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乡村优秀教师的新路径
2021-10-09乔晖
乔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强调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乡村走出贫困,需要村民素质的提升。持续提升村民素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重要因素,这需要一支优秀乡村教师队伍的支撑。但乡村优秀教师的缺乏一直是个难题。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培养与发展的路径在哪里?今年,我省在南通、盐城、徐州率先开展七年贯通培养定向师范生试点,探索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的实现路径。
乡村教师培养体系亟待新变革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呈现出新特征:一是乡村教育需要重构价值,推进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培养切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二是乡村学校教育需要强化内涵建设,硬件设施注重教育功能,且能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作为实施课程的载体;三是乡村教师需要深度融入乡村生活,参与乡村文明建构、关注乡村发展进程,把为乡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乡村教育呈现的新特征,怎样坚定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职业信念,怎样增强乡村教师适应乡村教育的业务水平,怎样推动乡村教师在任教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地方师范学院面临新挑战。地方师范院校是乡村学校教师来源的主渠道,迫切需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走得远”的乡村卓越教师。
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处在城镇场域中的地方师范院校以往的培养目标定位很少指向乡村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很少體现乡土元素,教育见习、实习大多选择城市优质学校,很少定位乡村学校。因此,面对乡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在培养规格标准、师德师风建设、实践探索路径、课程规划设置、育人体制机制等方面对师范生的培养适时加以改革,以此建构具有乡村教育特征的乡村教师的成长体系。
师范定向生试点的江苏实践
早在2007年,南通市即依托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率先启动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师范定向生培养试点工作。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同年,各省区市纷纷响应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根据本省的实施办法,启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制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政策,旨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希望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协同合作,为当地培养优秀乡村教师,提升乡村师资质量,壮大乡村师资队伍。
2016年,江苏在省内部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开展高中起点师范生定向培养试点。经过探索,本土化的定向招生、多方协同培养与落实有编制的工作等举措,促进生源质量得到提升,培养过程更具针对性。
为了进一步从源头上改变幼儿园、小学师资质量,补充师范类卓越人才,今年我省在盐城、南通、徐州三个设区市进行七年贯通培养定向师范生试点,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以培育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要求“通过五年制专科和本科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方式培养当地农村急需的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师资”。目前,从招生情况来看,学生报名踊跃,多数地区录取分数线与当地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不相上下,有的甚至超出10多分。直通本科毕业和落实编制等优惠政策、招生院校的办学声誉、四方协同的培养方式等取得广泛的社会效应,为培养更高质量的师资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政策期待、更强的成就意愿、更多的问题挑战。
如果说之前的五年贯通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合格教师,那么七年贯通培养的目标定位应当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还要“走得远”的“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这样的“好”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从曾经做过乡村教师的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身上,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教育家型教师大多具备以下精神特质:以农为本,强国富民的教育理想;矢志教育,化民成俗的教育信仰;投身乡村建设,浓郁的桑梓情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研究的革新精神。在乡村,想要成为这样的教育家和教师,不可缺少的是“四有”品性与“三维”动力(融入乡村社会的内驱力、聚焦乡村学校的发展力、关爱乡村学生的行动力)。
探索乡村优秀(卓越)教师培养新路径
无论是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还是“乡村振兴”的社会愿景,承担了七年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需要更多的思考谋划: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分段考核中凸现“贯通”,毕业要求中体现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新要求,整体设计教育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体系化,且协同推进;做到技能训练、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研习)、社会实践的有机衔接,四方协同、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针对乡村教育的实际来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不同的是,这个培养过程应该更强调通过乡村实践来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精神。在师范生入学伊始,就需要将以教育实践为主的师能训练与学生的师德师风、师知理论学习加以融合,使学生毕业即能任教。要重视对未来教师的文化熏陶与人格塑造,关注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养成与教师素养提升。
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乡村实践来塑造师范生扎根乡村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专业素养。开发乡村特色课程资源,蕴育师范生的家国情怀、乡村情感,增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一是开发彰显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设计契合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的课程;二是设计融入乡土文化的学科课程,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探寻学科教学资源,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融合到学科课程中;三是开展乡村学生科技文体活动设计,通过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学生家庭、寻访优秀乡村教师、体验乡村学校文化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社团活动等,培育师范生的职业精神。
同时,通过构建校外实践、教育体验、教学研究三种平台培养学生乡村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教育见习、师德师风教育、乡村学校支教顶岗实习等,使师范生在深厚的乡村教学氛围中不断增强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组织师范生开展乡村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课堂观察工具剖析乡村教学样态,以此来理解乡村教育教学现状和对未来教师的需求,积极强化专业素养。
师范定向生七年贯通培养是教师培养方式的一种新探索,我们期待更多样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与试点。这也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研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幼儿园、中小学的密切关注,在理论研究引领、实践路径创新、工作总结提升、政策供给保障等方面协同推进、提质增效,从而在我省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宏大进程中体现教育价值、贡献教育智慧,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