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合肥是怎样炼成的

2021-10-09安蔚

决策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命线公共安全合肥市

安蔚

当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郑重签名的那一刻,一份关乎城市安全的“秘籍”将从合肥传向16个地市,并将服务于全国。

9月3日,安徽举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中签约仪式,16个地市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牵手,将组建城市生命线安徽工程建设联合体。此次签约,标志着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合肥模式”迎来新突破,迈出了“省会示范、辐射各市、服务全国”的重要一步。

这一步,合肥走了8年。从2013年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合肥院,打造全国首个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到2015年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再到如今的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联合体,“安全”成为合肥打造的又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天和而清,地和而安,城安则民安,以科创闻名的合肥,如何让安全插上创新的翅膀,让科技赋能城市安全?

“达摩克里斯之剑”

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源于一个小契机,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开端同样如此。2014年春节,合肥重要交通节点五里墩立交桥的A3匝道的部分支座出现老化问题,在新春夜当晚进行突发性封闭维修。一座重要立交桥的伤病,带来的是对一座城市的考验。从五里墩到合肥全市,目前有重要桥梁224座,建成区城市地下管线总长4.4万公里。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管理处处长李家富对《决策》介绍说:“燃气管网遍布城市地下各个角落,即便是微小的泄露,一个小小的火星,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事故。”

能量物质的高度集中,给城市安全带来很大隐患,而一些小规模事故也会因为财富集中和人口密度增加而被放大。城市发展起来以后,各种设施密集分布,各种利益紧密相连,小规模的安全事件也很容易波及周边,带来连锁效应,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损失很容易成倍地放大。城市安全,成为悬在每一座大城市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城市安全的背后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需求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安全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安全文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梁光华分析道,“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仅会削弱人们已有的获得感,也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人们来到城市居住,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据合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合肥市城区常住人口为511.82万人,已迈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城市公共安全也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这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逻辑。

如何让居住在合肥的人们生活的更好?城市生命线就是潜藏在合肥这座城的“哨兵”,守护着一座城的安全。

10亿“真金白银”的背后

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发生的。早在2013年,合肥市拿出10多亿“真金白银”,引入清华大学共建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聚集一大批科研和技术创新人才,并提供130个事业编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科学研究,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孕育发展营造了优渥的外部环境。

经过三年的潜心研发,2016年,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一期项目建成运行,覆盖5座桥梁、2.5公里燃气管网、24.9公里供水管网。

但城市安全远远不止桥梁、燃气和供水,合肥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探索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网络”,织密城市生命线网格。

2017年,合肥城市生命线二期工程启动,将覆盖面扩展到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优先选择全市高风险区域、重点敏感区域和关系民生保障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物联网建设。

“在城市生命线的管理、监测、动态预警等方面,合肥正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正谋划实施升级版工程,把监测覆盖范围向更多薄弱环节推进。”李家富表示。2021年,合肥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正在谋划,将推进主城区和新建城区监测预警能力全覆盖,并延伸至区(县)重点区域,新增6万余个城市高风险监测点,“针对燃气专项,我们又在市区扩大了监测范围,延伸了2715公里,同时计划2021年底实现燃气管线监测全覆盖。”

经过8年努力,一条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场景应用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发展的“合肥模式”已经形成,实现了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韧性。

“四个一”

紫色的燃气管线、黄色的热力管线、蓝色的给水管网……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正墙上方一块巨幅显示屏引人驻足。“以往城市安全管理主要靠人力,效率低、准确度差”,梁光华向《决策》介绍说,“监测中心依托两万多个前端傳感器,来自全市桥梁、主干管线的数据实时进入监测系统,一旦出现异常便会预警。”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通过监测系统实现精准分析、通过监测中心实现精准推送,构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的管理网络,将城市安全隐患“一网打尽”,通过“一网控”,实现监测智能化,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

系统运行以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建立20多个智能化预警模型,平均每天处理数据500亿条、每月推送预警信息92.8条,已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216起、供水管网泄漏64起、水厂泵站运行异常45起、重型车辆超载4705起,实现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状态透彻感知、智慧分析、精准处置。

管网深埋地下,如何对风险隐患及时感知?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用“一张图”让这些变得“一目了然”。通过点、线、面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自动汇聚前端感知信息,立体呈现,对异常情况动态显示、实时更新,实现数据可取、可控、可用、可靠。借助“一图览”,实现了风险可视化,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沼气浓度超标、供水管网泄漏、路面塌陷等突发险情6000多起,合肥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作为科技名城,合肥用科研的耐心和细心布局城市安全网络,筑起城市生命线,并不断拓展延伸,护卫整座城。

感知风险的目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一体防”实现了处置的联动化。2021年7月20日22:17分,监测中心报警声起,监测发现繁华大道与邓稼先路西南向南1100米处一点位,报警浓度超高。监测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燃气维修人员15分钟内到达现场复核,并及时修复,避免险情进一步扩大。

