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 的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2021-10-09梁雪梅陈茂清
梁雪梅,谭 莉,盘 颖,陈茂清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
1 研究背景
从“十一五”的“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到“十二五”的“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再到“十三五”的“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等产业”,以及最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服务”,“工业设计”已连续4 次写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更是将现代工业设计产业化作为创新驱动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广东省是全国制造业最密集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上加工贸易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广东的制造企业发展大都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为主、自主创新水平较低的来料加工阶段,随着新时期人口红利消失、原材料成本上涨,单纯依靠低质量、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的道路已然行不通。在“工业4.0”与“创新3.0”交织的时代,经过新冠疫情大考的广东企业更加意识到求生存必须抓创新、“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工业设计正是将一个个创新创意凝结于产品中,让“金点子”落地的“金手指”,帮助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培养工业设计方面高素质创新人才也被时代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自国家教委于1992 年批准成立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来,国内各地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工业设计学科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截至教育部2020 年7 月统计数据,全国共有450 所高等院校专门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有产品设计、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更是多达2 085 所,工业设计一直稳居国内设置最多的工科类专业前8 名。
但是,由于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当前我国工业设计师能力瓶颈较为明显,大部分设计师为艺术背景出身,技术知识先天不足,而且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产学研实践不够深入,导致现在的工业设计师更多体现为造型设计师甚至只是美工,普遍缺乏将创意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专门从事产品结构设计的设计师,也大多需要以技术工程师为主导,工业设计师并未能真正参与企业创新。困扰工业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提升问题已逐渐成为行业性难题,这也是我们开展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的核心与关键。
针对工业设计领域的特殊性和大比例工业设计人员的非工科专业背景,我们发现,沿用传统技术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工业设计师的创新力培养体系。目前业界常用的提升工业设计师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平行论证法,还包括新近兴起的设计思维法等,这些方法较侧重于思维的发散和创意的产生,缺乏系统体系和将创意物化的针对性。如何让创意最终落地形成产品,已经成为摆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9 年,由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联合广东省内高校及工业设计公司、科技服务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广东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以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资源,开展工业设计创客培育、工业设计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工业设计培训体系等,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同年,广东被科技部确立为创新方法试点省,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依托单位,开始推动创新方法在广东省内的工作体系构建和企业应用导入工作。2010 年12 月,广东省科技厅批复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组建成立广东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中心,开展创新方法师资培养,推动创新方法普及和企业应用等工作。
本研究基于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业设计和创新方法业务资源而开展的“工业设计+TRIZ”课程体系研究与培训实践探索,探索建立一套基于TRIZ 理论的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计划编制、教学模式确立、专业师资队伍打造、资源协作平台搭建、分级认证制度推广等内容,以期为国内工业设计人员的创新力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
国内外学者对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工业设计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李德君等[1]认为我国的工业设计在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创新教育认识不足、课程设置老套、教学方法落后、成绩评价陈旧等突出问题。夏志良等[2]对比分析了秦皇岛市与温州市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水平,认为秦皇岛市提升工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做法比较传统、落后,可以多借鉴温州市校企合作、工作坊教学、工业设计产业园集聚、对接工业4.0 等多种成熟有效的工业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李丰延等[3]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我国艺术院校和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教学模式不完善,包括对实践教学不重视、教师缺乏设计实践经验、校企合作不充分、缺少课题实践条件等原因。侯力莉等[4]提出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自身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观察力、问题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力训练。
