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样的产业园区,是我们的理想型?

2021-10-11

第一财经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新区园区企业

没有任何一家统计机构能说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产业园区。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显示,中国共有552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1991个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这里的开发区包含了平时最常听说的经开区、高新区,还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类型。

但事实上,除此以外,每个城市都还有大量由政府或是企业主导开发的、未被评级的园区保持着运营与活跃。

以深圳蛇口工业园——中国公认的第一个产业园区——诞生的1979年起算,这种模式在中国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对内,通过企业的集聚关联、配套服务的共享,提升园区生产效率;对外,依靠园区在行业领域树立起的优势,扩大招揽企业的影响力,推动园区自我更新。

就像中关村之于北京、张江之于上海的意义一样,大部分产业园区如今都是所在城市的经济引擎:它们吸纳了大量具有优质生产能力的企业,为城市不断输送就业岗位,同时,还是GDP的重要贡献者。

相应的,在对这些产业园区做数据统计与评估监测时,税收、地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都是最常被提到的指标。

但很显然,要让外界真正能了解这些园区,感受其中生产生活的日常,上述聚焦园区产出的统计性指标还远远不够。

园区分布在城市的哪些地方?园区内部活跃着哪些企业?园区的交通环境、设施配套是否便利?每天在这里上下班的公司人有多少?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实从来没有被系统地梳理过。

30个重点城市的园区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按各城市国家级及省级园区总数量排序

目前,中国的产业园区正在经历两道重要的转型:“由工业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由传统土地开发转为强调整体运营。”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俞晓晶的观点。这就意味着,前面提到的针对园区内企业、人才、配套问题的研究还有更深层的价值:它们不仅是园区运营的基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区未来长远的发展。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2021年这个时点策划并发布《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希望跳出传统的“唯产值论”,从产业园区的两大使用主体——“企业”和“人”的需求出发,站在转型的节点上,更全面地评价中国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潜力。

考虑到园区范围的可获得性与开发运营主体的相对一致性,我们将榜单的评价范围框定在了《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的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并在其中筛选了30座重点城市的536个园区作为最终的评价对象——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享有中国最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设施,可以被认为是头部园区的代表。

榜单的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区位潜力、人才引力、产业动力与配套活力。它们的字面意思最直观地传达了,在我们的价值观里,中国园区发展最重要的4类要素,以及应具备的4种能力。

首先,区位潜力评价的是一座园区与外界的联系能力,这也是整套评价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种能力。需要大片土地作支撑的园区,区位往往落在城市中偏远的地方。这个看似在选址之初就被定调的要素,实际上会伴随交通网络的加密、交通枢纽的扩增,拥有很多升级的可能。

人才招引与产业培育是所有园区日常运营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它们是帮助园区在行业领域建立优势的根基,也是一个园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一个良性循环的园区生态中,优质的人才与优质的产业之间总是相互吸引的,并且能互助提升。

在人才引力与产业动力这两个维度下,榜单将各类型创新资源的汇聚视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除了用对城市层面的人才储备、创新支撑做数据摸底,我们还邀请了三家互联网公司与数据机构,提供聚焦于园区层面的大数据指标。

其中,极光iZone统计了各园区的工作人口规模以及与去年同期的对比;智联招聘从岗位投放与简历投递角度量化了各园区的招聘活力;量子数聚为榜单提供了园区企业数量、企业增速、融资金额等一系列衡量产业发展的数据。

“多园发展”的张江与中关村

数据来源《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

在最后一个维度配套活力中,我们把餐厅、便利店、学校、医院等各类型的服务设施都纳入了考量。随着园区发展模式的演进,服务设施的布局渗透在园区规划、招商、运营、更新的各个阶段。生活環境的品质、设施供给的多样性,已是当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它们也将为园区活力的长久持续提供支撑。

将所有底层数据标准化、赋予权重,并逐级向上合拢后,我们获得了《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的最终结果。你可以在整份报告的最后,找到所有园区的数据详情。

排名前5位的国家级园区全部来自一线城市,它们分别是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上海的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北京的中关村与上海的张江,是整份榜单中表现最抢眼的两个名字。

从地图上来看,它们都在城市的多个行政区培育出了自己的分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所有分园共享同一个园区代码、总核准面积达232.52平方公里的巨型园区,在人才引力与产业动力两个维度上大幅领先于其他所有参与评价的园区。而分别拥有独立代码、包含了1个国家级园区与15个省级园区的“张江系列园区”,它们更大的优势体现在工作人口密度、生活服务设施密度等地均数据的优异以及各维度的均衡。

省级园区的头部队列几乎全部被张江高新区的分园包揽。排位前8的分别是黄浦园、虹口园、静安园、长宁园、徐汇园、杨浦园、普陀园与核心园,此外闵行园、金桥园、嘉定园等区位相对偏远的分园也都挤入了省级园区前15名的行列。

