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在辛亥

2021-10-11谷小水

同舟共进 2021年9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革命思想

谷小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究其根本,实深植于1840年以来先进中国人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之中。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辛亥革命为例,这场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不但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而且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经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礼,为十年后新生政治力量的组建打下了基础。

早期共产党人经历辛亥革命的方式大体存在两种类型。其中的年长者,晚清时期思想上经历了由改良而革命的转变,继而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阵营,对革命形势的成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年龄稍轻者,其思想变化或隐或显也存在类似的轨迹,革命党人的宣传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们转向革命,奉民主革命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正轨。对众多早期共产党人来说,无论是其中的年长者还是年轻者,辛亥革命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经受辛亥革命的洗礼,目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潮涨潮落,他们痛定思痛,再度出发,在俄国革命胜利的启发下,最终成功找到了一条崭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投身革命

如前所述,早期共产党人中的年长者往往躬逢其会,程度不等地卷入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但思想上有所皈依,而且行动上积极参与。这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其中出身于同盟会会员的约占总数的10%”。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与资产阶级革命黨人更是呈现高度重合的现象,“刘伯垂、董必武、张国恩都曾在日本留学,均为同盟会员,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就早期共产党人中的年长者而言,陈独秀、李大钊、吴玉章、董必武、朱德等可为其中的代表,他们的辛亥经历,具体且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的内在关联。

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早年走传统读书人科举仕进之路。1897年维新运动如火如荼之际,阅《时务报》,“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思想遂由“选学妖孽转变为康梁派”。1901年因八国联军侵华,开始思考国家问题,“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是年10月赴日留学,参加留学生组织,创办报刊,思想渐由改良转向革命。翌年冬,与张继、蒋百里等效仿意大利革命志士马志尼创立革命团体“青年会”,为“日本留学界中革命团体之最早者”。1903年4月,返回安徽活动,自此往来于长江下游省市间,创办报刊,联络同志,从事革命宣传,成为安徽地区革命活动的主要人物。武昌起义发生后,在任职的杭州陆军小学积极活动,推动浙江光复。同时与安徽同盟会员管鹏、吴旸谷等督促新军响应,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反正。11月8日,安徽宣布独立。次月中旬,应新任都督孙毓筠之邀,赴安庆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并创办革命后安徽第一份革命报刊《安徽船报》,担任总编辑,为革命大声疾呼。

李大钊,1889年出生于河北乐亭。少年时期历遭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刺激,痛感国势不振,“慨然起研究政治,以长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接受新式教育,阅读康、梁文章,思想发生变化。1907年9月,因“急思深研政理”,考入位于天津的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在该校六年间,受担任地理教员的同盟会员白毓昆影响,接触革命思想,开始参与政治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被白毓昆介绍加入“革命同盟会”,在其带领下,为筹划策动滦州起义积极奔走联络。

吴玉章,1878年出生于四川荣县。少年时喜读史书,崇拜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甲午战败后,忧国伤时,悲愤难抑,“想做点有益于人有益于国的事情”。维新运动时期,四处搜罗新书,“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1903年赴日留学,参加拒俄运动,阅读《苏报》《革命军》等革命书刊,剪去发辫,“以示永不回头”。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因在川籍留学生中资望较高,当选评议部评议员。1907年创办《四川》杂志,宣传革命主张。同年联络四川会党,成立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共进会,筹谋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7月,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回乡策动革命。9月,荣县宣布独立,建立了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开各地独立起义之先河。武昌起义打响后,在四川积极响应。11月,内江独立,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行政部长。次月赴重庆,运筹帷幄,解决蜀军政府内部危机,四川民主革命的大局就此奠定。

董必武,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春夏间,赴武昌报考湖北省“文普通”中学堂。等待入学期间,常赴革命团体日知会阅读书报,结识“革命思想的启蒙老师”刘静庵,交往密切。受其指导,阅读革命书刊,参加革命活动。1910年10月,在已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堂的该校修业期满,返乡任教。1911年10月13日,获悉武昌起义的消息,当即剪去发辫,赶赴武汉,投入蒋翊武领导的军务部工作,组织群众支援前线。11月,战事紧张,转入蒋翊武指挥的战时司令部,协助巩固武昌城防。12月,加入同盟会,参与重组同盟会湖北支部,被推为支部评议部评议员。同月赴武昌军政府理财部任秘书官,随后受军政府派遣,以理财部特派员身份前往黄冈募集革命经费。

朱德,1886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十余岁时随私塾教师席聘三读书,受到革新思想的启蒙。1906年入顺庆府官立中学堂,在学堂监督张澜、刘寿川等留日学生的影响下,阅读革命书刊,“读书不忘救国”。1907年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体育学堂,脱下长袍换上学生装,偷偷阅读《民报》,寻求加入同盟会未果。1909年离开四川前往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入校不久,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8月毕业,被分配加入云南新军蔡锷部。10月30日,云南起义发动,被指定临时担任连队队官(连长),进攻昆明。云南光复后,于11月15日随队出征援川。因在云南光复和援川战斗中“指挥有方,战功卓著”,被蔡锷授予“复兴”和“援川”两枚勋章,晋升少校军衔。

早期共产党人中的众多年长者常因各种机缘,能得风气之先,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其思想与行动大体经历了由改良而革命的发展轨迹。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革命派与改良派救国主张的比对,此迎彼拒,转而尊奉前者为救国救民的不二法门,从而积极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事业,成为革命党阵营中的活跃分子。

