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综述
2021-10-09王嘉曦
王嘉曦
2021年5月22日,“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在上海海事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和上海海事大学联合主办。会议旨在深入研究建党百年与航运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共筑航运强国的蓝色梦,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交通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上海海事法院、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港集团、临港集团、中远海运集团及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海洋法学会的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上海海事大学的全体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理论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主持,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致欢迎辞。研讨会由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组成,主论坛由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主持,分论坛分别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主编曹泳鑫、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庄炜、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王付欣、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甘爱萍主持。研讨会围绕“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新发展理念与航运高质量发展、高校海洋教育与人才培养、航运强国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与路径等重要问题。
一、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
中国近代百年航运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圆梦的历史征程,是党的光辉历史的组成部分。与会领导和学者分别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航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高校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角度,探讨了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指出,航运在国民经济和全球贸易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接续奋斗,我国的航运事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正坚定地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这既是对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也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徐炯副部长还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要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结合学校特色进行理论研究,在推进大学生航运强国、海洋强国思想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已经有了喜人的成绩和很好的基础。
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原书记、原院长邓纯东发表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演讲。他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功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由我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科学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党宗旨、践行自己的神圣使命;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第四,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第五,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第六,始终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
国际海事组织海事亲善大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发表了题为《融入新格局服务新发展实现新作为》的演讲。他指出上海承担着从“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走向“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新使命: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大的战略决策;第二,新发展格局给水运业带来发展机遇;第三,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水运业的发展方向是以政策为导向、以擴大内需为重点、以服务网络化为基础、以利益多元化为纽带、以运行信息化为平台、以“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引领;第四,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水运业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孟春发表了题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共筑航运强国梦》的演讲。他指出:交通是兴国之要,航运是强国之基。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需要做到以下五点,即深化改革航运业发展模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业协同共赢、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携手共筑航运强国梦,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努力开创航运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发表了题为《结缘航运,见证巨变》的演讲。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析了航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提出中国航运正在经历着三方面的巨变:量和装备的巨变、体制到观念上的巨变、中国形象和地位的巨变。他指出现代航运正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转变,要积极应对未来的新任务、新环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完成航运强国建设的目标。
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国毅发表了题为《梦圆东方大港――新时代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他从历史的维度阐述了中国港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的发展进程,他指出港口的发展是浪潮式前进的过程,它始终以改革开放为突破,以多元化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港城关系为指引。他强调要通过构建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拓展港口软硬件能力,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国际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室副主任陆成云发表了题为《当前我国航运强国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的演讲。他从航运强国的认识、我国航运强国建设要求、机遇和挑战、对策与重点等四个方面展开,指出要立足阶段需要,循环互促推进,把握内需体系建设机遇,将航运体系与国内外网络资源衔接与创新、航运体系与金融等产业服务资源整合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刘美平教授发表题为《中国建设航运强国的三大战略支点》的演讲。她指出中国建设航运强国的三大战略支点:支点一,航运强国的内在根基是制造业,制造业决定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开发的深度与广度、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造船业的能力、航运业的贸易量和规模;支点二,航运业需要的远洋核心高科技,如气象预测技术、海洋数据整合技术、海洋资源勘探技术、海洋污染处理技术等;支点三,航运强国的保障条件,保障条件分为软保障条件和硬保障条件,如海洋话语权、国防实力等。
二、新发展理念与航运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时代潮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航运界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以新发展理念共筑航运强国梦。与会领导和学者基于新发展理念,讨论了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临港新片区发展、航运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党群工作部部长苗挺指出: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当前,临港新片区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五自由一便利”,特别是贸易自由、运输自由,探索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行业体系,全力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建设现代化新城。临港新片区将加强同优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出多领域交叉合作项目,为国家战略和航运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董爱华指出:上海已经基本建成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励着我们在新的航程上不断奋进。“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助力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格局构建。以临港新片区深化改革为契机,以航运科技创新为引领,对标国际一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绿色智能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治理,进一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枢纽门户功能,以引领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为奋斗目标。上海交通委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领导小组推进办公室,将继续做好服务、搭建平台、做好环境、制定政策、做好对接,助推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
