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志愿者活动育人实效性研究
2021-10-11金安琪
金安琪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019 年4 月30 日,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思考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新时代的新使命,思考高校志愿服务新时代的新定位和面临的新问题,以具有全面引领作用的“高校志愿服务提升计划”,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再出发。
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般蓬勃兴起,以高校为重要阵地,大学生为主体力量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新时代的新使命。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在开展志愿活动,弘扬精神文明风尚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好评。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育人实效性,即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育后,受教育者在某方面到达的程度和结果。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达到对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认识世界的能力有了全面提高。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21 年安徽和县卜陈村萤火支教志愿活动为例子,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育人实效性。
一、高校志愿者活动实践育人功能探索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一,对社会保障起到了促进作用。志愿者活动是一种无偿的公益服务,它具有自主自愿性、组织性和直接参与性。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国家领导人制定了相应政策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但仍然无法全面的解决这些,因此需要增强各个非盈利性组织就此支援,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可以填补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空缺,为我国社会保障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社会公益事业的长久发展及社会和谐。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支教、大型体育比赛、大型国际会议等公益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了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作者作为学院网络安全志愿者组织的指导老师,自2016 年来组织开展社区、学校科普项目,重点为青少年儿童和社区居民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和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了学生和社区居民的肯定和好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而这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修养功能
第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表现,他们在志愿者活动中不断地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献爱心,培养优秀品德,遵守社会道德,关心社会公益,在志愿者活动中突破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过互帮互助,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敬业创业精神,增强创造才能和团结的协作意识等提升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全面发3 展。
第二,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不同形式的、不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然而不同的志愿者活动有着不同的形式、内容和服务对象。这里对大学生的要求就不仅需要有耐心、责任心和爱心,还需要在志愿服务中发挥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自愿者活动的质量。
第三,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志愿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体验和接触社会不同阶层和行业的人,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通过志愿者活动,增强才干,成熟心智,实现自身素质,传播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具有导向功能,通过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服务他人和社会,有利于体现其对社会服务的追求,对科学理想的追求,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志愿者活动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为高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具有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认为,个人和社会是人生的基本关系,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个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有一定的主观性,为大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提供平台。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又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以创新育人为载体,组织各种各样志愿服务品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通过开展广泛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具有激励功能。通过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逐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的同时对自身进行激励和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育人实践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数据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式得出结论,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育人的实效性。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和教师一共发放问卷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50 份,无效问卷70 份。问卷收回率为78.5%,有效问卷率为87.2%。
从大学生角度调查,发现有16.2%的人认为志愿活动是为了帮助他人,15.6%的人认为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10.86%的人认为志愿活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18.4%的人认为是自身获得成就感,13.4%的人认为可以增长社会见识,4.21的人没有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如图:
针对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对社会影响方面,92.1%的大学生和教师认为志愿者活动能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61.3%的人认为可以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19.4%的人认为对社会保障起到作用,8.4%的人认为对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作用。如图:
在思想政治方面,88.9%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身心健康,52.5%的人认为可以成熟心智,更好的解决问题,72.9%的人认为有助于培养社会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77.8%的人认为可以培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余20%的人选择了其他。如图:
三、高校志愿者活动发展的建议
(一)正确引导,优化高校志愿活动育人教育
志愿活动不仅是付出、奉献、友爱和帮助他人,也提升了自身综合素养。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正确观念,让志愿服务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心里。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在志愿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勤奋学习、奋发向上、成长成才、的理想信念,充分利用它的综合素质修养功能,从而实现志愿活动的自我激励,形成育人实践的自觉性。同时发挥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功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通过志愿者活动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有效地宣传到大学生心里,帮助大学生增强政策观念,学会用政策分析和处理问题。将思想道德和社会服务精神相结合,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和志愿活动的品牌项目,为更多的提供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规范建设,健全高校志愿活动管理和宣传
建立健全高校志愿者活动规范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因此,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组织体系的完善和搭建具有综合服务的志愿者活动平台是至关重。在加强高校组织对志愿者活动领导的同时,各级有关部门要强化志愿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制定应急措施,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大学生志愿者建立完善法律制度,保护他们的安全。还需要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咨询和宣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我们需要正确使用媒介,使大学生可以接受积极健康的舆论信息。从而为逐步形成正确的志愿服务态度,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在加强宣传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时,业需要从以前的志愿活动实践中吸取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制度和宣传。善用新媒体,以互联网等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宣对志愿活动进行宣传,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
(三)注重培育,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发展。高校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培育,第一需要大学生从根本上认可和认知志愿服务精神并对其进行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从志愿活动中实现自我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培育志愿服务精神需要在观念上对其有一定的认可和认知,从而促进大学生提高交往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第二需要大学生自主参与志愿者活动,积极向社会传播志愿实践的精神。使其通过志愿者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最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当代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和主体力量,在在社会影响方面、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动性。然而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基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开展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既能服务社会,又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实践教育和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的良好途径。这不仅让大学生服务他人、了解社会,同时也促进大学生自身提高、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大学生志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人类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