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态势分析
2021-10-11阮轶磊余苹张琳
阮轶磊,余苹,张琳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卒中的69.6%~70.8%[1]。目前,在缺血性卒中研究领域,美国和中国的发文量较其他国家遥遥领先,我国研究机构参与或主导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论著进行特征分析,对照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热点,为该领域学者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Web of Science平台,数据库限定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时间窗限定为2010-2020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9日。在检索过程中不限定缺血性卒中的类型和亚型,结果概述部分未限定文献类型,CiteSpace软件所分析的文献类型限定为研究论著。
以“ischemic strok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作者单位地址分别限定中国和美国,检索式为:主题词=ischemic stroke AND AD=China AND PY=(2010-2020);主题词=ischemic stroke AND AD=USA AND PY=(2010-2020)。
1.2 分析方法和工具 文献计量信息分析:统计中国和美国2010-2020年的总发文量、主要发文机构和主要出版物。
对中国和美国发表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及共被引聚类分析分析,以探讨2010-2020年对两国缺血性卒中研究领域影响力较大的文献及其研究方向。共被引分析及共被引聚类分析是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特色分析功能,提取研究时间窗口内高共被引、高突现值、高中介中心性和高Sigma值文献。
共被引:两篇或多篇论文同时被后来一篇或多篇论文引证,则这两篇论文构成共被引关系[2]。聚类标签基于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以关键词进行提取。突现值:表达某一突发主题(文献、作者及期刊引证信息等)强度。突现期:某一突发主题(文献、作者或期刊引证信息等)开始时间至结束时间的时间区间。中介中心性描绘的是节点建立起两个不相关节点之间关系的桥梁,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凸显节点在结构中的重要程度。Sigma值是由中介中心性和突现值两个指标复合而成,用来识别创新性文献。
2 结果
2.1 概述 2010-2020年,全球学者发表的缺血性卒中领域文献共68 492篇,发文量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
在缺血性卒中领域,2010-2020年中国的发文量逐年增长,美国的发文量则波动增长。中国共发表13 109篇文章,其中研究论著11 185篇(85.32%),综述1172篇(8.94%),会议摘要509篇(3.88%),其他243篇(1.85%);开放获取文献6222篇(47.46%)。美国共发表21 706篇文章,其中研究论著15 353篇(70.73%),综述2782篇(12.82%),会议摘要2259篇(10.41%),其他1312篇(6.04%);开放获取文献10 912篇(50.27%)。
2010-2020年中国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首都医科大学,且发文量是位列第二位的上海交通大学的2.60倍;美国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哈佛大学,其次是美国加州大学系统。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发文量见图1,两国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见表1。
表1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领域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
图1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发文量趋势分布
中国学者缺血性卒中领域文献刊载量前10位的出版物中位数期刊位于Q2分区,2019年出版物影响因子为2.815;美国学者缺血性卒中领域文献刊载量前10位的出版物中位数期刊位于Q1分区,2019年出版物影响因子为5.282,中国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表2)。
表2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领域发文量前10名的出版物
2.2 共被引分析 对中、美两国学者发表研究论著的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排名前10位的聚类主题见表3,其中美国聚类编号5(血栓切除术)与编号2重复,编号6(心房颤动)与编号1重复,编号5、6为无效聚类,美国前10位聚类依次顺延至编号11。中国和美国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包括心房颤动、神经炎症和血栓切除术。
表3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论著参考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结果
2.2.1 被引频次分析 2010-2020年,中国学者研究论著引用频次>80次的文献共10篇,最高引用频次为130次;美国学者研究论著引用频次>80次的文献为34篇,最高引用频次为446次。中国学者研究论著引用频次前10位的文献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血栓切除术、急性缺血性卒中、死亡率、多态性和紧急医疗服务等方面;美国学者研究论著引用频次前10位的文献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血栓切除术和高血压方面。中国与美国研究论著引用频次前10位的文献中有7篇重合,主要集中于“血栓切除术”这一研究主题(表4)。
表4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论著引用文献被引频次前10名的文献
2.2.2 突现值分析 中国学者研究论著所引用的文献中排名前10位的高突现值文献中有4篇在多态性这一研究主题中,其他6篇分别分布在神经保护、紧急医疗服务、死亡率、轻度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炎症这6个研究主题;美国学者研究论著所引用的文献中排名前10位的高突现值文献中,有8篇集中在血栓切除术这一研究主题,另外2篇分布在高血压和血管再生这两个研究主题。中国学者研究论著所引用的文献高突现值文献突现期多位于2018年之前,突现期持续到2020年的高突现值文献仅2篇,美国学者研究论著所引用的文献突现期持续到2020年的高突现值文献共5篇(表5)。
表5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论著引用文献突现值前10名的文献
2.2.3 中介中心性分析 中国发表的研究论著引用的参考文献中,An等2014年发表于Prog Neurobiol的文章、Petrovic-Djergovic等2016年发表于Circ Res的文章、Wang等2017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文章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是中国学者对缺血性卒中领域较为关注的文献。美国发表的研究论著引用的参考文献中,Healey等2012年发表于NewEngl J Med的文章、Khatri等2014年发表于Lancet Neurol的文章、Shichita等2009年发表于Nat Med的文章、Connolly等2012年发表于Stroke的文章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是美国学者对缺血性卒中领域关注较多的文献(表6)。
表6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论著引用文献中介中心性前10名的文献
2.2.4 Sigma分析 2010-2020年期间,中国学者发表论著引用的参考文献Sigma值>10的仅有2篇,其中Sigma最大值为52.1;美国学者发表论著引用的参考文献Sigma值>10的共14篇,>50的有3篇,其中Sigma最大值为1914.49(表7)。