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原副局长、巡视员王明志发表了题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海运强国战略》的演讲。他针对以下问题发表了观点:第一,国际航运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第二,上海航运中心实际建设过程对全国水运发展的引领作用及其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三,海运强国的战略意义和有效推进方式。关于预防污染问题,他指出我国对于防治污染工作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有关部门成立了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小组,行业相关人员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会同社会各界积极合作,协同实现零污染。
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国毅提出,我国计划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我们国家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他强调,我们要认真领会中央的决策,不可盲目冒进,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他认为:对交通领域来说,实现碳达峰就要重点加强对交通运输机构的调整,把大量的公路运输转到水路运输中去;而对于水运行业来说,一要继续长三角的绿色发展,二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三要增加水运行业的附加价值,进而减少能源使用的比例。
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匡海波教授发表了题为《大数据重塑港航产业生态》的演讲。演讲从全球港航产业正在接受数字革命的洗礼、港航大数据的形成与分类、大数据在港航产业链中的应用、中国港航产业如何避免被欧美港航产业“数字综合体”“降維打击”、如何利用数字革命实现航运强国梦想等五个方面展开。他指出要在多源数据融合领域、科研团队由管理学科领域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型、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领域等方面积极作为,向国家献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原秘书长真虹教授发表了题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到世界一流》的演讲。演讲从上海为什么要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的成效、上海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等方面展开。他着重指出了上海实现港城融合发展中港航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的必要性,并对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体系框架提出四点建议:核心产业要数字航运,主体产业是航运物流,航运的颠覆性创新,培育发展航运金融产业。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室副主任陆成云就数字化背景下航运业的转型发展问题提出,数字化、信息化是物流、航运业转型的背景和支撑,但转型的方向一定是围绕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组织化状态,而转型的目的则是创造更多的经济发展价值。他将数字化航运转型概括为:一是在操作领域的转型;二是从航运、物流与供需的匹配角度转型;三是运行组织上实现联通。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宁教授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阐发。她指出,绿色发展意义重大,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机遇包括: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施工方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因共同生态利益和诉求建立的合作机制使合作发展关系更加稳固,符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全球治理提供支持的立场等。挑战包括环境风险、投资风险等。“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评测机制、创新绿色金融发展制度等。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娜教授发表了题为《基于双碳目标的海洋碳汇发展逻辑理路》的演讲。她就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兼顾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围绕海洋碳汇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开展论述。海洋碳汇可同时作用于“源”与“汇”,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双碳目标”,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能力;因此,要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最大化海洋碳汇的双重效应,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就碳中和与碳达峰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他认为,当前中国已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人类共同体的角度出发,绿色环保是国家政策,也是发展战略。他提出,对于航运事业要客观看待。他认为,航运是目前各种运输方式中最环保的,其排放量只占总量的3%,所以要更加重视航运业在碳中和和碳排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他提出,为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我们可以积极联合其他行业,共同完成这项任务,为环境保护作出行业贡献。最后,他呼吁业内人士要保持清晰的认识:航运业是能源的使用者,不是生产者;只有航运业自身率先使用清洁能源,才能实现减排,实现碳中和。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游艇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郑炜航发表了题为《邮轮是航运强国的组成部分》的演讲。他详细介绍了我国邮轮发展的历史及其受疫情影响的现况。他介绍了邮轮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包括长江游轮、沿海邮轮、无目的地邮轮、国际邮轮的发展;挑战主要指未来邮轮业还会经过两三年的调整期。他判断,此后的十年是邮轮上下游全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他总结道,航运当中不仅有货运,还有客运,在航运强国建设中应该包含邮轮运输。
三、高校海洋教育与人才培养
航运专业人才是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离不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就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国高等航海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海洋教育等话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发表了题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与航运强国建设》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基本情况,并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海上来;第二,立志挽救航权,培养民族航运人才;第三,积极探索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第四,新发展格局下高等航海教育服务航运强国建设。他表示:上海海事大学的发展面临着非常好的前景,今后在办学过程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构建高等航海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航运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在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勇于担当作为。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陆靖指出:航运是联通全球的重要纽带,承载着全球贸易、创造着全球的价值,传递着全球的文明,航运即国运。上海海事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向海图强,坚持兴学育人、强海兴邦的初心,坚持聚焦航运、物流、海洋等领域办学特色,以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与科研优势,培养了逾17万名优秀行业人才,为国家航运港口物流、自贸区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服务,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当前,上海海事大学担负着为建设航运强国培养高级航运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正以上海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为契机,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学的目标不断努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東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发表了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演讲。他指出,近些年来教育战线取得了很多成绩,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取得成绩的原因在于“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发展教育还要坚持“五个统一”,即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和高度思考教育、从五千年的历史厚度认识教育、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思考教育、重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聚焦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并聚焦关键性和瓶颈性的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金明教授对中国新型海洋强国的内涵与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中国新型海洋强国的内涵包括: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强国建设要走一条与历史上西方海洋霸权不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海洋强国之路,海洋强国建设是全面经略海洋、科学统筹海洋维权、海洋资源开发和海上国家力量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是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保护并行的时代发展之路。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有责任有义务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把海洋意识教育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宁波大学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宁波大学学报》主编刘训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海洋教育的战略向度》的演讲。他指出:海洋教育是强国论的重要教育基础,在本质上,海洋教育与中国人民追求国富民强的道路在逻辑上具有高度吻合性;海洋教育的历史形态的演变是自然发展过程,科学性、教育性、战略性是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的素养向度;海洋教育要做到向海而知海,凝聚海洋共识的民众认知向度;海洋国家的海洋观是服务国家发展的经略海洋向度;中国需要形成新时代的海洋观,海洋教育是凝聚民众海洋共识、锻造海洋意识及观念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方式。