很难从数据上去评价中关村和张江到底谁更强一些。但共通的、同时也是值得其他所有同时期起步的园区学习的是,这种“以品牌效应联动多园发展”的运营模式,的确从标准化管理、企业人才招引、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与企业服务体系各个角度,充分激活了两座城市的产业活力。

对于大部分头部城市来说,拥有一个以城市冠名的经开区加一个以城市冠名的高新区,几乎是一种标配。

按最初的设定,经开区的招商以外资企业、提升工业化水平为主要目标;高新区则更关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并完成孵化器、双创平台等创新要素的配置。在创新孵化平台启迪之星执行总经理韩威看来,孵化器的出现相当于为园区提供了一个芯片,引入中小企业、促成区域产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使园区有机会形成一個更完整的科技生态。

榜单中的数据也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的活力普遍比经开区更强了;南京、杭州、济南等城市的高新区都拥有比当地其他类型开发区更高的企业密度、工作人口密度,更进一步地,在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上也明显走在了前面。

我们还从数据中发现了这样一些有意思的趋势:一线城市的园区普遍实力更强,哪怕是远郊的园区也能看到不少精细治理的痕迹;长沙、武汉、西安三座新一线城市的高新区,在人才与产业领域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园区与园区之间在配套活力维度上的数据差异最为显著,也最具备可提升的空间。还有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即使是集中投入了大量资源的国家级园区,在最体现运营活力的工作人口密度与企业密度数据上,也有少数园区的相关指标排名垫底。

第三方园区招商平台企业林的总经理贾向平,近来也明显感受到了园区之间的分化,“好的园区因为品牌效应与产业链特色鲜明,招到的好企业越来越多;而小园区活得越来越难,各方面的风险压力都加大了。”

但事实上,即便是那些公认的好园区,也总是在面临新的挑战。

无论是企业数据还是人口数据都表明,在被疫情严重冲击的过去一年里,很多头部园区都遭遇了企业倒闭、生产规模缩减的困境。至于如何留住好的企业、如何优化自身的产业链、如何激活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系等等,更是园区常年焦虑的问题。

所有的话题都回到了园区运营最本质的问题上:当走过最初政府给政策、给补贴的输血阶段后,园区是否能够真正形成自我造血的机制。

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理想型的产业园区必须拥有的能力。

高新区普遍拥有更高的企业密度与更好的设施配套

数据来源《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量子数聚、高德地图注:企业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8月,餐饮门店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7月

区位潜力权重0.2

园区的可达性决定了人流、货流以及资金流的顺利往来。因此,我们将区位潜力评估放在了整套产业园区评价体系的首位。

所在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络水平构成了产业园区区位的基础。尤其是本次榜单纳入评估的绝大部分产业园区,它们的命名都遵循了“城市或地区+园区定位”的规律,其本身也是城市核心与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为了衡量城市基础交通配置,我们引入《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与交通联系度指数,来评价园区所在城市的交通地缘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园区在这个维度的排名显著靠前。

港口能够提升这些城市内园区的物流水平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国港口网注: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联系度指数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3月;港口货运吞吐量数据统计时间为2020年全年,为该城市沿海和内河港口数据的合计

30公里范围内交通枢纽资源丰富的园区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4月;指园区及周边30公里内的机场和高铁站数量

布局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企业,往往对所处地区物流水平的要求较高。在陆路交通因素之外,我们合并了各城市沿海和内河货运吞吐量数据。可以发现,港口能够弥补部分非枢纽型城市在区位上的劣势。以苏州港为例,其所辐射的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地依托港口优势对接上海自贸区,能帮助“苏州制造”去到更远的地方。

当然,城市的基础交通条件只能将园区带到起跑线前。聚焦到单个园区的微观层面,一个临近机场和高铁站,或是周边高速公路网密集的园区,才能真正为人驻企业带去更多便利。

对外联系便捷度通过计算园区周边的机场、高铁站和高速公路三类交通设施的数量,来寻找出行最便捷的园区。广州高新区打败了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排到了这个指标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沙经开区。

不少珠三角地区园区在该维度拿到高分,這与广东连点成片的地面交通网络有关。作为唯一一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的省份,地理上的联结帮助广东不同规模、不同分T的产业集群都参与到了资源配置和协同的过程之中。

打破城际边界,在城市群内互通共建交通设施,也使得珠三角核心城市的产业园区在选址时的格局和视野不再受限于单个城市。

比如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周边30公里范围内,就有广惠、穗深两条城际铁路经过。它们对内串联了虎门、东城、寮步、常平等多个城镇,对外则能与广州和深圳实现同城化联络。从松山湖出发,无论驾车,还是搭乘机场专线或城际列车,多种交通工具都能保证人们在一小时左右抵达深圳宝安机场。

