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10-09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血管科310012李小玲戴霞玲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血管科(310012) 李小玲 戴霞玲
【提 要】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抽取本院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21例,采用冠心病自责归因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的现状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冠心病患者行为自责平均得分为(14.89±4.22)分,性格自责平均得分为(8.51±3.87)分,自责归因总分平均得分为(23.56±6.09)分;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医保形式、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的自责归因行为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与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医保形式、有无心肌梗死史、有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冠心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同时也是威胁人类健康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等[2]。冠心病是由于脂质沉积于冠状动脉内膜,导致血管内膜出现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反应致使血管狭窄,引起心肌细胞坏死[3]。冠心病的病程较长,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同时长期的药物治疗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易出现障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与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的过程,是人们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即为归因[5]。自责是归因方式的一种,是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谴责自己[6]。自责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可预测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有效干预可改善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目前关于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的现状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自责归因量表评估冠心病的归因属性以及影响因素,以其为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提供合理的参考。
资料和方法
1.资料来源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本院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21例。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心电图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年龄大于18周岁,意识清楚,具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能力;患者知情确认,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心脏功能等级为Ⅳ级,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重要的器官功能损害和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听力障碍和理解能力障碍,无法独立完成问卷的患者。
2.研究方法
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按照此次研究目的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冠心病患者的性别、所在地、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医保形式、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
冠心病自责归因量表,该量表由褚倩等人[8]汉化用以评估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水平,主要包含2个维度,分别为性格自责和行为自责,总计11个条目。性格自责5个条目,行为自责6个条目,使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完全没有为0分,完全有为4分,总计44分,分数越高代表冠心病患者的自责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0。
3.质量控制
选取2名调查员提前进行培训,在整个过程中,对患者均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所有的问卷发放之后统一填写并收回,现场出现遗漏的问题当场进行及时补充,确保问卷的完整性。
4.统计方法
结 果
1.冠心病患者基本资料
冠心病患者共计321例,男性占比66.04%,女性占比33.96%;城市占比83.49%,农村占比16.51%;年龄<45岁占比10.59%,45~59岁的占比30.53%,60~74岁的占比43.93%,≥75岁的占比14.95%,详见表1。
表1 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
2.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现状得分情况
冠心病患者行为自责平均得分为(14.89±4.22)分,性格自责平均得分为(8.51±3.87)分,自责归因总分平均得分为(23.56±6.09)分,冠心病的自责归因总分处于中等水平。
3.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现状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医保形式、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的自责归因行为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所在地、吸烟史、饮酒史的自责归因行为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现状单因素分析
4.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现状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自责归因行为总分为因变量,选择单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医保形式、有无心肌梗死史、有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为自变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医保形式、有无心肌梗死史、有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是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3。
表4 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现状多元回归分析
讨 论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仅与生物学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9]。心理因素导致疾病本身的发展,是引起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10]。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发病率较高,国内约占1/3[1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患者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病程长,需要长期持续性的药物治疗,加之治疗上的费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患者会感到自责、厌倦和疲惫等情绪,长此以往,对患者的身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本研究共采集了32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冠心病自责归因量表评定发现,自责归因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责归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为自责,一个是性格自责,行为自责归因于可改变的因素,被认为是可以控制的,性格自责属于一个人的个性,被认为是不可控制因素[12]。相关研究报道,心脏康复时,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与行为自责呈正相关性,而与性格自责无相关性[1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医保形式、有无心肌梗死史、有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是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的影响因素。从不同年龄段自责归因得分来看,45~59岁的自责归因得分最低,≥75岁的自责归因得分最高,说明45~59岁年龄段患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足,自我对健康的管理能力较差,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增加,自我反省的能力也增强,所以自责归因程度较为严重。
对于婚姻状况来说,丧偶或者离婚的自责归因得分明显高于已婚和未婚的得分,说明与配偶居住,无论是生活陪伴还是精神照料,都能够得到对方的支持,另外患者也可将自己的经历转移到配偶或者子女身上,所以自责归因的得分较低。在文化程度方面,学历越高,自责归因的得分越低。相关研究表明,学历水平高的患者可以更充分认识疾病,能够对自身的健康进行关注,因此更能合理控制疾病的发展[14]。医保形式和家庭收入方面,自费患者自责归因的得分最高,收入越高,自责归因的得分越低,这可能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能够及时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去医院就医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家庭收入越高,医疗方面支出的费用越多,且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越好[15]。
在患者病程方面,随着病程的延长,自责归因的得分增加,长时间的药物治疗,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冠心病患者常常存在一定的情绪障碍。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为9.7%[16],当患者出现情绪障碍和自责现象时,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相关疾病史来说,有心肌梗死史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的患者自责归因的得分较低,主要与患者受到过专业的指导有关,患病史使患者能够积累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自身的疾病了解也逐渐加深,能够较好的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所以自责归因的得分较低。对于运动习惯而言,运动<3次/周或≥3次/周的患者自责归因的得分较低。相关研究报道,运动健身能够改善人体健康水平,提高心肺功能[17]。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得分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医保形式、有无心肌梗死史、有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和运动习惯是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自责归因进行评估,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身心健康情况,从而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