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2021-10-09张悦
摘 要:整体性保护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标准。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文以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性保护原则出发,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已有保护实践做出评价和分析,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为接下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整体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实践
一、整体性保护概述
整体性保护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习、借鉴以至沿袭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成果,使得我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之初,就把整体性保护作为了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最早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的是刘魁立先生,他在2004年就提出“既要保护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视文化的‘过去时形态,也要关注它的‘现时形态和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还要尊重文化共享者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等。这是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抢救工作的重要保证”[1]。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在工作指导方针中指出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同时还提到“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且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殊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2011年,整体性原则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四条明确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此外,在第三章第二十六条提出了整体性原则下的具体保护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
很多学者对整体性保护的含义和内容都发表过见解,韩成艳[2]曾对此做过梳理和总结,兹不赘述。本文中的整体性保护是指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特殊属性,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环境、传承主体、保护主体等共同构成的文化生态,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面的综合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原则,不仅是就空间向度而言,也表现在时间向度上”[1],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关注它的历史演变进程,关注它在当下的存在形态,同时也要关注它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向度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依赖关系,例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离不开海南岛特有的植物、矿物做染料,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则需要当地优质的高岭土做原料。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保护它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确保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可以使用。人文环境首先要关注人文之“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承者,传承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有良好的传承条件进行传承实践;各级各类保护主体应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诉求,共同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其次,要关注人文之“文”,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整体相融合,可以从公共文化、校园文化、消费文化以及与其他文化事象的关系等方面发力,从而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唤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二、整体性原则下的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实践
(一)时间向度上的保护实践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态的,它是伴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活态文化,具有流变性。要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进行整体性保护,就要使范围囊括历史、当下和未来[3]。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所处的历史时期相适应,而不是固守历史,固化传统。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在当代的恢复是从邢窑遗址的发现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县考古工作者在临城祁村发现了唐代邢窑遗址,学者们根据发掘出的窑址、器物、窑具等,结合文献资料判别分析邢窑在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总结邢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特点、艺术特色,从而使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历史发展脉络明晰起来。
今天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本体的保护,包括全部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忠老师熟练掌握原料配方和手工拉坯技术,选用铁含量较低的红砂石作为原料,沿用匣钵单件仰烧的装烧方式,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技艺得以保留。此外,邢窑陶瓷,特别是邢窑白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端庄大方,简约华贵,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温润如玉。张志忠老师延续了邢窑白瓷的这种美学特点,总结出邢窑器物圆唇口、短颈、丰肩和鼓腹的造型特点,其烧制的白瓷盘口长颈瓶、白瓷葫芦瓶等众多作品造型结构和线条设计都体现出大唐气象。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继续传承下去,因此,保护实践要考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传承人在当地高校邢台学院授课,将师徒传承方式和学校传承方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此外,邢窑文化博览园被中国古陶瓷学会传承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邢窑创新培训基地”称号,并且博览园和邢台学院合作,成为陶瓷专业学生的教学点,专注培养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因此,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具有良好的传承场所和条件。可以说,从传承方式和条件来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实践的确考虑到了该项目在未来的发展。当然,要想实现可持續发展,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还会有所涉及。
(二)空间向度上的保护实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提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与它所依存的环境密不可分,这里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保护所依存的自然环境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社区民众适应自然的产物,“一旦其依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匮乏难觅,就会直接影响项目的生存和发展”[4]。
矿产资源是陶瓷手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以当地特有的瓷土作原料,瓷土资源直接影响陶瓷成品的品质。很多学者认为邢窑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原料的枯竭。但这种枯竭并非真正的原因,“邢台的瓷土探明储量位居河北省第一”,但是“内丘和临城一带的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底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矿层层位不定”[5],尽管瓷土质量很好,但分布零乱,开采条件困难。而在当下,人们借助古陶瓷地质学的知识,对瓷土的种类及其分布有了更加清晰地掌握,从而提高了原料可用量,改善了开采条件。同时,要对瓷土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节制地开采,节约使用,避免无度滥采。此外,现在信息发达,运输便利,一部分原料通过采购就可以实现。这样,就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解决了原料短缺问题。
2.保护所依存的人文环境
