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迎新:让大山深处的生命闪现希望之光

2021-10-09石岳巍

山西教育·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山区学校孩子

石岳巍

“王老师,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尚!王老师,教师节到了,我又想起了您。”“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王老师,您是我心中崇高无比的神!”……每年的教师节到来之际,王迎新的手机总能收到数不清的祝福,而这些动人的文字,正是对她扎根乡村教育35年的礼赞。

王迎新,现年53岁,中共党员,是介休市张兰镇板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自1986年从事教育事业至今,已整整35个年头了。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扎根山区,用朴实的心灵和执着的追求谱写着一曲曲乐于奉献的山区教育赞歌,让大山深处的生命亮起希望之光。

满腔热情倾心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尤其是边远山村更是留不住人。那时,王迎新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青春女孩,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毅然选择了在家乡的山村小学任教。那是一所仅有20余名学生的“单人校”,王迎新义不容辞地支撑起那所小学,既当校长,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又当老师,承担1-3年级1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好教师。

那时候,王迎新每月只有20多块钱的工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很多人劝她辞掉代教工作,寻找其他机会。然而每当她走进学校,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学生,遥想着他们长大成才、造福社会的情景,自己的苦和难就烟消云散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这所山村小学一干就是13个春秋。13年,艰苦的条件、清贫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并没有削减她对教育的热忱,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对教育无私奉献的决心和信心。后来,由于学校合并,王迎新转到新寨小学工作。2003年,又转到了离家十几公里的板峪中心小学工作。几年时间里,她周一带领邻村的学生一起上学,周五放学后再把学生护送回家,一周都在学校与学生同吃同住。至今,她已经在这所小学工作18年。在这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她总是在忙碌而琐碎的工作中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潜心教学砥砺前行

教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王迎新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多年来,她刻苦学习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992年至1996年四年期间,她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到介休进修校参加中师培训,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中师毕业证书。接着又通过两年的函授,取得了大专学历。多年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她的教育教学能力。1998年,她参加了教师转正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继续在小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迎新在教學上有这样的感受:当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步骤有条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时,在课后会感到神清气爽,非常欣慰,所有的疲惫全然不觉。而当一堂课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时,课后会颇感失落。因此,把每节课上成学生喜欢的优质课,让自己坦然走出教室,是王迎新对自己的底线要求。为此,每次上课前,她广泛搜集讲课素材,不断扩充知识面,力求讲课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内容、新知识,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并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也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王迎新巧用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课堂上,她采用课本剧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增添自信。在“单人校”工作期间,王迎新一人承担着多年级的多门课程,多年的积累让她对每门课程的知识都倒背如流,成为“全才教师”,无论哪门课缺教师,她都可以轻松接任。

在35年的教学中,王迎新所教班级的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在她的努力下,党组织吸纳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成为了教育战线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情系学生爱心奉献

“如果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世界会更美好。”这是王迎新常说的一句话。她希望自己就是这样的老师,有爱心,有责任心。学生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她都悉心记录下来,并时时与大家分享。这种快乐,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

除了保证上好每一节课外,王迎新还担负着细致繁琐的班主任工作,她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力求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的人。她对学生倾注了一腔浓浓的爱意,受到家长的称赞和支持。

多年来,王迎新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校,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学生身上。每天坚持早于学生到校,晚于学生回家。在旧寨小学任教那些年,因为孩子没人带,从孩子2岁开始,她就天天将其带在身边,和学生同坐一间教室,孩子经常自己躲在角落里悄悄地就睡着了。有一次给学生上课太过专注,无暇顾及孩子,等下课才发现孩子不见踪影,她寻找许久,后来发现孩子掉进学校旁边的沟里,多亏老天眷顾,挂在了半坡的树枝上,才没有掉进几十米的深沟。看着孩子被荆棘刺挂得满身伤痕,王迎新心痛不已。她总是因为忙于学校的工作而忽视家庭,家务活做得少,对家人的关心也很少。她几乎顾不上给家人好好做顿饭,丈夫、孩子经常回家吃不上饭,有时吃剩饭吃冷饭,导致孩子落下营养不良、肠胃不好的毛病,身材格外瘦小。每当想起这些,她就会潸然泪下,觉得自己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特别愧对孩子。但每当走进校园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听到一声声“老师好”的时候,王迎新想到孩子们的进步中渗透着自己的汗水,学生的成长中有自己的一分功劳,就感到非常值得。

在旧寨小学任教的时候,虽然每月仅有几十元的收入,但她仍然时常补贴学校和孩子们,为他们烧水、补衣、买文具、买书。放学后,她还会将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带回自己家进行作业和心理辅导。在板峪小学寄宿期间,她和学生同吃同住,把学校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家。

王迎新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多年前,班里曾有个叫小晶的女孩,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小晶常年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特别困难。这个孩子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孤僻,做事小心翼翼,学习成绩偏差。了解情况以后,王迎新给予小晶细致的关怀和引导,给她买学习用品,让她担任小组长。经过长期的关怀和疏导,这个孩子变得爱说爱笑,后来成为一名自信、大方、乐于助人的学生。还有一个男孩,多次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王迎新没有批评他,而是像朋友一样问他最近有什么烦恼的事情。了解到他家发生重大变故,经济上特别拮据的情况后,王迎新经常送给他一些文具和生活用品,并告诉他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找老师帮忙。后来他把拿别人的东西都还回同学的桌兜里,而且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王迎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须精心”。如今,王迎新的学生奋战在各行各业,这更加坚定了她爱生如子的情怀。

用心坚守无怨无悔

有位名人这样说:“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王迎新把学生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既是严厉的师长,又是慈爱的长者。她对学生给予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情感上贴心细致的呵护,将一颗炽热的爱心全部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王迎新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咽炎,几年来,全靠药物维持。由于经常熬夜伏案备课、批改作业,近两年,眼疾加重,视力不断下降,不得不进行手术,术后每月仍然需要给眼球注射药物来消肿,以维持视力。手术过后医生建议她请假休息、减少用眼,家人也希望她进行适当的休息,可她却身在医院心在学校,不听从医生的劝告,术后第二天就回学校上课。疫情期间,她一直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专门建立了微信群,鼓励家长督促孩子复习每天的功課,并通过手机批改学生的作业,一忙就到深夜。身边亲戚朋友都问她:“难道你就不怕眼睛失明吗?”她总是笑着回答:“疫情期间,如果不为国家、社会做点事,白白领国家工资,我心里不踏实。只要眼睛没瞎,我就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直至今日,王迎新已经在山区基层教学岗位坚守了35年,她多次放弃了调到城里学校的机会,因为她明白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她明白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她。

倾心教育事业三十多年来,王迎新品尝过心酸,流淌过汗水,但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曾多次获得市级、镇级的“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3年,她还获得张兰镇“慈孝之星”荣誉称号。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王迎新对教育事业的痴情与执著。

“当年我选择了在山区任教,就是立志为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我的事业就在三尺讲台上延伸,我要把我的爱、我的智慧和我的整个生命都献给学生,献给山区教育。”三十多年来,王迎新秉持初心,像一盏指路明灯,在山区教育的道路上发光发亮。

猜你喜欢

山区学校孩子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山区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