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机制调适

2021-10-09金凌虹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基层建设

金凌虹

(台州学院 教务处,浙江 台州 318000)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在同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两个新观点就是“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我们关注和重建“基层教学组织”,就是从一个微观的制度层面来探讨如何激发教师的活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在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意义探寻

潘懋元先生认为,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进行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前提条件,是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大学回归培养人才的根本[3]。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在《大学的根本》一书中,也提出要回归大学的根本。黄达人认为,“回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回归大学最本质的职能,也就是人才培养;二是回归大学重视教学的传统;三是回归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核心价值的坚守[4]。回归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意指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基层教学组织走过初创期、定型期、恢复和转型期、虚化期,在经过漫长的低迷期后,自2018年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即“成都会议”以来,重建基层教学组织的呼声日渐高涨。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第13条“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中,强调“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5]。同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下发,意见明确提出,“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的能力”[6]。

教育部于2019年9月,又专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和人员保障,选聘高水平教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7]。一定程度上讲,基层教学组织迎来了重构与建设的“春天”。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组织教学、开展教研、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底部支撑[8]62。在高校管理框架中,基层组织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也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最前沿阵地。在管理话语中,基层组织是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组织,既包括基层教学组织,也包括基层学术组织。本文侧重探讨的是基层教学组织,主要是基于高校基本职能,回归大学的根本,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均服务于这一基本职能。基层教学组织有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本文所指的基层教学组织涵盖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多种形式。

尚国营认为,地方高校对教研室建设往往关注不够,对教研室的管理处于若即若离的“边缘”状态,教研室建设存在教研业务活动较少、关注教学改革不够、教研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9]。步社民认为教研室存在有“教”而基本无“研”、有“室”而基本无“聚”、有“职”而基本无“权”、有“群”而基本无“主”等问题,主张按钱德勒组织理论中的“战略决定结构”的论点,将教研室“分裂”成课程组,明确基层组织的战略任务,进行任务取向的组织重构[10]。洪志忠博士分析,在教育主管部门“政策+项目”的双轮驱动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呈现出专业覆盖率高、制度建设力度加强、活动形式和内容渐趋丰富等特征。洪志忠认为,作为教学改革组织支持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本质上是一场质量治理;并建议从出台专项计划打好综合治理的“组合拳”、健全制度保障抓住组织建设的“牛鼻子”、明确权责界限铸就教师发展的“双引擎”和提升专业品质建成教学改革的“桥头堡”四个方面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8]66-67。

二、运行的实然状态

基层教学组织犹如大学的“细胞”,是否健康有活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的运行效果及教学改革成效。基层教学组织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模课、磨课,相互听课,“传帮带”,以老带新,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定期研讨与交流,促进教学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三是发挥业绩考核的团队载体作用,促进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四是活跃教学文化,营造教育教学生态。

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既要行使以学术自由为价值取向的学术权力,又要行使以制度效率为价值取向的行政权力,二者共生于大学组织之中”[11]。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它的趋势应该是从传统行政模式向学术权力模式转变,其实际运行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管理理念与权力实际运行①详参时立荣、时永春的《大学行政和学术权力模式制约下的基层教研组织改革效果的制度分析》,《江苏高教》2020年第2期。

以高校台州学院为案例。台州学院是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级市的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在省教育厅的政策指导下,2007年专门下发组织开展教学团队工作的通知,明确组织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旨在通过团队合作的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并考虑老中青相结合,在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时文件指出,各院(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为建设单位,整合资源,以课程、系列课程、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抓手,同时明确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有两支教学团队获省级立项。由于省里没有持续推进教学团队建设,所以一段时间后学校层面相应的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教学任务的落实、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基本上由校、院、系三级层面予以落实和推进。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新要求,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2019年开始强力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教学科研一体的基层组织,并于2020年出台《台州学院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管理办法》,要求专任教师人人进组织,个个入基层。基层组织按照“精简高效、合理设置”的原则,使教学、科研在基层组织里相互支撑、相互耦合,最终实现互动互促、互动互融。基层教学组织一般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组建,也可以是几个相近的二级学科组合在一起,可根据研究方向或承担的教学任务,下设若干个课程组。基层组织承担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学校赋予基层组织学科规划权和资源分配权,具体关系见表2。

表2 二级学院与基层组织权责关系①根据2020年1月5日,台州学院公布的《台州学院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管理办法》梳理。

根据史秋衡教授的观点,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按知识和单位两个差异性类别分为院系实体模式和知识本位模式。院系实体模式是指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以院系实体形式存在,同时授予一定级别的行政单位运行模式。而知识本位模式则是以知识结构和知识发展脉络来组织和建构的,其表现方式就是以学科为细胞进行活动、整合和发展的。“知识本位模式是以学科为逻辑基础,以行政管理为服务框架和统合力量,以无边界、开放式、尊重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特点的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模式”[12]。台州学院的基层组织架构模式遵循的是知识本位模式。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重“架构”轻“运行”。基层组织的框架搭起来了,二级学院上报了基层组织的名称、负责人及人员组成,但对基层组织如何运行没有后续制度的跟进,导致设置归设置,运行还是照旧,有其“名”而无其“实”。