首先要保护人文环境之“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力量。协调和发挥好各方主体力量,是实现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保证。正如王文章所言,“在保护工作中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职责的文化自觉,特别是重视发挥好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作用,才是实现保护工作目标,持久做好保护工作的根本”[6]。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关键,只有尊重和认可传承人,才能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促使传承人更好地承担传承的责任和义务。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忠在其传承和保护实践中被先后评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北省文物系统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2012年被邢台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张志忠老师从文物保管所退休后全心投入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中,为该项技艺的振兴发展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当地的社区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享有者,是真正的主人。提高社区民众在保护实践中的参与度是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成果[7]。2019年,邢台学院和邢台市桥东区团结东社区居民委员会、三义庙社区居民委员会签订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共育共建基地协议书,双方积极开展“邢窑白瓷文化进社区”活动,邢台学院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在社区举办邢窑白瓷文化讲座和邢瓷技艺体验等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
各级各类保护主体同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整体性保护原则不仅关注每个保护主体的保护实践,更加关注各级各类保护主体在保护实践中的协调和配合。要知道“商业立场、政府立场、学术立场与民众立场之间有可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不和谐,要正视这些立场的不同并且很好地协调各方的立场。但是,在协调中要坚持一条底线,那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应该建立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1]。张志忠的身份具有多重性,除了传承人,他早期为了邢窑研究的便利在文保所工作,后来被邢台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同时担任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这种身份的多重性使得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保护主体在保护实践中能够方便协调,紧密配合。例如临城县建设了邢窑博物馆,归县文保所负责,张志忠任馆长。邢台学院在博物馆旁边建设了邢窑文化博览园,作为学生的教学基地,张志忠在此授课。很多专家学者也会来此走访考察。
此外,还要保护人文环境之“文”。作为地方性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当地的文化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保护实践应当注重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创造民众参与保护实践工作的机会和平台。
(1)从公共文化发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与公共文化建设相统一,既是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邢台市已经建成4个邢窑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图片、视频、实物展出等方式向公众介绍邢窑文化,展现邢窑陶瓷的魅力,为推广邢窑文化提供了专业的场所和渠道。此外,很多公园设置了邢窑文化广场,设计了介绍邢窑基本情况的文化墙,以及在景区设置制瓷的体验工坊等。
(2)从校园文化发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民间智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同时,教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教育传承做得比较深入和全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多次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邢台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育红小学等进行了邢窑文化的宣传和邢瓷制作的展示体验活动。此外,邢台学院和邢台市第三中学、达活泉小学、三义庙小学、临城中学签订了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共建共育基地协议书,使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融合共享,努力构建大中小学育人共同体,将邢窑文化融入学生培养中,培养潜在传承人。邢台学院更是开设了陶瓷方向的课程,并在科研方面担当了主力军。
(3)从消费文化发力。进行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我造血,增强生命力的有效措施。作为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有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可能。目前有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河北德尚瓷业有限公司等保留了传统手工工艺,并进行批量生产,但规模都不是很大。
(4)从与其他文化事项的关系发力。任何文化事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和其他文化事项有所联系,并一同构成地方文化整体。因此,“为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还要充分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其周边相关文化事项的密切联系”[8]。邢窑有制作瓷乐器的传统,出土的邢窑器物中就有很多陶瓷人面埙,唐代《乐府杂录》中也有记载,“武宗朝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张志忠经过多次实验摸索,烧制出一套包括瓷编钟、瓷笛等在内的瓷乐器,组建了瓷乐团,而且瓷乐团进行了多次公开表演。此外,当地还有一些关于邢窑的传说和故事,但知道这些传说和故事的多是一些老人,并沒有很好地流传,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相关的民间文学。
三、要注意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涉及方方面面,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也关注当下形态和未来发展;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也关注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环境,也关注所依存的人文环境。尽管如此,整体性原则指导下的保护实践并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人们应该根据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分主次、分轻重地进行保護实践。
在20世纪80年代,邢窑遗址刚刚被发现,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还无从谈起。专家学者们从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出发,对发掘的窑炉、窑具、器物进行科学地比对、测验和分析,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历史沿革有了较为清楚地认识,并且着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恢复工作,这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使命和要求。而在今天,培养传承人,实现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则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内容。
四、结语
从整体性原则来看,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实践工作成绩显著。从时间向度上看,首先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历史情况有了较为完整的梳理,其次在当下基本实现了对内容和形式的较为全面的保护,并且保护实践考虑到项目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向度来看,对之前面临的自然资源困境有了较为妥善的解决办法。传承主体被充分尊重,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传承活动。保护主体之间配合度高,能够积极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另外,保护实践能够较好地融合到公共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理想的保护成果。
同时,保护实践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生产性保护方面做得还不够,目前当地主要生产仿古瓷,产品种类较少,样式较为保守,市场接受度不高。其次,还应继续发掘和关注与其相关的其他文化事项,要从发展地方文化整体的高度认识邢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的保护实践。
总之,整体性既是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尺度。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实践需要在整体性原则的关照和指导下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8,19.
[2]韩成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理念与实践:基于宁波案例的讨论[J].西北民族研究,2016(3):185-192.
[3]赵艳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J].贵州民族研究,2009(6):49-53.
[4]李荣启.文化生态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J].美与时代(上),2015(2):26-31.
[5]张志忠.中国古代名窑邢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115.
[7]李晓明.论“社区”与非遗整体性保护[J].贺州学院学报,2016(1):21-24.
[8]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
作者简介:张悦,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