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时间之维[1]

2021-10-09杨小彦

画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隐者历法远古

蔡季通把蜀地隐者交托的“宇宙”一图珍藏把玩,秘不示人。常理判断,以他之易学功夫与涵养,大概从中窥见了某种“天机”,自以为不可泄露,不能与人分享,连乃师也不让知道。这事引起了我的好奇:蔡季通探到了什么“天机”,以至于要藏之深山?

此事不可求证。

作家阿城在《洛书河图》一书中提到一个奇怪的长者,听完学者张光直的讲座后,会站起来大声说:搞清楚“河出图,洛出书”,中国文化的问题也就清楚了。然后,也不听回答就昂然而去。阿城好奇地问张光直此是何人,张光直说:他经常这样,凡讲座都来,来了会提问,问的总是这一问题,而且说完就走,不在乎是否回答。

此举颇为神秘。

张光直是公认的具有开创性成就的学者,是著名的青铜器考古专家,研究中国远古文明形态,重古物、重文献、重分析,二重证据必须相互对照,以强调结论的客观性与逻辑性,试图揭开长期被掩盖的远古真相。他之著述是治中国远古史绕不过去的存在。在这里,我要强调:研究可能需要想象,但研究绝对不是想象。研究或许有所猜测,但猜测必须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言之成理,而不能胡思乱画。研究的结论还要被证据所规约,能说一分就说一分话,不能说二分甚至三分。最重要的是:所谓研究是一个过程,随着器物与文献的出现而有所进展。阿城所描述的那个总是去听张光直现场讲座的长者,显然是一个对中国远古文明怀有热烈甚至偏执的爱好者,否则不会老是去光顾那枯燥的课堂。不过,从他总以这样一种神秘兮兮的提问方式看,他可能,我无缘无故地猜测,是一个神秘主义者,而不是研究者。至少,在他的提问中,包含着一种简单而又流行的方法论:一语一物一图一字,就可化解千年承续之谜团,洞穿远古文明之机巧。他不断告诫学者和听众“河出图,洛出书”,正是解开这一谜团和机巧的关键。

这是一类很熟悉的形象,不断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真假难辨、由来已久的各类传说中。

蜀地,隐者,神秘的图,机缘巧合,交给某位寻访的智者,然后便如获至宝,秘藏私室,绝不示人,成为独家相传的宝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构成此类传说的基本要素,其中的意思是:之所以如此处置,是因为内含诀窍,足以审天下而定乾坤,参透天、地、人三界。

最有名的当然要数史记《留侯世家》中所描述的年轻的张良和长者黄石公的故事了。张良从一个刺客转变为谋士,就是因为他在山里偶遇长者黄石公。一番受辱之后,终于从隐者手上取得了稀世兵书一本。黄石公嘱咐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张良回去苦读,果然大悟,终成一代帝王之师。

仔细研究,其中的小说成分,已经跃然纸上,又岂能当真?

荆浩的《笔法记》说的是绘事,却也依此成文。他在太行山偶遇一老叟,两人对话,讨论绘画。老叟告诉荆浩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然后悄然隐遁,不知所终。言下之意就是:笔法与真景,皆有诀窍,岂能随便。

回归经验与常识,我想不需要对此类传说做过多的考证,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想象,而不是研究,无涉真伪。研究是一个过程,是反复推敲、批判、修正,甚至推翻的完整过程,是寻找和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证据链的过程。想象就是想象,它的过程就是延伸想象的空间,丰富更多的细节,然后让想象演变为神话。况且,想象本身是有一个结构存在的,这是结构主义者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或者,用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框架理论”分析之,所有这一类想象,背后都一定存在着一个有所恒定的框架,比如:隐者、智者、获取独家宝物的情节,以及背景;一定是在深山之中,常人不易涉足之地,犹如一幅山水画那般具有境界感,等等。

经过冯时的研究,当然他是结合了前人的成果,所谓“洛书”与“河圖”已经真相大白。背后的动力正是“观象授时”,核心则是对时间的测量。测量的结果就是历代历法,用以定义时辰与季节,也就是节气时令,好对农业生产做出有效的安排。在传统社会,耽误农时是一件要命的大事。农作物不能及时播种,势必影响年度收成,严重的话就会导致粮荒,粮荒意味着出现大量的饥民。饥民遍野,民不聊生,天下就要大乱了。所以,农业时代,为农活、为收成、为丰年,历法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既如此,历法的制定、颁布与推行,就必然和天命挂钩,与时间维度上的皇权祈求千年延续血肉相连,最终成为权力兴衰的征象之一。因此,“观象”是为了“授时”,“授时”是为了制定历法。历法定,天下安。可见“天下”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即“普天之下”;还是一个时间概念,喻指江山永存。因此,“时间之维”就是纵向的“天下观”。“洛书河图”直指“天命”,其神秘性只能愈演愈烈,以至于形成了流行不悖的看法,以为成功破解了这个“洛书河图”,中国远古文明之谜也就昭然若揭了。

