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探究

2021-10-09郑勇陈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思政

郑勇 陈蓉

摘 要: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中级宏观经济学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六个方面就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探究,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关键词: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 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05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笔者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了一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经验,本文就此进行总结。

一、中级宏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校中级宏观经济学主要面向学术型研究生开设,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有密切联系,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及信念信仰有重要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贸易摩擦与各领域争端日渐凸显,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认知对民族复兴大业至关重要,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树牢学生政治立场,批判吸收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讨论宏观理论本身的约束条件及对解释部分中国经济现象的局限性,反过来还可以利用中国经济现象拓展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宏观理论学习与研究。从这一角度看,课程思政本身也是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特别针对研究生这一群体,培养扎实的学识、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思政要素设计

(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近现代历经磨难,在抗争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领我们走出苦难,走向富强。中级宏观经济学利用现代宏观分析工具理解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宏观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大量的契合点可以加入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理想信念。例如,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面临转型发展,中国和前苏联选择了决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苏联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而中国则在吸收西方先进因素后保留了自身制度特色,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道路。西方经济学家不止一次预言中国模式注定失败的言论,在中国经济基础远不及前苏联的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吃不饱肚子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伟大实践和经济增长成果说明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启发学生在应用西方经济理论时充分认识其局限性。研究生思维活跃,经济理论基础较强,十分关心当下发生的经济时事,这些时事成为教学内容的鲜活案例。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造成全球产业链断裂,各经济主体债务攀升,失业率急剧上升,经济收入下降,全球经济遭遇全所未有的打击。中国采取了果断而正确的疫情危机处理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成为全球为数不多成功控制疫情的大型经济体,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出现复苏反弹,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泉,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观美国,联邦制的政治体制和选民政治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其弊端显露无疑,出于政治考量,疫情应对缓慢而无力,更多的是党派之间、联邦与地方之间推诿扯皮。两相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思想,其中不乏丰富的经济理论思想,即使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其中也能找到根脚。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加入这些中国古代大家的思想和历史上的经济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如管仲在其《管子.奢靡》中就论述了需求增加带来经济增长,主张在灾荒、粮食歉收等萧条时期鼓励兴修土木、修葺皇宫,以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稳定。这与2500多年后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又如,在讲到GDP概念时,可以谈到历史上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几千年时间里面中国经济总量都遥遥领先世界,即使到了清朝末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都超过三分之一,作为对比,当下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也就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除了古今交融,作为农林特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更具体的体现,厚植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教学内容设计也要结合学科特点与优势,将“大国三农”情怀植入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产出决定理论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国内需求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是拉动内需增长的重要潜在力量,精准扶贫不仅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其背后也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

思想品德修养是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为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社会、个人的辩证关系。经济学天生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学科特征,“经世济民”是其不朽的情怀。川农大经济学院在立院之初就以“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为院训。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处处体现出这样的高尚人文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注脚。如在讲解失业时,失业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民生活,说明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意义;在讲到通货膨胀时,将解放前中国通货膨胀与解放后中国的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国家积贫动荡与繁荣稳定,后者才是人民之福。

(四)增长学生知识见识

中级宏观经济学要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见解,思政元素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经济理论,在对西方经济理论批判式吸收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上,一方面要讲透彻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看清楚西方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在此基础上,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内容,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经济观。例如,在讲到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DP和GNP时,设计一个小故事:“20世界90时代开始以GNP为主逐步转向GDP为主”。启发学生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夺的隐蔽性,与此同时,再联系到习总书记的两山论,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及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大势。向学生讲解当前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趋势,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例如,在消费理论部分,设计一个内容:中国与世界各国消费率的比较分析,中国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引发思考和讨论:中国消费率为什么这么低,发达国家消费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消费率低对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多高的消费率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理解当前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三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及其观点。现代宏观经济学学派林立、众说纷纭,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各学派观点各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及其观点,同时能够批判式吸收,形成对问题正确认识,这是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设计上,除了将各学派理论假设、主要内容、运用范围等讲解清楚之外,还要对各个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

(五)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在中级宏观经济学导论部分,设计一个小故事:凯恩斯的纪念文章《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讲述马歇尔立志学习经济学之后,购买了一幅面容憔悴的“落魄者”的小油画挂在宿舍中,并称之为保护神,并发愿要让画中人一样的人们获得幸福。让学生看到经济学家心怀苍生的情怀,同时指出经济现象和数据的背后是鲜活的人。

其次讲授经济学家不畏苦难、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努力成才。例如讲述马克思在穷困、病痛、夭折、谣言充斥的环境下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终于完成资本论的巨著的故事。又如高鸿业的一生,讲述中国经济学家高鸿业少年丧父去国外读书,半生坎坷多磨难的求学历程,以及完成学业之后报效祖国的故事。通过讲述經济学家艰苦奋斗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三是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挑战科研难题。学习和掌握中级宏观经济学,需要投入较长时间、精力。中级较之初级,会用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全球化的动态分析,一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难懂,学生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方能学好。例如,讲授经常项目这一章时,设计一个难题: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世界经济失衡,同时布置英文文章美联储委员伯南克的《全球储蓄过剩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让同学们阅读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复杂经济现象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六)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中级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工具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宏观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基本内容、运用范围等等,还有能够综合起来,形成宏观经济的统一框架和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判断,这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需要具备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是经济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基础。

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语言文字表达、管理决策及临场应变能力等。例如采用问题式教学(PBL)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设计场景,提出要讨论的问题:货币是否会改变实际经济变量?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理论:货币中性理论和货币非中性理论;接下来进行学生分组,一组学生支持货币中性的观点,另一组支持货币非中性的观点;分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查阅资料,对该理论的背景、假说、主要观点、适应范围等进行详细的了解;接下来两组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在相互争辩中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

其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包括资源整合、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有宏观经济理论前沿章节,介绍宏观经济前沿理论和方法,并将其与传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鼓励学生运用前沿理论和方法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投稿。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例如,经济周期理论部分,既介绍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又介绍最新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方法。

三、结束语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重要的学位课,教学设计中引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巧妙引入思政元素,使研究生在学习中级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对于西方经济理论去伪存真、批判中吸收,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经济观,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趋势,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树立经济学人“经邦济世”“心怀苍生”的情怀,从而专注学习,努力提升综合能力,发愤图强,成为杰出的经济分析人才。

参考文献:

[1]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2-3):56-61

[2]张兴泉.基于PBL理念的案例教学课程思政切入及成效分析——以《国际经济学》课程案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172-173

[3]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