二是针对工业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方法研究。何铭锋[5]提出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力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红星奖等公开设计竞赛或企业指名设计竞赛,推动竞赛课程纳入、竞赛成绩认定、教学方法革新等教学体制改革。张天洁等[6]指出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照搬名校或职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向,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进行适当改进,可以采用在课堂教学引入竞赛和专利申报、建立专业工作室、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等具体方法。Mubin 等[7]以西悉尼大学的两个本科四年制工业设计教学项目为案例,通过展现及剖析人机交互、多学科合作等前沿工业设计教育场景,提出工业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更加重视人类伦理教育、设计过程与最终产品质量评估、电子和人机交互技术创新、平台资源环境等方面。凌雁[8]认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意识、思维和技能等3 个方面,提倡推广课程群及项目教学模式,并基于CDIO 工程教育理念开展课程考核评价。
三是围绕工业设计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课程内容展开研究。杨刚俊等[9]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提出工业设计专业要构建以产品造型设计、产品人因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设计与开发等为主的核心课程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冯强等[10]指出应用型工业设计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并采用“DACUM”法开发出相应的工业设计专业能力群、课程群及实践群。韩国学者Son[11]通过对首尔大专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出未来工业设计人才的核心创新力包括视觉表现能力、创造能力、设计灵活性、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并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下工业设计教育的重点方向。孙惠[12]提出在产教融合新背景下,工业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草图方案、三维建模、材料工艺、仿真模型等工作坊为主,以双选模式、传帮带模式、实战模式等课题组为辅,双向推进开放式教学过程。
2.2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与工业设计的融合研究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创新方法的研究推广计划和创新方法地方试点工作,推动企业通过创新方法应用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创新方法论之一便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拉丁文缩写为TRIZ)。TRIZ 是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及其团队在研究整理了全球250 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文献后,抽取了大量发明创造中运用的规律,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建立的一套以解决发明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包括40 个发明原理、39 个工程参数、76 个标准解、科学效应库、S 曲线、进化法则等庞大内容。与其它创新方法相比,TRIZ的优势在于它的系统性、逻辑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是一套帮助设计师创新解决具体问题的流程化实用工具,更提供了一种激发和培养普通人创新创造潜能的规律性思维方法。
近年来,“工业设计+TRIZ”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4 个方面:一是TRIZ 工具在解决自动售货机、汽车驾驶模拟器、养老护理床等某个具体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如张进[13]、李京陶[14]、张欣等[15]分别开展了相关研究;二是基于TRIZ 理论的工业设计创新方法研究[16-17];三是基于TRIZ 理论的工业设计创新流程逻辑研究[18];四是探讨高校利用TRIZ 培养工业设计学生的教学课程研究,如方迪等[19]阐述了TRIZ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可以具体应用的几个方面,蔡晓红[20]提出运用TRIZ理论探索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刘靖等[21]也尝试将TRIZ 理论加入到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
综上可以发现,针对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并且工业设计领域也越来越重视TRIZ 理论。但是,目前“工业设计+TRIZ”的大多数文献只是聚焦在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理论知识拓展、培训课程内容等单一模块,还没有将TRIZ 应用于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全过程的完整体系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创新方法中的TRIZ 理论为核心,结合国内外对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的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探索建立一套基于TRIZ 的科学、系统的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体系,将TRIZ 理论的先进思想和方法工具充分运用到工业设计人员的创新力培养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实践意义。
3 “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体系构建
本研究基于对工业设计行业背景与TRIZ 理论的文献分析,针对工业设计领域人才培养的痛点和难点,结合广东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经验,建立了“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体系,见图1 所示。
