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安“黄龙戏”剧种的发展

2021-10-09徐仲阳

参花(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安特色

摘要: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为基础形态,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故称黄龙戏。

关键词:黄龙戏 农安 特色

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综合性的独特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2008年,黄龙戏申遗成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安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剧种成立了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将剧团原班人马列入中心保护起来,由原来的差额拨款变成全额拨款。“军心”稳定之后,一些矛盾和问题便凸显出来,黄龙戏要生存、要发展,剧种如何搞好建设和经营,黄龙戏的明天将会走向哪里,都成了摆在群文人面前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过去的岁月里,黄龙戏有太多的辉煌,《魂系黄龙府》《兀术与鹰格》《圣明楼》等大戏几乎夺取了中国所有戏剧大奖,黄龙戏剧团也因此成为“天下第一团”,但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这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千古不变。进入2000年后,因为资金断流、剧团无法营收等诸多因素,黄龙戏剧种进入艰难的生存期,成了“演员无戏演、排练无场地、工资无保证”的三无剧团,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申请非遗之前。如今,政府投巨资建设的文化大厦即将投入使用,黄龙戏有了自己生存发展的舞台,黄龙戏的春天将再一次到来,黄龙戏的生存与发展便成了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试图对黄龙戏剧种建设、发展和繁荣,提出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一、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编剧人才的培养

好剧团靠的是好剧目,好剧目靠的是好剧本,好剧本靠的是好编剧。

黄龙戏剧团成立于1959年,几十年来,改编、移植、创作各类剧本几百部,孙维新、杨廷玉、王福义、吴克、张发等老剧作家用自己辛苦的付出,换来了当年黄龙戏的辉煌。90年代初期,时任农安县戏剧创作室主任的剧作家王福义先生深刻认识到戏剧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打报告报请县委县政府,连续举办六年(每年一届)戏剧创作培训班,培养出杨喜平、葛连丰、潘太玲、刘元柏、孙书深、孙艳平、石生、张默等一大批戏剧作者,并于1995年同时调孙艳平和葛连丰进入农安县戏剧创作室,成为职业编剧,但由于黄龙戏剧团已经走向低谷时期,无戏可排,两位编剧所创作的剧本只能为外面剧团服务,长此以往,编剧就淡化了与剧团合作的理念,荒废了黄龙戏创作技艺,特别是2005年葛连丰调入长春市艺术研究所后,戏剧创作室仅存的一名能创作的编剧也涉足了影视行业,使农安戏剧编剧出现了断档。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黄龙戏想发展、壮大,就要依托优秀的剧本,排演优秀的剧目。

基于以上三点,创作室和剧团都在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互不联系,互不相干,剧团需要剧本的时候,就通过外请导演推荐的形式,拿来外地编剧的成功剧本去排,而不是选用本县创作室编剧作品,编剧创作出作品后,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无偿提供给本地剧团演出,长此以往,把剧团和创作室的鱼水关系变成了陌路,形成了两家互不打扰、互不关心的尴尬局面,这对于一个剧种的生存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好在目前相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单打独斗形势的严峻性,正在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近年来,由创作室提供的黄龙小戏《不上线放鹅》《基层组织建设年赞》等剧本排演成功,极大地证明了剧团和创作室的一存俱存、一损俱损的关系,《不上线放鹅》参加第八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荣获五项大奖,《基层组织建设年赞》得到中组部领导的重视。

(二)作曲人才的培养

一个剧种的生命即作曲,能够区分剧种的唯一标准就是曲调。

笔者认为,黄龙戏作为民族文化瑰宝,从开始到繁荣、再到复兴,自有其自身的魅力,而作曲家的创作居功至伟。

提及黄龙戏,必定要提到黄龙戏传承人赵贵君先生,他7岁学艺,8岁开始走江湖,14岁到部队当文艺兵,1980年调回农安县黄龙戏剧团,进行曲创作,几十年来,共创作《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兀术与鹰格》等大型黄龙戏曲十几部,分获“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等国内戏剧界最高奖项,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也使得赵贵君先生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在作曲人才的培养上,赵贵君先生功不可没,他深知黄龙戏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作曲家人才的缺失,所以一直致力于作曲人才的培养,以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培养出极具创作天分的王晓伟,如今王晓伟已经是黄龙戏作曲后起之秀,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三)演员人才的培养

众所周知,黄龙戏辉煌数十年,成就了雷霆、马宗琴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但是受剧团改制、演出市场不景气及全国文化院团单位改革等大气候的影响,演员跳槽现象严重,加之剧团未全额开支,演员每人每个月几百块钱的薪水确实无法养家糊口,特别是近几年剧团无戏可排,使部分演员分流到私人演艺、传媒公司、民营剧团等单位,更有甚者直接改行从事了第三产业,致使部分剧团演员专业素质退化、无心练功、无心事业,虽然有体制不健全、经济利益不到位等多种元素,但演员人心涣散的直接原因却是无法生存及养家糊口。由于这一原因,为发展和繁荣黄龙戏,农安县委县政府做出明智之举,将剧团全部并入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全额开支,极大地鼓舞了演员的士气,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演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排戏。