更高的对外联系度背后,也是园区对城市交通资源的充分使用。对于已经落地运营的园区来说,无论是利用区位优势转化为升级潜力,还是克服区位限制寻找特色发展路径,都需要先认清白己所处的环境。

周边经过高速公路数量超过5条的园区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7月;指园区及周边10公里内经过的国家和省级高速公路条数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4月

人才引力权重0.3

张江高新区分园的工作人口密度排名靠前

优质人才的流入同样是一个园区具备真实的、可持续的上升动力的标志。

产业园区的人才库是所在城市整体人才池的子集,因而城市层面的人才资源储备是评估园区人才引力首先需要关注的数据。

其中,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包括CDP、常住人口、外来工作人口及增长率等基本面数据;人才吸引力指数利用大数据测算了当地的毕业生留存率、高校生源质量等数据;城市就业人数增长率则能体现人口的流动方向。

园区人群活力是人才引力中权重最高的二级维度。

数据来源:极光iZone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6月和2020年6月;人口潜力指数按照园区工作人口数量、园区工作人口较上年同比增长率、周边常住居民较上年同比增长率综合熵权法客观赋值后得出;数据均经过指数化处理

头部城市里高校和科研院所丰富的园区,更吸引毕业生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万方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注:本科高校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6月、科研院所数据统计时间为2020年8月;毕业生就业吸引力统计时间为2020年全年;毕业生就业吸引力:园区内应届生投递人数占比×0.5+该园区占所有园区的应届生投递人数比例×0.5

除上海的园区,这几个园区距离核心商圈也很近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6月;公共交通时长指从园区出发,乘坐公共交通至距离最近的城市核心商圈所花的时间;若园区包含多个区块,则以距离最近的区块为准

从结果上看,相较于经开区和保税区,更聚焦产业侧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区在工作人口密度和人口潜力指数两个维度上都表现出色。其中,人口潜力指数综合考量了园区工作人口数量与增长率,以及园区周边常住居民增长率等因素。

地处城市中心的园区往往在工作人口密度上明显占优。鲜为人知的是,上海张江高新区黄浦园的实际范围覆盖了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打浦桥等商业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以写字楼形态存在的园区。它的工作人口密度达到了5.04万人/平方公里,在所有园区里排在第一位。这一项排名前三的还有位于核心地段的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其工作人口密度仅次于深圳高新区。

国内移动开发者服务提供商极光iZone的人口流动数据显示,即使在近年就业市场紧缩的大背景下,在总排名前50位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中,仅有10家相较去年同期出现了工作人口减少的情况。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重庆九龙工业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等头部园区的工作人口仍在成规模增长。

高等教育人数占比和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两项数据更多衡量负责创新要素的智力劳动者密度。位于昆明的云南呈贡信息产业园中有37.7%的面积规划为高校片区,理论上这里很适合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级园区中,杭州高新区和上海紫竹高新区同样具备优渥的产学研基础。

通勤便利度在个体层面上影响着园区就业人口的职业选择,并同步左右着企业的选址评估。

不少新一线城市的园区都在通勤便利度上表现不错——武汉有67%的园区可以在1公里范围内找到地铁站;长沙岳麓工业集中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837个公交站点;哈尔滨、青岛、苏州的高新区都可以在半小时内通过公共交通抵达市中心最繁华的商圈。

产业动力权重0.3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园区产业实力的评估几乎都锚定在园区产值这一个维度上。

但仅仅关注产出,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对于产业价值产生背后,从核心企业到小微企业、从供应链结构到人才梯队、从产品生产到创新氛围之间各项因素牵引拉扯所造就的产业生态的深度透视。

企业活跃度不仅考量企业的密度与增长速度,也引入了园区内的就业岗位数据。这样可以避免单从企业数量规模角度判断造成的认知偏差。比如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总数最近一年里出现下降,但引入智联招聘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关数据就能看到,字节跳动、快手等总部位于中关村的互联网企业在2020年逆市扩张,这使得中关村过去一年供给岗位提升率排名全国第一。

当然,如果企业数量和劳动力市场活力都处在上升通道,更能证明一个园区的活力。过去一年,深圳高新产业园区和北京经开区企业数量分别增加5.41%和4.89%,岗位供给率也对应提升了0.32%和0.24%。

过去一年,头部园区的企业活力出现分化

數据来源:量子数聚注:在企业总数排名前50的园区中,分别选择企业数量增加和减少最多的五个园区;其中,企业总数统计时为2021年8月;企业数量增长率:(所有区块近一年新注册企业数量-所有区块注销企业数量)/园区内企业总数,统计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注:近一年岗位供给提升率为2020年园区重点企业职位数占所有园区的比重与2019年的差值,统计时间为2019年、2020年全年,重点企业包含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中关村等头部园区的企业集聚在科学研究领域,制造业主导的园区产业集中度更高

