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大邑斜源从“煤炭小镇”变身“文旅街区”
2021-10-09胡广宇
胡广宇
矿井旧址
文旅街区
民宿内的矿车遗址
鄉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表明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其根本措施。怎样实现产业兴旺?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多样,因而没有固定模式。各地只能将中央的顶层设计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去探索一条实现产业兴旺的路径。四川省大邑县?江镇斜源街区由“煤炭小镇”转型为“文旅特色街区”,为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斜源,清代乾隆时名北信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场,取名太平场。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太平乡,后改为太平公社,1984年改为斜源乡,1992年改置斜源镇,2019年并入?江镇。它位于西岭雪山斜江河发源地,离大邑县城26公里,距成都中心城区70公里。据《邛州志》记载,斜江河在大邑县境内长达80公里,“因委曲斜留数十里,经州东故名斜江”,“斜源”也因此而得名。斜源以产煤著称。自清代发现煤炭以来,鼎盛时期有煤矿46家。20世纪90年代年产量已达10万吨以上,供应成都市区使用,成为全镇的经济支柱产业。由于煤炭产业是高污染行业,因而注定了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斜源镇于2009年退出煤炭产业后,居民收入锐减,一下子就落后于全县一般乡镇的平均发展水平。
斜源要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其实,斜源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外,还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在生态方面:斜源辖区面积64.4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约5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2%。这里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年均值达到3500个/立方厘米,是一般中心城区的1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在传统文化方面:斜源历来盛产中药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药佛文化。目前,斜源的杜仲、厚朴、黄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有3万余亩。有佛学文化遗址白云庵。另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摩崖石刻药师岩曾位于斜源境内(2019年划归新场镇),大小石刻佛像1030尊,建于晚唐,距今已1100多年,比重庆市大足石窟早了60多年。这些生态和文化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3年,斜源镇启动了整镇改造和生态移民项目,旧场镇统一规划,把山区地灾户和交通落后的散居农户全部纳入场镇改造中,集中在场镇安置。2016年整镇拆迁改造完成,全镇减少地灾户220户(现仅余16户52人),建成新区面积达350余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安置1180户4500余人,吸引3000余人向场镇集聚,城镇化率由30%提升到85%。同时,利用原有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并添加现代文旅元素,实施“共享旅居小镇”整体规划和建设模式,将斜源镇打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地。在业态方面:发展以“民宿、文博、文创、音乐、严选农产品”为主的首店经济、时尚经济,呈现了左图右史书院、一亩蓝蜡染等新消费场景和“斜源小镇共享中心”。利用6000平方米集体酒店引入温德姆品牌企业入驻运营。围绕“青梅煮酒”和道地中药材,开发出斜源药蜜、斜源野茶、斜源果酒等特色农产品,“冰青”“煮酒论英雄”等10余款青梅酒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在文态方面:打造了“大邑白瓷”“抱佛银杏”等20余处网红打卡点。在主题民宿方面:以“旅居+主题精品民宿”为主导产业,引进了“春上六坪”项目,打造了文创民宿、云上树屋等;集聚了“半山小院”村宿聚落群,“探花·邸”高山设计师聚落,“杏林山居”等精品林盘民宿。
今日斜源,规划合理,风格独特,房屋参差错落,巷道整洁卫生,风景山清水秀,是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群众住房、商铺租赁等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户均增收0.5万元,文旅产业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昔日的“煤炭小镇”已成功转型为“文旅特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