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验影像思维的实践探究

2021-10-09王地辛

参花(上) 2021年10期

摘要:生活在数字时代,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影像”已成为海量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它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形式,让人们获取信息、感知信息。特别是实验影像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艺术创作媒介,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有待挖掘。实验影像的存在,一方面试图捕捉或表达生活,另一方面也以各种探究的方式挑战主流制作形式与内容。本文对一些实验影像的表现手法进行研究,试图拓展影像内容和影像技术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实验影像 表达内容 表达路径

相对于绘画、摄影、雕塑等比较静态的艺术形式,影像有着与生俱来的表达优势,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更加靠近我们的生活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实验影像受到各领域部分艺术家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艺术观念的载体。实验影像让艺术家的思想和灵感天马行空或蒙太奇般横空跳跃,使他们打破常规,从而烹制出人们视觉的盛宴。

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本质上是可移动图像的总称。可由照相机、镜子等光学设备进行获取,也可通过绘制图像等获得。目前,以照片、图片、运动图像、绘画等为主进行影像信息传递。实验影像作为影像家族中的一员,一般是指拍摄风格、制作方式等与传统商业影像、记录影像、新闻影像等相异甚至完全对立的影像。它以一种新的视听语言进行创作和呈现,或者称为一种新的影像类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各类技术正在不断融入艺术创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呈现手段源源不断地注入灵感和血液,这促使许多新兴艺术门类的诞生,并打破了许多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作为一种新的视听语言,实验影像在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开始理解这种不同寻常的影像门类,思考着它与传统影像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实验影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它并没有拘泥于某个特定题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主流电影的题材中,从Paul Sahrits的TOUCHING中疯狂跳闪的颜色,到玛雅·戴伦超现实主义中对梦境的表现手法,都浸润着实验影像挑战主流电影制作方式的尝试。

实验影像某种程度上是一扇开放的窗口,呈现了一种更多元、更开放的姿态。从国际动态看,20世纪20至40年代萌芽并产生了实验电影,40至50年代发展了实验电影,英、法、意、美等国家相继对实验电影进行了开发推进。但故事情节不够突出,不够吸引人,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色彩较浓重,虽然在艺术层面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很难被当时的大众接受,其涉及的创作题材和领域也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限制。进入21世纪以来,实验电影逐渐成为许多艺术工作者用来表达艺术思维的媒介载体,同时,世界上知名的国际电影节在循序渐进地将实验影像作品收入囊中,实验影像艺术也演化为现代艺术的一个类别。从国内动态看,邱志杰、张培力、杨福东等艺术家个人艺术上取得的成绩为实验电影在国内生根发芽培植了土壤,并使国内实验影像走上历史和现实的舞台。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定位偏重于以影像艺术和新媒体实验电影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影像研究,在造型语言转换、装置与公共艺术、互动与媒介艺术等方面颇有造诣。其中,学院的影像艺术解决了流动的视频语言方式,新媒体实验电影则在掌握流动语言之后对更高要求的视频语言的内在关系和它与装置、多屏展演以及与观众的参与和产生互动方面卓有成绩。三影堂实验影像开放展的第一届以“无学术主张、无策展理念、无清晰边界”为主旨,第二届以无限定主题、围绕影像自由选择媒介为方式展现,给实验影像的传播撕开了冰山一角。

实验影像表现形式多样化,甚至拥有一定的功能性,特殊的实验影像可以使人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共鸣,甚至可以应用在跨行业学科的研究中,比如医疗、生物研究等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影像往往不仅具备艺术性,同时还包含了一定的功能性。

实验影像的数字化、科学化有机运用十分绝妙。英国摄影师Paul Parker的作品《海鸥的空中轨迹》以视频的方式,利用回声效应来数字化地增强对康沃尔郡附近的海鸥飞行路线的观察效果,为我们展示了动物群体迁徙的奇妙美景。往常我们看到的与海鸥飞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大多是海鸥飞行的瞬间捕捉,或从视频中的某处飞向另一处,而Paul的作品包括多只海鸥,他将每一只海鸥飞行过程的完整动态按照其飞行轨迹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最终效果是,在某一轨迹上有N只相同的海鸥沿着这条轨迹以飞行过程中的不同姿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飞行。这样我们就能够同时观察到这只海鸥在轨迹末端的飞行状态和其1秒前乃至更早的时间节点上是如何飞行的。而在一般的视频中,我们只能看见海鸥在某一刻的特定动态,前一秒的形态只能回想、猜测或回看视频,下一秒的动态也只能猜测或是等待视频播放到那一刻。Paul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海鸥的飞行轨迹、具体动态、不同海鸥之间的轨迹关系等等,也能让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迅速了解海鸥的动态信息,甚至普及生物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设想一下,若Paul想要表达的含义不变,但他使用常规拍摄思路,最终效果可能就是一张精彩的海鸥飞行抓拍,一组海鸥的系列照片或是一群海鸥在天空中飞行的B-Roll视频。这种手法,是一种艺术与其他领域学科相互交融的体现,让实验影像表达登上新的高度。其实在许多其他艺术领域,早已建立了跨学科交融的联系。在许多国家地理和其他电视机构的纪录片拍摄团队中,都包含了来自各个国家和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人员,例如大型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该片拍摄团队由专业摄影师、生物学家以及其他专家组成,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研究目标和影片的创作,这其中许多摄影师本身还是其他领域的专家,这使他们的创作具有许多专业上和学术上的优势。

