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保护传承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1-10-11陈思颖

山西建筑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永庆设施公众

桂 奕,陈思颖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 概述

2019年2月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湾区人文精神,利用好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构建文化遗产游径。2020年5月11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其中广州有3条,分别是南国红豆鉴赏历史文化游径、红色羊城主题历史文化游径、广府古驿道历史文化游径,永庆坊作为南国红豆鉴赏历史文化游径中的一部分,对于广州历史文化展示具有代表性意义。永庆坊非遗街区作为广州的第一个非遗街区,于2020年8月正式开市,与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枝湾等资源串联,形成西关地区岭南文化展示窗口,对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有指导意义。

目前永庆坊非遗街区存在交通组织混乱、空间功能混杂、活动场不足以及设施景观缺乏等困境,随着城市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促进非遗街区的活化利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永庆坊非遗街区整体现状特征

非遗街区属于永庆坊二期景区,位于广州荔湾区西关地区(老荔湾)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非遗街区西邻永庆坊一期,东邻恩宁路,位于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南部。街区内部有9个非遗项目(醒狮、广珐、广彩、广绣、饼印、萧笛、榄雕、牙雕、古琴),10家非遗工作室。

2.1 交通组织凌乱,停车场所不足

永庆坊非遗街区内部车辆无法通行,仅供游客步行通行,街区内部步行流线较混乱。街区主入口的街道尺度较大,内部其他人行道路尺度较小,重要的交通节点处无明显指向性标识,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观光体验。街区相邻恩宁路车辆来往多,非遗街区没有独立的停车设施,相邻的粤剧博物馆中有停车场,停车设施缺乏。街区外部道路上指引性标识缺少,难以引起游客注意,大部分游客仅参观永庆坊一期时路过非遗街区。

2.2 街区内部空间功能混杂

非遗街区内部建筑功能混杂,居民楼与10家非遗店铺交汇分布。10家非遗店铺各自独立经营,街区内有粤博西箫笛文化艺术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粤博西箫笛文化艺术空间为一栋3层楼建筑,主要作为萧笛的非遗活动举办场所,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举行活动提供空间,建筑内有公共卫生间及游客游憩活动场所。非遗街区内仍存在居民楼,部分居民楼内混杂非遗项目(如古琴)上课或活动空间。街区内居住、游玩、活动功能混杂,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过多的人流干扰街区原居民生活,同时居民日常生活、晾晒衣物等行为又影响街区的整体风貌,不利于街区整体环境的优化美观。

2.3 街区活动场所分配不均

非遗街区内部大部分非遗店铺拥有2层~3层楼的工作室空间(如珐琅、醒狮、广绣等),拥有较为宽裕的空间的店铺大部分使用工作室2楼或3楼作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场所。

少部分非遗店铺由于场地空间有限,常常选择借用其他非遗店铺的工作室场所或在公共建筑开展活动(如饼印),部分其他的非遗活动会在粤博西箫笛文化艺术空间的三楼中的非遗体验中心或会客室举办。活动场所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影响街区内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对于活动空间不充裕的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不利。

2.4 基础设施不足,绿化景观缺乏

非遗街区面积不大,相应的基础设施较为缺乏,设施分布不均,街区内主要基础设施集中分布于街区北部和东部,西部设施缺乏。街区内基础设施类型较少,仅有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休憩座椅、标识四类,且基础设施的规模都较小,服务能力十分有限。设施多分布在街区内部转角不起眼的位置,标识系统指引性弱,不易引起游客注意,不便于游客的使用。街区内部的绿化景观较为缺乏,且分布不均衡。仅东部、北部有少量沿墙绿化带,绿化不成体系且景观性欠佳,对于街区整体环境的美化提升较为不利,影响游客的参观体验。

3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情况

3.1 传承模式老旧,缺乏吸引力

街区内大部分店铺的传承模式较为老旧,采取“非遗产品展示+非遗体验课程+教学讲学(线上、线下)经营模式”,仅少部分非遗项目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非遗创意活动的较为新颖的模式(见表1,图1~图4)。街区非遗项目传承模式单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的了解兴趣及参与程度,影响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效果。

表1 永庆坊非遗街区非遗项目传承模式表

3.2 非遗活动公众参与程度低

非遗街区内部活动多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参与人群常为亲子、老人、小孩。街区内部非遗工作室也举办教学传承活动,因专业性较强、学习周期较长,教学传承活动多为非遗的爱好者及专业人士参与。受到活动举办时长、活动举办难度、活动场地等因素的制约,非遗街区内活动举办频率大多约为一周1次~2次,大部分活动集中在周末。部分传承较好的非遗项目(如:萧笛、古琴、醒狮等)不定时举办活动,活动频率较高,参与度较好。街区内非遗活动整体举办频率较低,受众群体面较窄,公众参与程度低,限制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效果。

