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智慧书店建设路径研究
2021-10-09石传静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高校校园书店在内的实体书店造成严重冲击。后疫情时代,新的零售模式、新的读者需求、新的消费方式对高校校园书店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文章深入剖析高校校园书店的建设现状,阐述后疫情时代高校推进智慧书店建设的必要性,在论述高校智慧书店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店内店外、书内书外四个维度,提出后疫情时代高校实体智慧书店建设路径,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关 键 词】后疫情时代;校园书店;智慧;阅读;线上线下
【作者单位】石传静,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7.026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高校校園书店在内的实体书店造成严重冲击,大部分书店收入锐减,员工和顾客流失。同时,以网络购物和网上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展现了强大生命力,给高校校园书店带来转型良机。2019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明确了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鼓励校园书店积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力争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独具高校特色的智慧书店。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高校智慧书店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校园书店的建设现状
2016年6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强校园书店建设,调动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进校开办实体书店的积极性,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实体书店。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本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校园书店纷纷建立,成为大学校园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据统计,目前高校校园书店建设方式分为直营和联营两种,包括学校直接经营、出版社自主经营、发行企业和学校联营、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合办、民营连锁书店入驻等。2020年4月,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发起成立的中国校园书店服务联盟对我国的117家高校校园书店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下的高校校园书店占比45.3%,占地面积在300—500平方米的高校校园书店占比33.3%,可以看出高校校园书店仍以中小型书店为主。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部分高校校园书店经营状况不甚理想,利润空间严重压缩,处于平稳运营或业绩下滑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实体门店销售波动性大,不少校园书店调整店面布局、开辟活动空间,积极朝着线上转型发展。
二、推进高校智慧书店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书店作为传统文化经营场所,具有空间属性,需要聚集大量的读者,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推动消费。 “人货场”是零售业态中永恒的概念。高校校园书店在自身定位、经营方式、资源禀赋等方面与传统实体书店有明显区别。推动高校校园书店转型升级,意味着书店在“人货场”要素中应取得更高的效率,即书店筛选有阅读需求的高校师生,配备相应的图书及“图书+”(包括非图产品及服务),通过合适的场景(包括实体场景和虚拟场景)将图书及“图书+”销售给高校师生群体。这些可以通过大数据和新技术打造的智慧书店来实现。具体来看,高校推进智慧书店建设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阅读需求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智慧书店可以对高校师生群体线上线下的阅读数据、购买行为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获取师生的需求与偏好、消费心理和习惯,为其进行精准画像,为图书采购和选品提供数据支持。此外,高校校园书店依托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多媒体建立的社群,能够拉近大学生、图书及书店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了解度,巩固学生与书店因阅读而形成的社交关系,培养大学生对书店的忠诚度。
2.有利于图书的精准投送
依托在线支付、物联网等新技术,智慧书店可以精准监测订单、库存和物流信息,探索“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取货方式,优化图书供应链,提高书店品效。依托大数据和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智慧书店还可以将自身信息与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进行比对,形成图书品种的差异化布局。此外,依托新媒体,智慧书店可以实时掌握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为自身开展文化沙龙、主题讲座、艺术课堂等活动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
3.有利于重构校园书店场景
技术变革是书店转型的强大推力[1]。如造纸术、印刷术的革新推动了书店的历次转型一样,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出版发行业被重新定义,也重构了高校校园书店的场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校师生群体对阅读环境和服务要求的提高,倒逼高校校园书店升级书店空间。基于此,实体门店、PC端、移动端等线上线下渠道被打通,师生购书和阅读不再强调书店的“场所”,而更多在于书店的“场景”,智慧书店通过可视、可听、可触、可感、可用等场景体验,实现所见即所得。
三、高校智慧书店的特征分析