图1 “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体系
3.1 明确创新力培养目标
工业设计人员包括学校中修读工业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上从事工业设计类岗位的职场人士。目前,工业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应同时突出“应用”与“创新”两大特征。因此,本研究将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视觉传达等设计技能与表达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及其外延设计、开发策划与管理等工作,帮助创意物化落地、提升服务体验的工业设计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编制创新力培养课程计划
本研究严格按照PDCA 戴明循环步骤进行“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课程开发,确保课程能够贴近工业设计人员的实际现状和真实需求,高质高效解决工业设计人员的创新短板问题。
3.2.1 课程设计(P)
截至2020 年12 月31 日,通过知网搜索主题或关键词同时包含“TRIZ”与“工业设计”的文献共有92 篇。选取其中30 篇与TRIZ 理论在工业设计领域实践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TRIZ 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一套体系,而是基于现有的产品开发流程,借助TRIZ 方法和工具辅助单个环节的创新,或者将TRIZ与质量功能展开(QFD)、头脑风暴法、公理化设计、稳健设计法等其他工业设计中应用的创新方法进行集成使用。文献中提到,TRIZ 主要可用于工业设计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专利布局和方案评估等四个阶段,其中概念设计中使用频次较多的TRIZ 工具是资源分析、进化法则分析、技术成熟度预测、科学效应库、最终理想解等,结构设计中使用频次较多的TRIZ 方法和工具是40 个发明原理、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功能模型等,具体见表1 所示。
表1 TRIZ 方法和工具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使用频次分析
根据文献分析及专家论证结果,我们将以上17个TRIZ 方法和工具列为“工业设计+TRIZ”的初定核心课程内容,并进一步开展后续的模拟课堂及评估检验工作。
3.2.2 教学实施(D)
我们针对“工业设计+TRIZ”初定核心课程展开研究,并在应用实践中总结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进一步梳理完善TRIZ 教学内容。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广创新方法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企业需求和应用过程的方法和工具,特别在多期时长为12 d 的创新工程师培训班中插入针对新产品研发设计和工业设计难题的课程内容,把TRIZ 方法中的工具和工业设计过程相结合,并通过多名高校的工业设计方向老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以及工业设计公司的现任设计师等人员全程参与创新工程师完整课程,系统学习和应用创新方法,深度体验“工业设计+TRIZ”理念和知识要点,让学员在实践中检验核心课程内容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2.3 学员反馈(C)
创新工程师课程结束后,参训的工业设计学员普遍反馈良好,认为TRIZ 是一套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和工具,运用在工业设计领域可以帮助设计师们更加系统、流程化地解决创新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是解决创意落地的问题。根据工业设计公司“改善抽油烟机油盒的易清洁性”、“便携封口机”、“PCR仪恒温模组”等多个难题的实践和现场调研反馈,功能分析、资源分析、剪裁法、矛盾和创新原理等内容确实为设计类难题的突破带来了非常多的思路和概念性方案。比如“改善抽油烟机油盒的易清洁性”难题就通过矛盾和创新原理工具获得了12 个概念性解决方案,通过物场模型工具获得了15 个概念性解决方案,形成专利申请意向6 个、样机验证计划4 个,按最终方案实施后产品改善效果超出预期,目前新产品已顺利上市销售。学员们对初定核心课程中17 个TRIZ 方法和工具的主要意见有两点:一是“技术成熟度预测”工具主要用于全新产品的研发,且实施起来工作量及难度非常大,而“技术矛盾”与“39 个工程参数”由于领域限制较难找到对应参数,建议不将此3 个TRIZ 工具放在正式课程中,感兴趣的学员可自行课外学习;二是“因果分析”、“功能导向搜索”、“特性传递”等TRIZ 的基本问题分析工具对工业设计人员也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建议将此3 个TRIZ 工具加入教学计划中。
3.2.4 改进推广(A)
本研究在学员反馈的基础上反复完善及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最终的“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三阶段课程计划,见图2 所示。整体课程设计理念旨在不仅向学员传授TRIZ 在工业设计概念及结构开发中的方法和工具,更注重对学员创新思维的挖掘及提升。正式的课程计划为期6 d,涵盖了工业设计中的问题定位及分析、问题解决、技术布局及专利规避等3 个阶段内容。
图2 “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三阶段课程计划
在创新力培养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完善后,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便组织举办了“工业设计+创新方法”实践高级研修班,让老师和学员们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应用中加深体会,进一步修正创新力课程目标、涵盖内容和实施流程等。
3.3 完善创新力培养教学模式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广东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省级基地,在近十年推广应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工程师咨询式人才培养经验。本研究结合工业设计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围绕“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建立了一套“讲—练—评—访”四步教学模式。
3.3.1 第一步:“讲”——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特色教学
授课期间的每日上午,将由资深的TRIZ 创新方法培训专家为学员们讲授理论知识。为方便学员理解,同时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本研究选取了大量工业设计领域的典型案例穿插在教学课程中,并彻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进行现场讨论交流,引导学员们自主思考,从而加深学员对TRIZ方法和工具的学习理解。