4 永庆坊非遗街区提升策略

4.1 交通通达性提升—— 一“畅”到底,完善街区内部交通流线组织

优化交通流线组织,完善街区内部步行通道的标识指引。可适当拓宽街区内部部分较为狭窄的步行道路,加强对于外卖餐车、非机动车的管控;协调原居民的生活需求,管理调控居民沿街区人行道摆放生活用品、排放生活用水、晾晒衣物等行为;提升步行通道两旁的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内部人行道路的利用率及通达性。适当增设停车场所及停车设施,方便自驾游客的到达。

4.2 街区空间提升——“物”尽其用,协调已有空间功能,开辟闲置空间

协调街区内居住、游玩、活动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街区居民的感情与民意,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保留非遗街区悠久的市井气息,结合街区建筑特色进行居住功能的改善。对非遗街区的建筑改造需要结合街区整体风格和生态环境,深刻挖掘街区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传统建筑工艺的特点,实现整体风格的协调性。在完善非遗街区对外展示功能的同时,加大对居民的保护,使非遗街区风貌得到继承和发扬[1]。

挖掘街区内闲置空间的潜力,开辟闲置空间的新功能[2]。结合休憩设施及公共空间,打造非遗活动空间,为部分场地有限的非遗工作室提供小型室外的公共活动举办场所。一方面可以实现公共活动空间的连接,吸引人流,提升非遗街区的人气;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公众参与非遗活动,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打造具有活力的非遗街区。

4.3 设施景观提升—— 一应俱全,完善基础设施和绿化景观

完善街区内的基础设施,增加游客的休憩设施数量,提升休憩设施的品质。可考虑结合街区整体风貌,设计休憩场所,营造休憩场所的氛围感。结合休憩场所增设绿化景观节点,在休憩场所打造具有特色的打卡拍摄点,实现休憩及游赏功能的结合,同时吸引游客驻足。增设街区内的标识系统,提高标识系统的趣味性及指引性,方便游客游览过程中对场所功能的识别,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感。

4.4 非遗传承模式提升——与时俱进,拓展多元联合的传承模式

创新非遗的传统模式[3],拓展“线上+线下”的多类经营模式,结合网站、海报、视频号、公众号等多类宣传途径,增加公众体验非遗项目的机会,拓宽公众对于非遗工艺的了解途径与非遗产品的购买渠道[4]。建设属于永庆坊非遗街区自身的网络媒体平台,集合街区内的所有非遗项目,定期宣传街区或非遗工作室活动;拓展线上体验科普课程,拓宽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了解渠道;通过向游客大众发送群众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与反馈,拓展与时俱进的传承模式,提高非遗活动的公众吸引力,实现街区与公众的活力互动。

对于一些项目本身工艺难度较大、较难拓展非遗文创和艺术创作活动的非遗项目(如牙雕),可联合街区内其他非遗项目,打造永庆坊非遗街区独特的文创产品,实行“线上+线下”的售卖,实现非遗街区商业与文化的融合。

4.5 非遗活动提升——通力合作,创新喜闻乐见的非遗活动

合理调配街区内资源,平衡街区内各店面的面积大小和各非遗项目的可用空间;增强街区内部的互通性、通达性,优化街区内各店铺的区位。联合街区内多个非遗工作室举办非遗传承活动,提升永庆坊非遗街区内活动的多样性及新颖度,联合街区内多个非遗工作室举办非遗传承活动,提升永庆坊非遗街区内活动的多样性及新颖度,实现非遗项目与非遗街区的融合[5]。例如:古琴、萧笛等乐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举办琴笛合奏会,牙雕、榄雕等雕刻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合作举办工艺展示活动,充分发挥非遗街区的集聚优势,促进街区内各项非遗项目联动发展,提升传承活动的公众参与度。

5 结语

非遗街区是城市和地区历史发展及非物质文化的展示传播窗口,蕴含着深刻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随着大湾区文化游径的建设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推进在非遗街区的建设利用中, 要充分考量非遗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6],理解环境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完善非遗街区的空间环境,提升非遗街区的活力,结合非物质文化特色进行再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7],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永庆设施公众
永庆(neco)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