高校智慧书店集线上与线下渠道、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多元化与复合式业态于一体,基础形式是将书店打造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平台,从时间、空间、场景和阅读、体验、交流、文化活动各个层面实现对用户的服务覆盖[2]。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运营专业化
智慧书店突出校园实体书店文化服务和产业经营双重属性,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调动相关力量,针对大学专业特点和师生实际需求,围绕图书(图书+)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强化营销策划、专业管理和特色服务,做大做精细分市场,提高“人货场”要素运行效率。
2.渠道融合化
智慧书店以新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融合网上购书便捷和实体书店体验感强的优势,构建OAO(Online And Offline)模式。通过实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全渠道方式进行经营,智慧书店的书品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以此带给读者无差别的购买体验,高校师生购书及消费不再受时间、地点和方式的限制。
3.业态多元化
智慧书店突出高校品质,盘活校园资源,推动校园书店以书为媒,以文化为核,打造“图书+文创”“图书+教育”“书店+科技”“文化+培训”“阅读+生活”等多元业态,把校园书店建设成集图书销售、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文化消费中心,实现图书知识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
4.服务智能化
智慧书店通过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PC端、移动端、智能设备),以及3D全景、VR/AR、用户智能识别、无感支付等新技术,实现店面的智能化展示和多终端用户触达,向读者提供立体式图书推荐和沉浸式阅读体验,提高信息获取和图书“购借还”效率,提高书店的吸引力。
四、后疫情时代高校智慧书店建设路径
建设高校智慧书店既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体现,也是后疫情时代推动高校校园书店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高校推进智慧书店建设,应围绕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店內店外、书内书外四个维度,明确目标定位,转变经营模式,创新业态形式,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新坐标,引领书香校园建设。
1.打通校内校外,优化顶层设计
(1)共商共建共享
主管单位应依托高校、发行部门、出版社资源,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对校园书店进行顶层设计。共商就是高校、发行部门、出版社三方根据高校的文化气质、教学特色、师生需求,共商校园书店的建设风格、合作模式、运营方式和业态形式。共建就是高校、发行部门、出版社建立合作机制,由高校提供场地,并给予房租、水电费等减免优惠,由发行部门负责图书及产品的日常运营,由出版社提供作者和图书资源,共建高校校园书店[3]。共享就是三方合力将校园书店打造成校园文化地标,既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高发行集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出版社的图书销量。如博库书城·徐州工程学院店由徐州工程学院、博库书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合作开办,三方各出资三分之一装修书店,学校负责场地和租金,书城负责日常经营,出版社提供图书资源,三方优势互补,开业两年来书店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2)突出高校气质
高校校园书店应在店面选址、风格设计、书店命名、文化活动等方面突出高校内在特色,根据所处院校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人文精神以及主打图书类型,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特色化、个性化的装修和设计,合理布局空间,提升书店的颜值和文化品位[4]。如工业类校园书店应突出科技感,社科类校园书店应彰显人文范,艺术类校园书店应注重设计风,千店千面,让校园书店成为高校的文化地标,更好地肩负起服务高校师生的使命。同济大学书店入口处设计成T字书墙,整体配色为同济大学校徽的主要配色蓝与白,蓝色区域用于休闲和阅读,白色区域用于图书售卖,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3)加强内外合作
对外,高校应推动高校校园书店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建设规划和布局,主动加强与校外有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中小学校、幼儿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积极承担文化建设任务,参与文化扶贫、全民阅读等活动。对内,高校应将校园书店纳入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图书馆、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学生社团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2.打通线上线下,推动数字化转型
(1)构建书店智能场景
明代诗人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良好的场景体验能让高校师生群体获得尊重,对校园书店更亲近。2019年8月,漓江书院·广西大学校园书店与广西移动南宁分公司合作打造了全国首家5G校园智慧书店,构建智能购书、智能阅读、智能支付等5G应用场景,引起业界关注。以此为例,校园书店应围绕选书、阅读、社交、休闲等环节,构建智慧生态系统,如CRM管理系统、人脸识别技术、VR图书立体可视技术、3D书店全景技术、无感支付技术等,实现图书品类快速查询、智能推荐、在线试读等智慧功能,优化高校师生选书、购书的互动体验,降低书店的人工管理成本。
(2)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经营
校园书店应针对高校师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线上进行营销宣传、数据分析和支付购买,线下开展场景体验、文化社交和阅读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数据共享和互相引流。校园书店应鼓励店员通过图书电商、高校校园网、发行集团智慧书城APP等平台和其他实体书店的仓储物流系统,开展网络发行业务,提供“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服务,满足高校师生在门店、PC端、移动端所见即所得的购书和阅读需求。
(3)拓展数字阅读业务