上海航运交易所党委书记、总裁张页发表了题为《资源配置创新发展》的演讲。他首先指出航运是值得复兴的、航运是需要年轻人复兴的,并重点分享了三句话:国家力量的输出,世界财富的输入就是航运;没有航运,一半人挨饿,一半人挨冻;航运就是国运。他鼓励学生要努力培养作为涉海类院校学生的荣誉感,指出中国航运的发展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四、航运强国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
发掘中华海洋文明的优秀传统,推进当代航运事业的文化建设,是深化航运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会领导和专家就中华海洋文明、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等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夏立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演讲。他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中国海洋文化发展与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初期阶段(从上古至秦汉)和中华海洋文化发展逐渐演变阶段(从三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体系有四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海洋思想、马克思主义海洋思想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精华;第三,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服务海洋强国战略,要明确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和方略,坚持一个范式和考虑三个变量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体系。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云志教授发表了题为《振兴航运事业发展传承中华海洋文明》的演讲。他从航运事业发展的历史变迁、航运事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以及传承海洋文明的新时代等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中国海洋文明历经古代的兴起、繁荣,再经历近代的顿挫之后,正在走向复兴;在新时期,中国海洋文化主动向世界开放,积极进行自我拓新,发掘中国海洋文明的优秀传统,以多元并行、包容共建的原则,实现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价值的目标追求,开创海洋新时代。
山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蕾副教授发表了题为《明治日本“海运兴国”对我国“海运强国”的启示》的演讲。她介绍道: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积极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利用国家权力,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扶持海运业,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海运业实行保护和激励,取得了明显成效。她指出:通过对明治时期日本海运业发展过程的“解剖”,可以认识到日本明治政府“海运兴国”之路也是一条伴随军国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侵略扩张之路,在战争时期,海运充当了战争的辅助工具。她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日本海运发展的历程,吸取其经验教训,为我国航运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浙江音乐学院王历荣教授发表了题为《以中国海洋文化促推国际海洋秩序构建》的演讲。他指出富而不强就要挨打,在新时代复兴就不能只富不强,强不仅要硬实力强,还要包括软实力强,软实力就包括中国海洋文化。他认为: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思维主导下的以治海权为基础的国际海洋秩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开发利用的实践需求;中国海洋传统文化强调在政治方面倡导和平,在安全层面追求合作共生,在经济方面践行义利合赢,在文化方面主张和而不同。这些价值理念和历史实践,可以成为构建新的国际海洋秩序的一个路径选择,推动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形成。
五、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与路径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有意愿、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达成全球海洋善治、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与会领导和专家讨论了国际海洋环境法的发展、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路径等问题。
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国发表了题为《海洋强国视域下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国际治理》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日本核污水基本情况,认为针对这一事件,国际治理可以尝试通过法律路径(司法仲裁)、政治路径(外交谈判、国际合作)解决。他提出“良好排海合作倡议”:主题是良好排海或良好处置的国际谈判、合作,内容包括通知、应急计划、研究方案、情报和资料交换、检测、评价、科学标准等;成果包括声明、倡议、报告等;性质是一个区域性、全球性的论坛机制;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良好排海合作倡议”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精神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抓住话语权和议题权,符合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要求,是为国际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教授发表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际海洋环境法的发展》的演讲。他探讨的问题是: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发展以及基本内涵的阐释。从国际法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国际法划分为共存国际法、合作国际法和共同利益国际法等三代国际法。第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解决国际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现实价值,包括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理念。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际海洋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发展,包括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合作共赢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前国际海洋环境立法中的运用。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杨泽伟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演讲。他围绕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经验教训与现实困境、外在机遇与内在动力、变革路径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变革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现在话语权的主导还是欧美国家,西强东弱的局面非常现实,中国还是一个后来者,但是我们应该利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经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变革当中的话语权。
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何丽新教授发表了题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海商法适航标准的扩张与统一》的演讲。她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海商法适航问题;第二,中国海商法船舶适航标准的扩张,从西方国家主观标准为适航標准到海上保险法标准的适航标准;第三,后疫情时代船舶适航标准的四大问题――船舶适航客观标准范围过窄,船舶适航时间标准难以支撑防疫要求,海上旅客运输适航标准的混乱与薄弱,《海上运输法》与《海上保险法》的适航标准存在不合理区别;第四,中国海商法船舶适航标准的扩张即中国海商法船舶适航标准的统一。她从解释论、立法论等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次“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圆满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表示,上海海事大学搭建了凝聚各方智慧与资源的交流平台,本次论坛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顾和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振兴航运、建设航运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深入探讨新发展阶段航运强国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运强国、海洋强国与经济强国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和领悟、推进我国航运强国建设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