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在东方
2021-10-11陈仲丹
陈仲丹
一
明治维新后,在西风东渐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1874年,一位日本官员写道:“目前大量的欧洲风俗源源而来”,“恰如瓶子倾倒,服装、饮食、房屋、法律、政府、风俗,甚至手工艺和学术研究,如今无不来自西洋”。在日本的欧化风潮中,服装的变易最为明显。
明治维新前,日本人穿的是传统的和服,衣宽袖肥。而后,日本在外部压力下开国,大批欧美人进入日本,同时也有日本人去欧美留学。在与欧美人的接触中,日本人已经认识到,和服虽然宽松舒适,但只适于休闲,不适于劳作。
实际上,日本服装从和式向西式的转变,从幕府末期就开始了。率先接受西式军事训练的萨摩藩和长州藩使用新式武器,在军事操练时,穿着上下一体的和服很不协调,于是便改穿上下两分的服装,下部两腿分开,便于训练。当时这种有裤子形状的服装被称为“戎服”,后来中央的幕府军队也穿这种服装训练。
186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次子爱丁堡公爵访问日本。他身着帅气的西装,让日本人大开眼界。1870年春,明治天皇下令陆军省御用商人山城屋和助制作西服。山城屋和助从德国聘来裁缝师傅,参考德式、法式服装,制作了黑色的长短西服。当时,一些“国粹派”人士认为,服装是宫中重大礼仪的根本,不可轻易更改,反对引进西服。也有人认为,不应舍弃衣冠束带优美的和服,而改穿大煞风景的西服。就此争议,政府开了几次会研究服装的样式,起初支持传统服装的意见占上风。后来,外务卿副岛种臣在会上讲了中国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人换装“胡服”而获得大胜的故事,说明日本要与列强诸国为伍,就必须采用国际通行的服装。副岛的发言得到重臣西乡隆盛等人的支持,被大家采纳。
1871年9月,明治天皇发布《改服制敕谕》,此敕谕论述中古以来日本的衣冠制度已“成软弱之风”,说明与万国对峙须仿照“神武创业”“神功征韩”时的服饰,其中并未提到要改穿西服,但明确了要更改服制,“使风俗一新”,隐约表达变更衣冠的意思。
同年,明治天皇开始模仿西方君主,改穿军装式西服。此后皇后也穿着西方贵妇的服装,戴法式华丽宝冠。12月23日,日本派出岩仓使团出国考察。出发当日,天气晴朗,前来送行的人挤满了横滨港,他们有的短发着洋装,有的结髻着和服。而乘坐“亚美利加”号汽船的使团成员则大多短发洋装,只有正使岩仓具视留着传统的结发,身穿和服。在船上,使团成员议论着要买燕尾服参加宴会,岩仓则持保守态度。
到了美国,岩仓使团的正使和副使着和服礼服谒见美国总统格兰特,当地报纸刊文嘲笑他们的穿着。甚至连岩仓具视在美国留学的两个儿子也要求父亲改变服饰,结果还未离开美国,岩仓已经变为短发洋装。
1872年11月12日,明治政府颁布太政官第383号令:“而今礼服采用洋服”,规定除祭服外废除所有和服礼服。1873年,皇家御用摄影师内田九一拍摄的明治天皇蓄西式发型、身穿军服、两手抚剑的照片,被送到全国各府县的官厅悬挂,令百姓礼拜,大大促进了西服的推广。同时,军服也改为西式。
实际上,新政府从1871年开始就从国外聘请军事教官进行军事训练,陆海军军服分别模仿法式军服和英式军服。不仅如此,铁路员工、邮递员、警察等也都穿上了西式制服。1873年公办的工部大学校(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学生穿着由军服改制的西式校服,后来还要戴类似军帽的校帽,女生校服则模仿海军军服。
在文明开化的风潮中,穿西服俨然成为一种时髦。人们觉得只有穿西服才有档次,比和服体面,甚至还有在会议、庆典等正式场合不允许穿和服者入场的事。不过,对于穿西服,社会上也有不满言论,比如“奇哉妙哉,世上的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穿法兰西鞋,上衣是英国海军式,裤衩是美国陆军式。妇女衬衫贴身穿,大汉斗篷过小腿”。西南强藩萨摩藩的前藩主岛津久光也反对易服。1873年,他向政府提出,换穿西服会造成秩序、礼节混乱,建议制定尊卑有序的日本特有的服式。他还认为,推广西式洋装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