数据来源:量子数聚注:统计时间为2021年8月;产业集中度为园区内所有区块各行业企业数量占比的平方和;行业企业占比=行业企业数量/园区企业总数量

相比于企业与岗位数量的规模性指标所反映的波动,稳定的优质企业留存和明确产业定位对园区的长期发展影响更大。行业优势维度下,产业集中度将园区内各行业企业数量占比的平方和加总,这意味着,产业集中度越高的园区,其中的企业会越集中于特定产业。

举例来说,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更抱团,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园区往往产业集中度更高。国家级高新区以吸引科技型企业为主要目的,其主导产业通常也更加明确。

要衡量一个园区在行业内的优势,其上市公司实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的融资情况也同样重要。一家头部上市公司往往会吸引来与其产业配套相关的中小企业,继而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创新支撑维度中,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R&D经费规模与占比两个指标衡量的是城市级的创新氛围。创新的投入强度大、技术层面的创新产出规模高,都代表着对企业创新的友好度。

依托高校,这些园区的创新创业氛围表现更好

数据来源:创头条、量子数聚、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注:园区周边双创平台数量统计范围为园区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创新创业平台,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7月;企业融资金额为PE/VC企业投资的非基金企业认缴出资总额,数据统计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园区周边高校生源质量统计园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高校及其生源质量分值总和,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8月;数据均经过指数化处理

产业园区是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创新实力强的园区往往更愿意鼓励企业和高校互动,它们设立创新创业平台辅助中小企业,并协助企业获取融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构成的创新支撑系统已经在中关村产业园、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杭州高新区等园区发挥作用。

配套活力权重0.2

从“生产基地”升级至“产业社区”乃至“产业城市”,园区在数次迭代中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也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与体验。既然已经将园区等同于城市来看待,其配套设施的活力也就成为了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配套活力维度主要评价园区的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两类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主要指以市场为主体配置的各类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含了医院、学校、公园等场所。满足每日需求与提供持久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好的园区应该同时拥有便捷的生活服务和完备的公共服务,以此帮助就业者提升工作体验与效率,最终实现园区产业效率的跃升。

园区配套多少会受到其所在区位限制,但具体到业态配置、设施排布、商业培育等实践层面时,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园区主体。

地处上海郊区的漕河泾高科技园区(浦江区块)是一个典型例证,其核心区域的商业配套密度及体验与中心城区接近。并且园区还协调引进了多家有品牌号召力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开设分部,这对很多在浦江镇园区内工作的人来说,还额外产生了住在浦江镇的吸引力。

现实中,多数园区的运营资源仍然有限,因此要为两类设施的建设分配不同优先级。典型如广州增城经开区这样的园区选择优先培育生活服务业态;而另一类园区作出了相反选择,它们期望在中长期语境下通过扎实的公共服务持续吸引高质量企业与人才'比如广州高新区重点提升了区内学校的教学品质,西安高新区则参与建设和营运了周边的多个公园。

拥有完善配套设施的郊区园更具竞争力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注:学校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4月,三甲医院、公园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7月;三甲医院、学校、公园的统计范围分别为园区周边的5公里、2公里、3公里;便利店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1月,咖啡馆、餐饮门店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7月;餐饮门店统计范围不包含咖啡馆

这些园区的生活服务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存在“偏科”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注: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根据园区周边商圈实力和园区内咖啡馆、便利店、餐饮门店分布密度计算得到;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园区周边三甲医院、中小学、公园数量计算得到

深圳高新区的生活服务配套水平大幅领先

单位:家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注:便利店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1月,咖啡馆、餐饮门店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7月;餐饮门店统计范围不包含咖啡馆

当然,无论何种选择都共享一个前提,即两类配套设施的发展只有“先后”,没有“是否”。

要提升生活服务业态的配置水平,园区运营方主动引导明显效率更高。深圳高新区重点依托地铁站点和主要休闲区域布局了商务酒店、影院、健身、餐饮、便利店等多类生活服务设施,同时主导建设了多家园区食堂或企业食堂,使得其生活服务便利度不输中心城区;对比之下,广州、东莞和佛山三地高新区内的生活服务业态“自发生长”均不理想。

相较而言,公共服务配套改善难度更高。在共建优质学校、引进医疗资源、共营公共空间等需要多方协同、机制创新的事项上,一线城市园区拥有更多有效范本。

一线城市更重视园区周边的教育配套引进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4月

TOP30国家级园区排名

TOP30省級园区排名

国家级园区排名

省级园区排名

猜你喜欢

高新区园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遂宁高新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