二是重“研究”轻“教学”。教学科研统一到一个基层组织,其本意是为了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支撑、相互耦合,而实际上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推进举措,其产生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对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是重“职权”轻“评价”。基层组织的设置、权利和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有可依循的建设目标,可是如何对基层组织进行考核?如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规定的功能与作用?对基层组织负责人如何考核?基层组织团队成员如何考核?其绩效是否与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及绩效奖惩挂钩?这些都没有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强调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13]等教育评价导向,需要在基层教学组织层面予以落实和体现。

三、优化运行的思考与建议

最新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1.6%,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理念、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管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都有新的变化[14]2。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之一就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与师资,其中师资是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14]2。而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土壤”,是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提升的“助推器”。普及化阶段,在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来激发教学活力,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前的时代命题。

(一)提高对基层教学组织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可以办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与支撑。正如刘振天教授所说,无论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千差万别,在可以获得共同标准方面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外在精良”,二是“内在卓越”。所谓“内在卓越”,就是在内涵上要体现一流本科教育理念、精神、理想、风格、质量和文化,它内化于人的意识和精神里,体现在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研究、交流等具体行为中[15]。基层教学组织作为一个制度保证,自然要内化与体现一流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高校回归培养人才的根本上来。

提高对基层教学组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学校层面在顶层设计时,必须把基层教学组织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与发展的范畴中,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职能落实到基层组织、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提升对基层组织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积极参与组织各项活动,维护和争取组织荣誉,促进个人与组织协同发展。

(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由于学生成长具有长期性、成果显现相对滞后性、教学评价难以量化等特点,实施过程中中心工作容易靠边站,而科学研究工作以论文、成果、论著、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等来衡量,成果容易量化、可衡量,导致教师兢兢业业搞科研,心不在焉做教学。有人曾说,对高校教师而言,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教学成了“良心活”。要扭转这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状,从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从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设计上,推动教师以科学研究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开展应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正可以很好地支撑开展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高校的学科建设要支撑与引领专业发展,没有一流学科支撑的专业不可能是一流的专业,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要使学科与专业自然地交融,共同促进。

同时要重视业绩考核、职务评聘及绩效分配等制度与政策,发挥它们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的引领与保障作用。人事考核与绩效分配制度是推动回归大学的根本的“关键招”,只有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分配、人事考核、岗位聘任及评奖评优中,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才可能真正推动基层教学组织的改变与改革。

(三)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强国必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联合发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①详参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211/t20121108_145681.html,2012-11-08。从发展中心的功能与定位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一种组织形式。实际运行中,各高校往往是建立了学校层面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二级学院成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所以它们与以二级学科或课程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主要在于从组织层面看,它们还不够“基层”,不够“底部”。

早在2012年,我国就评选30所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国家级示范性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厦门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厦门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激发教师潜能、追求卓越目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开展合作交流、服务区域为目标,着力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师发展研究、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质量评估以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学促进机构,是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教学服务组织。台州学院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基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以“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实施“师道提升、师途帮扶、师能助推、师心解惑”②师道提升计划: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主,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师途帮扶计划:面向新入职教师,为提升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服务;师能助推计划:面向中青年教师,为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服务;师心解惑计划:面向全体教师,提供教学咨询和答疑解惑,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四大培养计划,以研讨交流、主题沙龙、午餐会、线上直播等为载体,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研讨与经验分享、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实操培训、“金课训练营”等培训活动。

(四)着力培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就是“火车头”。基层教学组织是否能健康、可持续地发挥功能实现作用,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案例高校在基层组织管理办法中,专门对基层组织负责人选聘条件做了规定,任职条件为:忠诚教育事业,师德师风高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创新、奉献、合作精神;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民主作风,办事公正,有宽容精神。这些条件可以简化归纳是否具有“三力”,即领导力、研究力和发展力。负责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紧跟时代发展,是否有长远眼光、大格局、大视野,是否能公平公正处理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

在对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提出要求与条件的同时,高校更应该明确赋予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相应的职权和责任。如要求各二级学院在涉及讨论基层组织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事项时,负责人必须列席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由负责人执行二级学院下达的工作任务,向二级学院汇报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并对二级学院工作提出建议;负责组织本基层教学组织的各类评估和考核;提出人员聘任、辞退及奖惩意见和建议;参与分配科研和教学资源,支配学校、二级学院分配给本基层组织的各类经费等等。

(五)致力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的质量文化。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如何从质量意识到质量管理再到质量革命,最终形成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主线。基层教学组织作为一流本科教育的“细胞”组织,无论是质量意识的形成、质量管理的执行,还是质量革命的推进、质量文化的营造,都取决于每一个“细胞”组织的健康度、参与度和活跃度。高校质量建设的核心是教学的改革、创新与提高,而大学教师的发展是质量建设的基础。也就是说,大学教学文化是质量建设的核心,而大学教师发展是质量建设的基础。优质的教学文化生态系统为大学教师所营造,而优质的教学文化生态环境激发了大学教师的发展[16]。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即自我评估、院校评估(分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和常态监测五位一体。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做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本科专业认证和教育教学质量常态监测”[17],而这些工作的基础都在基层教学组织,落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课堂管理、学业指导、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过程中。高校要形成自觉、自律、自省、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必须也只能依托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建设与运行。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基层建设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基层在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