思想濡染

与陈独秀、吴玉章、董必武等师长辈有机会亲身参与辛亥革命不同,毛泽东、恽代英、蔡和森、周恩来等,因为年龄的关系,革命发生时多在中小学校就读,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层面。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年入读私塾,16岁时与维新派塾师李漱清结识,赞成其主张。翌年,阅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书,萌生救国救民意识。同年秋,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广泛阅读康梁派书报。1911年春,赴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首次接触革命派书刊,了解革命派主张及事迹,思想转而趋向革命。5月,参与反对清政府出卖路权运动,激于义愤,剪去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长沙全城戒严,为来校演讲的革命黨人感召,决心投笔从戎。22日,长沙发生起义,湖南宣布独立。月底,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成为一名列兵。在接受军事训练的同时,重视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开始接触社会主义的言论,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恽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1907年入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酷爱读书,有“书痴”之名。1909年,因父亲在鄂北重镇老河口谋得职位,随同赴任。自学家中藏书,尤喜梁启超著作,崇拜变法志士谭嗣同,时常吟诵谭氏狱中绝笔,怀想“‘中流击楫‘揽辔澄清的人格”,萌发爱国主义思想。同时开始撰写日记,将日记作为磨砺品行的方法。1910年,因接触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图书征订目录,开始广泛阅读西学书籍,特别是卢梭、孟德斯鸠、达尔文的译著,汲取西方民主主义思潮和现代科学知识。1911年革命爆发,鄂北清政府官员闻风而逃,老河口无人主事。恽代英向往革命,毅然剪去辫子以作响应。

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1899年随母亲返回家乡湖南双峰定居。1902年,入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教材,继读四书五经。1907年秋瑾遇难, 蔡和森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钦佩其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勇敢走上革命道路,时常讲述秋瑾事迹,蔡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献身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种子。1911年秋,进入双峰初等小学堂学习,受校长蒋恁秋影响,阅读各种书报,崇敬范仲淹,在国文课本上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辛亥革命爆发时,因学校停课,在姑父朱静斋和蒋恁秋的指点下居家读书。1912年,中华民国创建。3月,更多了解辛亥革命和革命党人的活动,为孙中山百折不挠为国为民的精神感染,在学校带头剪辫,宣传辛亥革命的意义,并劝说同学和家人剪辫。

周恩来,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03年入家塾。1908年,到表舅龚荫荪家寄读。龚氏倾向革新,到过日本,结识同盟会员,赞助革命。家中藏书除古籍外,还有不少介绍近代西方文明的书报。在其影响下,政治思想开始启蒙。1910年,移居奉天府(今辽宁沈阳)伯父家,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学习。在校两年间,受高戈吾等进步教员的影响,阅读《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革命书刊,订阅《盛京时报》,养成每天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当即剪去发辫,以示与清政府决裂。同年,在回答修身课老师“读书为了什么”的提问时,答以“为了中华之崛起”。

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但是囿于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场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华民国建立不过两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为袁世凯所窃取,在他的统治下,南京临时政府的建设成果被破坏殆尽,中国很快就陷入了战乱频仍、军阀混战的黑暗状态。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共和国,被剥蚀成为一具空壳。面对混乱不堪的时局,经受过辛亥革命洗礼的先进中国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重重迷雾中艰难探索,奋力前行。

以“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例。民国肇建,当社会各界还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业已敏锐地觉察隐忧潜伏,“不早为之所,其贻民国忧者正巨也”。果如所见,政权倏忽转移,政象每况愈下,触目所及,大失所望。1913年冬,因寄予厚望的二次革命迅速失败,他东渡日本求学,翌年春入读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在日两年间,参加留日学生总会,致力于反对二十一条和讨袁的政治斗争。同时开始接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1916年5月返回国内,先后参与编辑《晨钟报》《宪法公言》《言治季刊》等期刊,启迪民智。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李大钊入职北京大学。因留日期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背景,对北方邻国的政局变动极为敏感,先人一步意识到这场革命之于中国的重大意义。次年春,“开始向周围的人及友人宣传十月革命”。7月起,陆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等多篇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欢呼世界革命新纪元的到来。是年冬,利用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条件,组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会。1919年5月,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完整的介绍。至迟在这年夏秋,率先从进步知识界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着手建党工作。

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师长辈主要凭藉自身努力完成思想转变有别,毛泽东等则是在前者造就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实现了思想的嬗蜕。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尽管毛泽东有许多极其显著的个人特点,但在总体上,他仍具有五四时代青年的某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的一代。”1912年3月,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退出军队,继续求学。其后继续关心时政,参与政治运动,读书务求深入。1915年7月在致友人的信中称,自己近年来的进步,“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新文化运动发端后,虽远离北京、上海等中心,但一直紧随时代潮头。1917年8月,纵论天下英雄,批评康有为、袁世凯等皆不知“大本大源”,俱从枝节入手,所以从无逆转国事日坏的颓势。“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1918年8月,毛泽东自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第一次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10月,经杨昌济介绍,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在随后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习和传播的发源地,汲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子发酵成长。1919年七八月间,发表《民众大联合》一文,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呼吁中国民众联合起来,效法别国进行革命。是年底,再度来到北京,次年4月又自北京前往上海。在京四月间,与李大钊、邓中夏等交往密切,在他们的影响下,如饥似渴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随后展开的上海之行,与业已着手组党的陈独秀建立了联系,思想同时呈现质的跃升。是年11月,应陈独秀函约,创建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历史的阶梯

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发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讲话。在这篇奠定中共党史建构和研究规范的重要文献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源流的认识。他说:“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这一认识既体现了毛泽东本人所提倡的“古今中外”研究法,更包含了他作为事件亲历者的切身体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阶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加速度演进的态势。革命后第四年,新文化运动出现;第八年,五四运动爆发;第十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仅耗时38年。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辛亥革命既是早期共产党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揭开了“新的斗争的序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革命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