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建筑摄影
2021-10-09王进勤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全景,形状像个元宝,2014年10月。王进勤摄
打从喜欢上了摄影,我就选择了拍摄古建筑。随着城镇化进程,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批居民相继搬进了新民居或楼房,那些承载着人们记忆和成长烙印的老井、老房子、老街道、老村落等,正在不断消逝。如何使承载历史的古民居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得以合理保护,并使其文化精髓薪火相传?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怀着对古民居建筑无比敬畏的心情,开始了这个专题的拍摄。在5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走遍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13个村镇,拍摄了1.8万幅古民居建筑的作品。我从中精选460幅,出版了《守望——中国古民居建筑摄影作品集》。在拍摄过程中,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第一,是确定拍摄方式。古民居建筑的摄影作品在网络和报刊上也看到过不少,有的是以较为沉重的情绪表现古民居建筑乃至古村落的消失的现象,有的是以沙龙的方式,为当地旅游开发而拍摄。通过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和文献,我选择了用纪实方式,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传统古民居建筑的经典之美与历史文脉,以吸引社会关注,达到对其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山西晋中市乔家大院静怡院,2017年5月。王进勤 摄
第二,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古民居建筑的现状、特点及地理环境,并总结归纳其共性特征。纵观各地各民族古民居建筑,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但也有其共同的特点:一是十分注重居住环境,讲究依山傍水,前有明堂,后有靠山,山环水绕,天人合一;二是中国古民居建筑装饰,不仅在建筑组群上,还是在单体建筑的各个部位,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实现了建筑与功能、结构与艺术完美结合,充分彰显其匠心精神和美学价值,这是我国古民居建筑的基本外在特征;三是尊宗敬祖,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精神寄托的载体,这不仅体现在祠堂、神龛等上,古民居建筑的各个部位都彰显人们对先人、神灵、佛祖、瑞兽等的敬畏,对未来的祈祷和期望。掌握这些共性特征与个别特征后,大大提升了拍摄的成功率。
第三,为摄影作品建立结构。我把全国各地古民居建筑进行梳理,建立一个归纳结构体系。我国原始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为穴居和巢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了木架结构。之后,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居住的结构形式不断得到优化和发展。总体上说,穴居演变成架构式民居建筑,而巢居演变成杆栏式民居建筑。但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较大,传统民居结构形式也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从拍摄的角度我将其归纳为各地特色与民族特色两大类,细分为20个单元。把每个单元作为一个专题拍摄,这样形成每个单元是一篇文章,汇总起来为一部书。
第四,具体拍摄过程中注意专题的结构要求,从不同侧面立体呈现各地古民居建筑特点。一是用远景或全景呈现其建筑环境、现状全貌、建筑布局及人们对居住风水的讲究。人们遇见新的场景往往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时需要冷静。我每到一个地方,不急于拍摄,先观察,寻找制高点,或是登山,或是爬楼。登山到達制高点后多用长焦或中焦镜头拍摄,爬楼过程中则多用广角镜头拍摄。近几年有了无人机,航拍起来就简单多了。但是我还是坚持用相机拍摄,主要是无人机拍摄像素低,画质跟不上。二是用中焦段呈现建筑群的局部,可以更清楚地表现单体建筑。一般来说,我习惯用变焦镜头,构图更灵活一些。三是单体建筑最显著的特征——譬如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喜洲白族“三房一照壁”,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地方民居建筑的灵魂,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标志,是最需要去关注、拍好的。四是拍好过渡照片和关联照片,如街景、公共建筑等,从不同侧面反映民居建筑的历史与文脉。如侗族、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还有徽州及江南水乡民居的祠堂等。
湖北恩施土司城土家吊脚楼螭吻,2018年10月。 王进勤摄
第五,注重构图与技巧,尽可能避免雷同和视觉疲劳。用镜头再现古民居建筑,首先是保证拍摄对象真实、准确、清晰,这是我给自己定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在拍摄过程中,一般都用三脚架,光圈一般在f/11-22。同时,尽最大可能保证建筑物不变形。为此,我在拍摄中一般不用多重曝光,也很少用鱼眼镜头。我的体会是,拍这类专题,不要想法太多,就是要认认真真拍好每张片子,充分体现照片的纪实与文献价值。
摄影作品与照片的区别,就是摄影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拍摄古民居建筑专题,如果仅停留在调查式拍照,很可能照片枯燥无味与重复雷同。为处理好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变化拍摄角度,如俯拍、仰拍等。2015年我去山西里家山拍窑洞民居,绕村一圈找拍摄角度,基本都是平视视角,感觉很平淡。临结束时回头一望,我发现一个四合院窑洞院落就在脚下,俯拍一张很有视觉冲击力。
二是关注细节。我国古民居建筑充满匠心精神,建筑构件十分丰富且精美。如斗拱、雀替、悬鱼,等等,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为构件的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所以拍好构件,对表现主题有着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是捕捉光影效果。我在拍摄时,一般是中午赶路,早晚拍摄。倒也不是很刻意地去追求特殊的天气和光线,因为专题拍摄量很大,不可能像打比赛那样拍摄,但是我还是尽可能避开光线最强的时段。如果避不开,就先进室内拍摄,寻找合适的光线。
四是寻找陌生感。这是我在拍摄古民居建筑专题过程中体会到的,其实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摄影。2017年,我在山西平遥南城墙上用长焦拍民居屋脊,发现一座院落前,有一座青砖照壁建在院子门前的墙上,很特殊、很陌生。之后,我在四川阆中古城又见到一正脊上用青瓦砌成一官帽子状的装饰,很少见。这些作为单幅照片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在表现一个类型建筑特点的摄影专题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是利用特殊天气和夜景等环境条件呈现主题。如拍摄星轨、光轨、朝夕彩霞、雨丝等环境中的古民居建筑,让古民居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其不同的魅力。
中国有数不清的古代民居,5年的拍摄是远远不够的。我会继续拍下去,用照片展示古民居建筑的美丽和美好。
(责任编辑:李毅刚)
河北蔚县古堡式民居门楼,2015年4月。王进勤摄
陕西米脂县东南常氏庄园,2015年12月。王进勤摄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祠堂侧影,2014年3月。王进勤摄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承启楼,2019年6月。王進勤摄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百间楼,2017年3月。王进勤摄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西栅景区水上戏楼,2017年3月。王进勤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乡苗寨风雨桥,2015年4月。王进勤摄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甲居碉楼夜景,2016年11月。王进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