互联网改变了内容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重塑了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校园书店仅靠售卖实体文化产品的模式亟待调整。因此,高校校园书店应针对高校师生群体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新需求,拓展经营范围,开展电子书销售业务。高校校园书店可借鉴日本实体书店的经验,将电子产品“物化”成电子书籍卡,保留传统图书选购的触摸感和试读体验。高校校园书店也可以发挥高校的专业化特长,与高校教师或大学生团队合作,录制有关畅销书的视频或音频,在第三方平台进行推广,拓展盈利模式[1]。
3.打通店内店外,构建文化空间
(1)构建校园休闲空间
调查显示,有66%的受访者希望校园书店的形式是“集休闲学术于一体,经常有沙龙活动”,有22%的受访者期待“超市自助式书店”[5]。对高校来说,大学图书馆聚焦专业知识,气氛较为严肃,校园书店则专注休闲阅读,气氛轻松愉悦。因此,校园书店不能局限于图书卖场,应积极打造文化休闲空间,在满足高校师生购书需求的同时,从环境、饮品、上网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午后一杯咖啡一本书”的阅读情境,让校园书店成为朋友相约、生活交流的好去处。
(2)构建课外学习空间
大学生群体既有专科知识学习需求,也有综合文化学习需求。具备文化属性的校园书店本就与学习相关,应从图书卖场转向学习场,通过各种书与非书的内容、阅读与非阅读的形式,引导大学生重拾“闲来读书毕,素手留墨香”的读书习惯。高校校园书店应一改过去拥挤狭小、杂乱无序的店面布局,重新对书店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用品种换空间,即通过压缩图书品种,扩大读者阅读和学习的场所。校园书店也可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开设人文、社科、实践类等不同课程,打造第二课堂,在宽松的环境中涵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3)构建学生创客空间
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大学生是最具创意和创新精神的群体。高校校园书店在选聘大学生参与书店日常管理的同时,应积极开辟创客空间,扶持大学生开发文化类创新项目,为大学生的原创作品提供展示和销售的平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如广西师范大学独秀书房打造的“人文实验室”、新华文轩成都大学书店开设的“轩客会·创客空间”、华中师范大学倍阅书店开辟的文创空间,其中很多文创产品都由大学生原创设计,且其为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等服务,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4.打通书内书外,打造多元业态
(1)精准选配图书
高校校园书店应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师生的浏览信息、阅读数据、购买行为等进行分析,精准掌握高校师生的阅读习惯和购买偏好,并结合榜单、调查问卷、专家推荐书单精准选配图书。同时,高校校园书店应建立各专业、各院系的信息沟通机制,嵌入和跟踪高校课程教学进度,构建以日常教学用书、课外阅读用书、教师科研用书等为一体的图书供应链。此外,高校校园书店应利用图书馆信息系统,推行“你读书、我买单”服务,把师生在书店阅读的书目加入图书馆的采购订单中,让读者成为采购的决策者,颠覆图书馆原来的采、编、藏、借的业务模式[6],拓展书店销售渠道。图书馆也可以利用高校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教材教辅等二手图书收购业务。
(2)打造多元业态
校园书店的多元业态必须与高校文化气质和图书选品相结合,与高校师生价值需求相契合,才能产生1+1>2的叠加效应。对校园书店来说,其在文创产品上应坚持地域性,彰显高校气质和驻地城市元素,如推出印有学校LOGO的文具、城市标志纪念品、创意数码产品等;在餐饮品类上应体现平民性,咖啡、简餐、茶饮等的定价应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相适应,不能一味贪大求洋;在教育培训上应提高专业性,依托高校品牌打造培訓品牌,提高知名度,提高吸引力;在生活服务上应突出商业性,在场地租赁、会员收入、打字复印、物品托管、快递收发等方面扩大收入来源。
(3)举办文化活动
校园书店应着力提升高校师生群体的社交和情感体验,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和社交活动,更好地沉淀师生群体。校园书店应服务高校教学,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教材建设会、科研选题会、专家论坛等活动,拓展书店的功能范围;校园书店应服务高校师生,通过举办文化沙龙、主题讲座、作家签售、艺术课堂等活动,搭建校园、作家、出版社、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校园书店应该服务文化社交,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平台和大学生社团,建立风格各异的社群,开展个性书单、图书评论、读书心得等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群体参与购书消费。
高校校园书店作为大学的文化地标,承载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使命。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校园书店应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针对新的零售模式、新的读者需求、新的消费方式,围绕高校、书店、图书和渠道构建智慧书店,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更好地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书香伴随大学生的青春记忆。
|参考文献|
[1]叶胥,武优勐. 新媒体时代实体书店转型路径分析:以高校校园书店为例[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6):81-89.
[2]王磊,庄革发,刘偲偲,等. 高校校园书店复兴与创新进路探索[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3):5-11+47.
[3]邱从军. 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用“倍阅”校园书店标记高校校园文化新坐标[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10-29.
[4]郭培荣. 新形势下高校特色化智慧书店构建策略探析[J]. 出版广角,2019(20):50-52.
[5]丁宁. 体验营销及其对于实体书店发展的启示[J]. 品牌(下半月),2015(12):25-26.
[6]崔玉珍,许立成. 馆企合作 共建书香校园:新华书店德州学院店成功背后的思考[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3):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