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绿色转型的国际案例
2021-10-09周凝朱林牛淑锋
周凝 朱林 牛淑锋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在此之后,伴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大步向前,环境污染、生态透支等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经历了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倒逼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了解全球典型的工业区、流域等治理与转型的举措,将为我们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借鉴。
鲁尔工业区的转型升级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鲁尔工业区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大批工厂破产,数十万人失业,工业污染严重。自60年代开始,德国推出了“制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规划”,主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培育与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展开。
传统产业重在转型升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以什么样的技术和方式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鲁尔工业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策略,一是增进规模经济性,尽可能采取最有效率的技术降低成本。比如,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对鲁尔最大的杜伊斯堡钢铁生产联合体进行了根本性技术改造投资,包括2007年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顶吹炉、升级热带连轧系统等。二是从投资于扩大产能到投资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生产设备,延展生产经营的领域。三是聚焦于生产专业性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包括产业链下游客户需要的产品。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作用关键。从1960年开始,鲁尔地区在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城市陆续建立了多特蒙德大学等22所高等院校,成为欧洲高校密度最大的地区。2015年,有超过22万学生在鲁尔工业区的大学和技术学校读书。同期,还建立了许多研究所、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促进技术转化的科技中心。这些教育和研发机构的建立,培养了创新人才,加强了鲁尔与其他地区在技术交流方面的联系,厚植了创新的土壤,有力地推动了鲁尔工业区的转型发展。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调优产业结构。鲁尔工业区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并规定,凡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北威州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在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取代煤钢行业成为北威州的支柱产业。鲁尔工业区经济结构得到明显的调整、充实和提升,第三产业部门比重大幅提高。
东京湾区的创新协同
东京湾区以东京市区为核心,虽然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5%,但GDP却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当前,东京湾区汇聚了钢铁、有色冶金等主要工业部门,以及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部门,38个世界500强企业云集于此。东京湾区从“二战”后恢复发展,经过短短的50年时间,分别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
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合理布局湾区产业空间。东京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将一般制造业外迁,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全面退出东京,东京中心城区强化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性行业,以及奢侈品生产和出版印刷业,从而成为日本最大的金融、商业、管理、政治、文化中心。京滨和京叶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东京作为大都市的功能定位变化和重工业及相关产业逐渐向周围地区转移的过程。
强化科技研发、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东京湾区集聚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120多所大学,拥有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高科技基地、日本科教中心筑波科学城。此外,京滨工业区聚集了佳能、三菱电机等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东京湾区致力于推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实践,通过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独立法人化,以赋予其更大的行政自主权力,并建立以公司法人形式存在的大学科技转让机构,負责挖掘、评估、选择具有产业潜能的研究成果,将大学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破解高校科技转化率低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将科研主要力量放在了企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约占日本研发经费的80%。
实施全方位引才机制,多渠道引进科技人才。东京湾区启动实施“30万留学生政策”,通过改善入学考试条件、简化入境手续等方式创造宽松的留学环境,增加科技后备人员的储备量。此外,采用海外引援和就地取“才”相结合的引才机制,充分利用海外科技人才资源。一方面,通过资金资助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来日本从事科研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入资国外实验室或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或发放奖学金等方式柔性引进和利用当地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与此同时,企业积极参与科技人才培养,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横向培养式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人才交流的同时,更为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
泰晤士河的治理与修复
泰晤士河是伦敦的母亲河,也是伦敦的主要水源,占总供水量的2/3。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扩大和人口剧增,私人排水沟、市政公共下水道等厂房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泰晤士河,河流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并在1858年演变为“大恶臭”。随后,泰晤士河展开了历经150多年的综合整治,英国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早开展污水处理实践的国家之一。
系统治理,科技创新助力。泰晤士河的治理经历了隔离排污、终端处理,到统一管理、系统治理,再到全域监测、科技助力的过程。首先在泰晤士河南北两岸建造了两套庞大的隔离式排污下水道管网,以汇总两岸的污水,同时建造巨大的污水库以蓄存污水。此后,在两大蓄污池附近建造了两家大型污水处理厂,采用化学沉降法处理污水。同时,严格控制工业污水的排放,对沿河两岸工矿企业等的排污情况严加监督与管控。对污水处理技术与设施进行创新与升级,利用科研机构开展了全流域多要素的水质监测,实施流域的生态净化,以及关闭河岸重污染工业企业,推动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大伦敦区的经济模式转换。到19世纪80年代,河流水质已恢复到17世纪的原貌,达到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标准,并有100多种鱼类和350多种无脊椎动物重返泰晤士河。
变革机制,完善管理模式。泰晤士河成就水处理技术革命的同时,开创了崭新的水污染治理机制。1960年成立的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使英国水资源经历了从地方分散管理到流域统一管理的历史演变,这种大胆的体制改革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倒逼也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政府出台了污染源管理和控制、水环境管理、水质监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持续保障,基础设施护航。为持续保障与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先进的大型现代化工程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维多利亚时期老式的排污系统严重超载问题,一个耗资42亿英镑的泰晤士河潮路隧道项目于2016年应运而生。潮路隧道是一个长达25公里的超级污水隧道系统,建成后泰晤士河的溢流次数将由目前每年60次减少至4次,将大幅提高污水收集能力,有效减少合流制溢流带来的污染,为伦敦提供未来100年内可依赖的排水系统。
(作者单位: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