实验影像表现手法的日臻完善,日益为我们打开了欣赏世界的大门。在北京798艺术中心的一次摄影展中,一件不同寻常的作品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该作品以上海市区为背景,描绘了人们日常繁忙的景象。它手法脱俗,从各行各业忙忙碌碌的无数人群照片中把人物形象和其使用的交通工具提取出来,最后将所有人按照从左向右、由远至近的方式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万人浪潮般的景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在图片中的远处显得十分渺小。该作品占据了一面墙的大部分面积,虽然作品包含数以十万计的人,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对该作品所表达的含义的理解,反而让别人轻易从容地解读作品所蕴含的上海人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内涵。设想一下,如果通过常规的表现形式要如何展示该主题呢?可能是一张繁华街头的照片,一组记录闹市区热闹景象的系列组照,又或是一段人群嘈杂的视频和纪录片。此类有趣的创作思路还有很多,笔者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威诺纳州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有幸在校园内的一次展览上看到了一位来自北京年轻女艺术家的作品,她在美国城市街头拍摄了许多楼房、人流和汽车往来的视频,其中大部分记录的是上下班的高峰时期,然后将每个獨立视频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分为楼房和人流街道两类,并将这些独立的视频最终编辑为两个视频影像,一个为建筑的相互交错,另一个为从上至下排列的不同街道上的人流和车流,之后利用投影将建筑视频投到立面墙上,将另一个视频投到摆放在地面上的特意制作的白色环绕阶梯状物体上。整个作品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中,人们可以从作品的正前方或正上方进行欣赏。作品展示了生活中被人们经常忽视的细节和大家习以为常的片段,引发人们对城市的定义和再思考。

实验影像的创作方式没有一个很固定的模式或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他行业和艺术领域的提炼来发掘创作灵感。当一种常规的表现方式无法达到艺术家想要阐述的艺术性时,以实验的形式来打破常规,突破固有思维便成了冲出瓶颈的途径,实验影像便是建立在这种非主流的创作理念之上。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艺术家Rini Yun Keagy创作的实验纪录片作品“Ordinal”,通过追溯加利福尼亚中央山谷地带的细菌真菌和诱发山谷热的原因,反映了其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这部影片没有采用传统的纪录片形式为我们展现一段当地人与细菌抗争的故事,而是以一种实验性的穿插形式将不同色调、不同年代,用真实记录与有意创作相结合,融合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历程,借鉴历史和文化作为参考,包括美国大萧条时代移民的困境。近年来,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让自然保持一种中立态度,从而展现正面与负面,破坏与再生的二元对立。假设通过传统记录影像表现该主题,可以对山谷中发生的故事做一个详尽的记录,从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到最终结果,观众能够充分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但Rini的作品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整个影片仅有短短的几分钟,Rini将看似没有联系、风格迥异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包括移民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提取样本的研究人员,谷地的自然植被,耕种的农用机械,干涸的土地,深夜喊叫的女人,空荡的房间和随微风摆动的粉色窗帘。伴随着这些镜头,音乐从舒缓逐渐过渡到紧张的氛围,镜头的切换速度也随之加快,结尾处,音乐戛然而止,只剩下微风吹打窗帘的声音。整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感受已不再停留于事件的原委,而是着重于塑造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带给人们的精神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心灵共鸣和不适感的结合,引人深思。

在互联网比较发达的今天,虽然各类影像作品层出不穷,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实验影像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发应用远未实现,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探求,它蕴含着未知的潜力,能够以异样的思维对事物加以诠释。唯有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才会不断创造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富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绵薄之贡献。

(作者简介:王地辛,男,硕士研究生在读,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研究方向:独立动画创作中的新媒介实验)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