(四)导、灯、服、道、化、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一样,都是综合性艺术,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都不单是编剧、导演、演员,或者作曲一个人的成功,这里包含了编剧、导演、演员、作曲、灯光、服装、道具、化妆、效果(配器)等部门的辛勤汗水。一部作品的成功,固然有着太多的外在因素,但内在因素必不可少,这些部门的人才都属于专业技术型人才,黄龙戏想生存发展或者繁荣,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努力,所以这类人员都需要保护起来,而且是必须保护起来。

二、黄龙戏观众市场的建设

一个剧种有没有观众,是需要经过市场检验的,一个剧种有没有艺术含量是需要专家检验的,专家认可的观众并不一定认可,观众认可的专家又不一定认可,专家总是从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去考虑一部作品的成败,力求达到三者统一与和谐,但观众就表现得相当直观,他们只注重第一感觉,好玩好看可能成为他们的首选,好玩即指作品里要有幽默搞笑成分,好看即指作品要吸引人,绝大多数观众往往并不从思想性艺术性去考虑,换言之,绝大多数观众并没有这样的潜质和思想境界去提升自己的品位,而都是那种浅层意义上的观赏。

就黄龙戏而言,土生土长的本地剧种,面对的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观众。农安县为吉林省人口大县,官方公布人口在120万以上,农村人口85万,也就是说,黄龙戏剧团的主要观众对象是农村农业人口。这些年国家加大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我国国民总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很难一时改变绝大多数人的整体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们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认知,灵魂的塑造和提高并不能单靠文化艺术去熏陶感染,但作为文化艺术相关部门,生产出来的精神食粮又无疑潜在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黄龙戏剧团想生存发展,首先要拓宽市场,据笔者走访四乡十三村一百余户村民了解到,知道黄龙戏这个剧种的仅有26%,喜欢看这个剧种的占3%,根本没听说、不了解、不知道的,占74%,这个数据无疑证明了黄龙戏剧种并未真正走进农民,并未真正成为其文化大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这里有太多原因,一是黄龙戏无资金支持无法天天下乡演出;二是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冲击;三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出外打工赚钱而无暇关注家乡文化;四是受所谓二人转的冲击。基于以上原因,黄龙戏想拓宽市场,笔者认为大致需要以下几步。

(一)抓好剧本创作

经笔者调查了解到,新农村新农民对新文化已经有了全新的概念,另外,近年来一些农民喜欢流行歌曲、轻音乐,还有一些农民则喜欢二人转等等,喜好不尽相同,农安县虽然是辽金时期重镇,但农民对辽金文化却知之甚少,往往并不喜欢《魂系黄龙府》《鹰格夫人》等黄龙戏,而是更喜歡诸如《摔饭碗》《恩怨长山屯》《不上线放鹅》等贴近农民生活的戏剧,所以黄龙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应该多抓观众喜欢的戏剧创作,特别应该多抓小型戏曲创作。如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在加快,没有多少人能按部就班地看完一部长篇大戏,所以笔者认为,短、精、快可能更适合黄龙戏目前剧种的建设,如还是以大型戏曲为主,可能会丧失更多的观众。剧本创作要以现代小戏为主,力求将剧本创作得通俗但绝不庸俗,另外,也可以尝试创作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黄龙小品”,力求在剧本创作这一块有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二)抓好演员练功

演员的上进心不足,基本功基本报废,这对于一个剧种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新形势下,有了排练场地,有了工资保障,剧团应该狠抓演员基本功训练。近期笔者参与了黄龙戏几部小型戏曲的排练,通过几部戏了解到,演员基本功越来越差,程式化、故意做作在戏里屡见不鲜,人不进戏,戏不走心的现象严重,这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黄龙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想生存发展,就要狠抓演员练功,应该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人做事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树立这个观念,就会把事情做好。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县委和县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文化部门的投入,更对黄龙戏剧团给予了更多宽松的政策,也对其生存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但还是应该看到,一个剧种的建设是长期的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预期的效果,领导干部要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打算,所以继续加大投入,鼓励扶植黄龙戏剧种建设,才是黄龙戏生存发展及繁荣的重中之重,才是最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徐仲阳,男,中专,农安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农安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河北农安打造高科技有机肥王国——乡村振兴科技传播行动重点推广的技术之三
农安系列肥 丰收喜相随
数字赋能“农安码合格证”
中医的特色
严抓重管,筑牢“农安”监管链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吉林:农安试点创出公立医院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