联动机制是合肥应急处置在体制上的创新之举。2015年5月,合肥成立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交通局、重点局、供水集团、燃气集团、热电集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多部门协同联动、统一监测服务”的分级联动工作機制。

“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都是以行业监管为主,‘九龙治水、合力不够”,李家富分析说,“实现处置联动化,风险应对由‘分散管理转向‘协同治理,形成‘监测、发现、分析、预警、处置、反馈、总结防控闭环机制,构成了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中枢,实现‘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据统计,2017年以来,多部门联合开展风险处置308起,排除风险492个。

风险处置的前提是预警,而预警建立在信息流畅的架构之中。为什么合肥城市生命线能真正发挥大作用?这与合肥市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密不可分,“一表清”实现了保障的科学化。

在合肥城乡建设局,有一个合肥市地下网管建设管理办公室,并不起眼的牌子背后,包含了合肥市89.2公里地铁隧道、47座地铁车站、58公里地下管廊等8大类26种4.4万公里市政管线数据库。“之前每个管线单位都是各扫门前雪,甚至很多管线图都是记在老技术工的脑子里,他们退休了或者离开了,这些宝贵的数据也就随之丢失了”,李家富告诉《决策》,合肥城乡建设局花了两年时间,建立了合肥市地下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实施动态更新机制,并出台《合肥市地下管线条例》地方立法,构建一整套地下管线管理、监督的法规和制度,“这个系统为合肥城市生命线提供重要信息数据支撑,有效避免了地下管线多头管理和杂乱无章,大大减少了‘马路拉链,提升了城市建设质量。”

从前端感知到风险定位,从专业评估到预警联动,总投资10.5亿元的城市生命线构筑起立体“前置防线”,监测覆盖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59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5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真正实现让“安全线”成为“安心线”。

“无急可应”是最大的追求

9月9日,青岛市副市长带领青岛市应急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等相关部门来到合肥,考察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工程建设运行经验。考察中,他们对一个只有手掌大的小球十分感兴趣,这个“小球”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管道漏失检测智能球,它的出现,打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小球里面拥有百余个传感器,可以在水压的推动下,实时无损地深入水管内部,并通过声波频率检测微小的渗漏点,能够检测到的最小泄漏点精度是0.3升/分钟,定位精度不超过2米。”梁光华介绍道,这款智能球的研发,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并非一蹴而就,一夜成名的背后是多年的积累,厚积薄发的成果。”

慕名而来的不仅有青岛,为推广合肥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创新经验,国家住建部在《建设工作简报》第16期整期刊发《合肥市初步建立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新机制》,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国家应急管理部高度肯定合肥将工程科技与管理科学融合的创新成果,并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推荐在全国三百多个地级市实施。目前,合肥的创新成果正在深圳、佛山、淮北、徐州、武汉等城市推广应用。

出于科研人特有的理性,梁光华却始终保持着冷静,他一直习惯叫自己“安全人”,2012年从北京来到合肥后,见证了合肥的高速发展,对合肥他感情颇深,因此他对合肥城市安全文化更是看重。

作为安全文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梁光华希望将安全文化融入合肥发展之中,将合肥打造成一个“科创+安全”之城。“依托清华大学教育、人才、科技及品牌的优势,秉承‘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以提升民众安全素质为目标,通过提供集科普教育、专业培训、实训演练于一体的安全文化教育服务,打造安全文化产业新业态”,采访中,梁光华特别提高语调说,“据统计,由于人的因素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达到85%以上,无论是避免安全事故还是灾后自救互救都与人的安全素质相关,因此安全文化教育是长远影响城市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支持推广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对公共安全的一个纵向延展,落实到了人。”

人,既是被守护主体,又是守护的主动者。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是一座城市最广泛的安全。合肥正在打造首个安全文化博物馆,这将成为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新名片,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水平。“通过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来影响一个家庭,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就提升上来了,救援已经是应急的最后一步,要从过去的被动应急变为现在的主动预防,要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梁光华说,“无急可应是安全人最大的追求。”

安全文化是用教育觉醒民众之意识,城市生命线安全是用科技防范城市之风险,那么规章则是用标准加固保卫之防线。一座有安全感的城市,城市线生命安全是依靠,却不是依赖,“城市生命线安全让相关的处置更加靶向和精准,但定期的巡检巡查,应急规章流程,该有的安全措施一样不少,应该有的规章制度一个不落,该做的依然按部就班的去做,绝不放松警惕。”李家富强调道。

安全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底线,合肥正在打造一座安全的城市,作为科技名城,合肥用科研的耐心和细心布局城市安全网络,筑起城市生命线,并不断拓展延伸,护卫整座城。

猜你喜欢

生命线公共安全合肥市
除险清患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靖江市启动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合肥市朝霞小学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与公共安全结合的理论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民营医院的“生命线”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
《生命线的求索》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