表7 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缺血性卒中研究论著引用文献Sigma值前10名的文献
3 讨论
在世界范围内,卒中是第二大常见的死亡原因和主要的残疾原因,缺血性卒中是卒中最主要的类型[3]。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中国和美国2010-2020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内缺血性卒中相关研究的论文及其中研究论著的参考文献进行了分析。
3.1 我国主要研究力量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需加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及同质化进程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中国学者文章发表量逐年增加,2010-2020年开放获取文献占比47.46%,较2008-2018年开放获取占比42.5%增长了4.96个百分点,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成果分享方面具有更开放共享的态度。
在研究力量方面,2010-2020年中国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共计发表文章6018篇,占45.91%;美国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共计发表文章14 241篇,占65.61%,美国研究力量较中国更加集中。中国主要研究力量为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主要研究力量为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系统。通过对国内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机构梳理可见,我国缺血性卒中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卒中负担不断增加,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我国王拥军教授团队2017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研究通过对中国31个省的155个城乡共480 687名受试者进行一对一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卒中的疾病负担较高,且我国卒中的疾病负担存在南北梯度,其中以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卒中负荷最大[4]。国内主要研究及诊疗机构与国内卒中疾病负担地理位置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提示缺血性卒中应大力推进医疗同质化进程,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健全分级诊疗和转诊、会诊机制。
3.2 我国研究成果影响力与美国仍存在差距,需强化国际合作进一步促进高水平、代表性研究成果产出 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学者发文量最多的期刊进行统计发现,中国学者在缺血性卒中领域文献刊载量前10位的出版物中位数期刊位于Q2分区,美国学者在缺血性卒中领域文献刊载量前10名的出版物中位数期刊位于Q1分区,我国学者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开展的研究数量较多,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提示我国学者应继续强化与国际领先的研究机构深化合作,合作机构优先选择各国主要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系统。
通过对两国学者研究论著内引用文献对比可知,美国学者研究成果多被我国学者频繁引用,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尚未被美国学者高频次引用,提示我国学者应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突现值可以识别出研究主题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用以发现某一主题词、关键词衰落或兴起的情况,通过高突现值文献对比可知,美国发表论著引用的文献的突现期持续时间更久,突现期持续到2020年的文献更多。Sigma值可用来识别具有创新性的文献。结合高被引文献、突现值、突现期及Sigma值,我国学者可在近期研究中进一步关注高被引文献、突现期持续至2020年的高突现值文献,以及高Sigma值文献所研究的领域。
3.3 国内学者应追踪研究热点,结合国内临床实际锚定研究方向 基于CiteSpace特色的共被引聚类分析可以较好地挖掘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本研究从2010-2020年中、美两国学者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发表文章中提取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学者较为关注急性缺血性卒中、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轻度卒中、神经保护作用、同型半胱氨酸、死亡率和抑郁情绪;美国学者较关注溶栓、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灌注、远程医疗及卒中分类;中、美两国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血栓切除术、神经炎症、心房颤动三个方面。国内学者在进行后续缺血性卒中领域的研究时可参考上述研究方向。
通过对比被引频次、突现值、中介中心性及Sigma 4项指标可见,Berkhemer等[5]2015年发表于New Engl J Med的文章对美国学者影响较大,其在美国学者发表的文章中被引频次、突现值、Sigma值较高。Wang等[4]、Feigin等[6]、Mozaffarian等[7]发表的文章对中国学者影响较大。有研究指出,缺氧诱导因子1α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评估中的应用、缺血后适应在卒中恢复中的作用、核转录因子kB、c-Jun N端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与卒中以及胰岛素抵抗与卒中均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但近年来以上关于卒中损伤机制的研究缺乏高影响力研究成果[8]。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总结了2010-2020年中、美两国学者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的研究现况,对两国学者在该领域主要研究力量、高影响力的文献和研究热点进行梳理,我国研究者可基于本研究进一步挖掘各研究热点内的核心文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近年来中国学者参与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很多极具潜力的年轻学者在文章中未能列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因此分析时可能对部分中国学者的贡献有所遗漏。第二,近年来国内期刊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选择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本研究只检索了以英文发表的文章,遗漏了部分中国学者在国内以中文发表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第三,本研究没有对两国发表文献的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直接比较,因此不能直观对比当前两国学者发表文章的价值。在后续研究中将对以上不足进行改进,以期实现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点睛】本研究对2010-2020年中国和美国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发表的英文文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的发文量逐年上升,但发表文章的整体国际影响力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