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历法如此重要,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天象与灾异作为一种先验式的“预警图腾”,具有人授的神性。在这一背景下,历法就适时转变为权力斗争的利器,引发各种不可思议的生死博弈。冯时研究中国天文考古学,以考古为方法,以天文学为依据,破解远古相关文物背后的特殊编码,释读其中的意义,把生长在“魔术花园”中的“预警图腾”还原为某种可能的科学,至少是某种可以理解的学问。考察中国历史,或许在节气时令这一点上是最有可能接近科学的。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农历就是一例。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今天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的农历,却来自一个外国人之手。这个外国人为了这个农历,居然还差点掉了脑袋,而且是凌迟这一最高级别的死刑。幸好皇帝用他所编制的历法和传统历法比较,以所测量的天时变化为标准,谁正确就采用谁的体系。结果是农历的测量更加准确,传统历法被正式抛弃。传统历法来自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大清颁布敕令,正式推行被称为《时宪历》的新历,也就是今天的农历,《授时历》从此寿终正寝。

《授时历》从名称上显然来自“观象授时”四字。《时宪历》原本叫《崇祯历书》,未及刊行明朝就灭亡了。清初保留原书,多尔衮改其名为《时宪历》[2]。望文生义,此历为时间之宪法,其权威性显然要甚于《授时历》。

《崇祯历书》或《时宪历》的制定者是一个德国传教士,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是把西方望远镜技术带进中国的第一人,也是协助明末徐光启制定新历的关键人物。他的事迹史籍上记载详细,无须重复,包括利用顺治死后的权力交替的关键时刻欲置汤若望于死地的阴谋,其所罗列的罪名,包括陷害的情节,和绝大多数类似冤案一样,具有高度的同质性。

我怀疑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外国体系战胜传统体系的经典案例。明末清初围绕着天文历法的整个工作过程,包含有最大限度的科学成分,其中还包括年轻的康熙皇帝孜孜不倦地学习几何学和数学的独特经历。以汤若望为首的外国传教士系统地引进了欧洲的望远镜技术,同时撰文著述,介绍其时的天文学成就,可谓开一代风气。尽管汤若望的天文学知识有所局限,但并不影响他在其生活的年代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汤若望的不幸遭遇鲜明地反映了上层斗争的复杂性,也充分彰显了权力博弈的残酷性与非理性。但他是幸运的,居然得以在客观测量的比赛中胜出,让那些希望恢复“绝学”和扫除“妖氛”的传统卫道士不得不败下阵来。我想:这一个案证明,所谓科学是一个关乎真理的问题,对其判断有一个明确的对错界限,是有标准存在的。对于科学来说,凡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要淘汰,而不管其在伦理上有多少理据在。

不过,这只能适用于科学领域,而不完全适用于文化领域。比如:饮食是一种文化,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我们能够讨论什么菜式是最好的吗?人的器官在出生以后就逐步被改造,而舌头可能是最早被改造、因而形成了牢固的味蕾记忆的人的可怜器官。记忆一旦形成,改变将非常困难。这说明所谓文化其实是一种人生记忆,深入到大脑皮层,形成稳定的沟纹和回路。因此,一个种族的文化就是关于这个种族的发展记忆。文化不能被否定,恰如种族不能被清洗一样,这是无须论证的事实。现在让我们深深陷入难堪境地的问题是:总有人有意无意地把文化问题和科学问题相混淆,用没有恒定标准的文化去打击有明确标准的科学。显然,这是科学难以在一个传统文化特别强大的区域得以推广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

攻击汤若望的传统派杨光先,他的理由不可谓不正当,甚至很有点大义凛然的意气在。杨光先写有《辟邪论》,公开指责汤若望等人,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可惜,历法涉及农业生产,更涉及权力的合法性,观测准确与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更包含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所以,以客观结论一决高下就成为可能。最后的结果是:在清朝统治之下,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次机会,不被传统的文化指责所左右,用客观事实决定历法之存废。也因为这样,我们才拥有了一部由西方人来编制的传统农历《时宪历》。

围绕着汤若望和他编制的历书的斗争,没有隐者,没有一图一书的“天启”,更没有一语以定乾坤的戏剧性效应;有的只是现实层面的可怕博弈,以及终极测量的客观判决。这件事提醒我们,大凡有标准的事,我们是否应该以标准为标准?没有标准,当然就要讲文化了。

最后,我还有一点猜想,从阿城的《洛书河图》行文的自信中,我发觉他可能内心会认同那个提问的老者;他大概也渴望去打开远古文明之锁,从此就可以进山修道,不问世事了。原因是:世事已经做完,天底下的书也无甚好读了。

隐者是一种理想,更是众多文化人的偶像。

可惜,这一理想,这一偶像,在时间之维中一钱不值。

注释:

[1] 参见前文:杨小彦《时间之维》(《画刊》2021年第8期)和《“洛书河图”与“小说笔法”》(《画刊》2021年第7期)。——编者注

[2]“时宪”句:“为天聪明,为圣时宪。”语出《书·说命中》。《时宪历》原名为《崇祯历書》,后经汤若望删改并呈清帝,顺治改名为《西洋新法算书》。

责任编辑:姜 姝

猜你喜欢

隐者历法远古
发明新历法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两个“隐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远古厉险游
远古十大食草动物排行榜
浅谈师兑簋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梦回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