地利用湿地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放牧。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为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地居民放牧强度不断增大,放牧的类型由原来牦牛这一单一放牧类型向牛、羊、马、猪等多元放牧类型转变,过度放牧对湿地最直接的影响是植被地上部分大量啃食,劣质牧草、不可食的有毒杂草大量增殖成为优势种;牛、羊、马、猪等超出环境容量的放牧也会导致纳帕海湿地土壤表层营养元素的含量减少,尤其是家猪拱地干扰导致湿地很大面积土壤裸露,加速土壤有机质矿化,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13]。另外,过度放牧牲畜排泄物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牲畜践踏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功能减弱或丧失[14]。

2.2.4  无序旅游

近年,纳帕海湿地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热点地区之一,纳帕海湿地修建了环湖公路,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大量游客涌入湿地保护区。保护区没有规划旅游路线和制定相关旅游管理规章制度,游客在保护区内随意观赏,一般在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区域内活动,周边居民提供马匹供游客骑行游玩,随意践踏草地,草地内缺乏垃圾收集设施,游客在湿地内乱扔垃圾[12],造成湿地污染。因此,无序旅游对纳帕海湿地的影响主要包括马匹和游客践踏植被、压实土壤和垃圾污染湿地生态环境,景区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制止不文明旅游行为,无疑正在加速湿地退化。

3  退化湿地恢复对策

通过对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综合分析,纳帕海湿地正快速退化,导致退化状态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叠加自然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人为因素。当前对纳帕海湿地影响、破坏程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素是家猪拱地干扰,其次牛羊过度放牧和无序旅游。因此,遏制湿地进一步退化和恢复湿地生态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本文依据不同干扰方式及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恢复对策:

1)采取科学管理家猪、牛羊等大型家畜。家猪圈养,禁止散养进一步破坏湿地,牛羊、马匹要根据湿地容纳量确定放牧数量;湿地保护区内不应开展骑马游行活动,环湖公路道路两侧应建设防护围栏,禁止游客进入湿地内部。

2)有序、文明开展旅游。湿地保护区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禁止不文明旅游行为。湿地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文化多样性,正确处理开发旅游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湿地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

3)提高思想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湿地保护工作不够重视,保护区内过度放牧、无序旅游导致草地退化,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水体受到污染,因此,要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力度,积极向保护区周边村民及游客宣传有关环境整治和保护管理条例,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尊重自然、生态和谐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加大湿地基础知识科普宣传,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降低人为的污染与破坏,让湿地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纳帕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可采取退耕还湿、社区共管等措施。相关部门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宣传教育、加大管护力度、开展合作交流等,做好湿地资源保护工作,保护优先,注重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肖德荣,田昆,袁华,等.滇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07(8):1171-1176.

[2]  陈奇伯,寸玉康,李明春,等.香格里拉县典型区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评价[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24-26.

[3]  肖德荣,田昆,杨宇明,等.高原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多样性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力[J].生态环境,2007(2):523-529.

[4]  赵魁义.滇西北横断山区沼泽植被类型及其垂直地带性特征[A].黄锡畴.中国沼泽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84-292.

[5]  唐明艳,杨永兴.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被及土壤退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3(20):6681-6693.

[6]  陈广磊,田昆,王行,等.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持水力对不同放牧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6(4):123-129.

[7]  姚茜,田昆,肖德荣,等.纳帕海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对猪拱干扰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5(5):1218-1222.

[8]  徐守国,郭辉军,田昆.高原湿地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分区初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1):27-29.

[9]  田昆.云南納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D].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04.

[10]  李杰,胡金明,刘闯.纳帕海湿地[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2017(3):121,254.

[11] 王泉泉,王行,张卫国,等.滇西北高原湿地景观变化与人为、自然因子的相关性[J].生态学报,2019(2):726-738.

[12] 田昆,莫剑锋,陆梅,等.人为活动干扰对纳帕海湿地环境影响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3):292-295.

[13] 范桥发,肖德荣,田昆,等.不同放牧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差异影响[J].土壤通报,2014(5):1151-1156.

[14] 李珂,杨永兴,杨杨,等.放牧胁迫下若尔盖高原沼泽退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11(20):5956-5969.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