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日本人接受西服后也并没有抛弃和服。和服毕竟宽松舒缓,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明治维新后,和服仍是日本人居家休闲时穿的服装,与西服长期共存。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东西杂陈、日洋纷呈的混搭服饰,如身着西装却脚登木屐,或里穿西服却外罩羽织(和服外套),或上着和服却脚踏皮鞋等。
二
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服颇有微言。清末驻日外交官黄遵宪著有《日本国志》一书。他在书中提到日人穿西服的事,说日本的和服承接的是中国唐朝时的服制,但“维新以来,竞事外交,以谓宽袍博带,失则文弱,故一变西服,以便趋作。自高官以至末吏……无不绒帽毡衣,脚踹乌皮靴(黑皮鞋),手执鞭杖,鼻撑眼镜。富商大贾,豪家名士,风气所尚,出必西式”。由于西服的制作要用到羊毛织成的毛料,所以只能花巨资“以购远物”。而且日本人“席地跪坐,西服紧束,膝不可屈,殊多不便,故官长居家无不易旧衣者”。他显然对这种状况颇为不屑。
黄遵宪还在《日本杂事诗·礼服》中这样描写日人着礼服的情景:“肘挟毡冠插锦貂,肩盘金缕系红绡。前趋客座争携手,俯拜君前小折腰。”后来作为副使出使日本的张斯桂也曾作诗《易服色》:“椎髻千年本色饶,沐猴底事诧今朝。改装笑拟皮蒙马,易服羞同尾续貂。优孟衣冠添话柄,匡庐面目断根苗。看他摘帽忙行礼,何似从前惯折腰。”诗句中对日人着西服多有嘲讽。
1875年,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在保定拜会直隶总督李鸿章,李鸿章批评日本的服装变革:“衣服旧制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森有礼则在介绍服装变革的原因时说,日本的和服“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合适,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他的理由未能说服李鸿章。
晚清时期,为向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借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编年体著作《日本变政考》。书中也提到明治维新时的易服举措,日皇“废中世以降所用唐制礼服,用西洋式。因朝臣不服从西法,故以此逼之”。在这段文字之后,还有康有为的一段评点“臣有为谨案”。康有为认为,日本变法之所以要“变服”,只因朝臣不支持变法,所以天皇“乃欲借变其外服以变易其内心,不得已而行之”。
接着,康有为又讲了一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旧事,认为也是因为变法遇到阻碍而易服。“昔赵武灵王欲强赵而习骑射,公叔成不欲,乃易胡服以变之”。故而易服只是手段,是用来为变法创造条件的应急措施。“自古英明之主,其心所欲为于此,而举措或假道于彼者甚多。盖数千年之积习,变之甚难……非雷霆惊作,变本加厉,不能易之”。在康有为的设想中,中国以后的变法或许可以不必借助易服的推动,因为“我中国君权最尊,但定心一意,雷厲风行以变之,无藩候之阻扰,其势最易,或亦不假于变服耶!”
朝代更换,改易服装是件大事。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提出要制定中国的礼服。他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礼服又实与国体攸关,未便轻率从事。且即以现时西式服装言之,鄙意以为尚有未尽合者……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当时,孙中山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传统服装又显得陈旧拖沓,遂致力于新服装的创制,这就是中山装的由来。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文官的制服礼服,成为当时法定的制服。
(作者系南京大学世界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