3.3.2 第二步:“练”——实际课题演练、点对点专家辅导
授课期间的每日下午,学员们将在TRIZ 专家的辅导下开展工业设计难题攻关训练,鼓励学员将提前准备的实际工作问题带入课堂,边学边练,以练促学,通过及时运用于实践以巩固理论学习成果,推动课堂上快速产出专利、样机等一系列初步创新成果,让学员们真正体会到TRIZ 理论在解决工业设计难题中的显著优势和突出作用。
3.3.3 第三步:“评”——师生共评、共论、共学
为促进学员之间的互鉴交流,每日的课程中还将选取3-5 位学员进行工业设计领域的指定课题展示,由TRIZ 授课专家和所有学员共同评判、共同讨论,有助于发现和解决TRIZ 方法和工具在工业设计应用上的共性问题,营造平等开放、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
3.3.4 第四步:“访”——专家团队跟踪回访
授课结束后,组织TRIZ 专家团队对来自企业、高校等不同单位的学员进行回访调研,及时掌握每位学员在接受培训后对“工业设计+TRIZ”的方法理解和使用情况,根据收集的学员意见建议和企业实际运用成效,再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训课程。
3.4 强化创新力培养体系保障措施
3.4.1 打造专业化“工业设计+TRIZ”师资队伍
由于TRIZ 理论具有体系庞大且复杂等特点,国内能够熟练掌握大部分TRIZ 方法和工具并自由运用的人并不多。如要求导师除TRIZ 知识外还具备一定的工业设计能力素养,则更是百不获一、寥寥无几了。这就决定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工业设计+TRIZ”方面的专业师资队伍。
广东于2009 年被批准为国家创新方法试点省份,已先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本地TRIZ 创新方法导师,该核心师资团队长期活跃于为企业创新主体提供创新工程师的培训和咨询活动中。本研究从现有TRIZ 专家中挑选了张欣、李淼等人作为此次“工业设计+TRIZ”首批导师,他们不仅深度参与过创新工程师的培训授课环节,对TRIZ 理论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在各自高校开设了面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方法课程,指导学生开展基于TRIZ的工业产品设计,积累了丰富的TRIZ 理论授课、方法应用、实战辅导经验。
同时,本研究还选取了一批深耕工业设计培训领域专家及职业院校工业设计相关学院现任教师作为“工业设计+TRIZ”补充师资队伍,充分利用这些人员对工业设计特有的专业度和敏感性,为他们提供TRIZ 补短板集中培训及“传帮带”指导,帮助他们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师资力量。
3.4.2 搭建“三位一体”资源协作平台
本研究搭建了以广东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中心为指导、以广东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为支撑、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工业设计学生培养的高校为主体的“三位一体”资源协作平台,为“工业设计+TRIZ”人员创新力培养全过程提供优质资源保障,见图3 所示。
图3 “三位一体”创新力培养资源协作平台
广东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中心以学术研究为依托推进创新方法学科建设,推动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和全省普及。广东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整合了全省工业设计资源力量,组建D.NEST 工业设计众创空间与工业设计资源共享服务网络,通过设计沙龙、设计培训、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广东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的成员单位之一,其下设的艺术设计学院是该校“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二级学院,前身是设立于1975 年的广东工艺美术学校,长期在广东乃至全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艺术设计学院共开设有18 个工业设计类专业,院内在读学生约5 000 人,人才培养规模大、影响力强,为华南地区输送了大批优秀工业设计人才。
“三位一体”资源协作平台中的三方机构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明确分工,其中广东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中心作为总指挥负责创新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工业设计+TRIZ”师资培养及培训体系策划;广东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凭借其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及对设计师群体的了解,负责与企业对接、挖掘工业设计领域需求及组织实施培训课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则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校友、老师资源以及庞大生源,一方面提供“工业设计+TRIZ”后备师资力量,并利用学校渠道面向广大工业设计师及企业加强课程宣传推广,另一方面则推进“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体系在高校的实践和导入,切实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三方机构通过资源互通、协同合作,形成了强有力的三角交联关系,相互间信息共享、目标一致、行动统一,共同为工业设计领域人员创新力培养提供平台和条件。
3.4.3 推行“工业设计+TRIZ”常态化分级认证制度
目前,除了浙江等省份在试点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外,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或职称评审机制,这大大阻碍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规范体系建立和质量评价标准形成。同时,在校学生身份也无法参加设计类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或职称评审,而CAD 工程师、Adobe 平面设计师等各种第三方设计类认证名目繁多、鱼龙混杂。
本研究基于创新方法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在国内“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过程中推动形成“工业设计+TRIZ”常态化分级认证制度,认证级别由易到难共分3 级,包括创新力1 级、创新力2 级和创新力3 级,通过评估学员对TRIZ 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应用于解决工业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量来进行。鼓励“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课程的受训学员积极申请相应级别的创新力认证,帮助学员通过等级认证来巩固检验“工业设计+TRIZ”理论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TRIZ 理论,结合工业设计领域特点,系统、科学地构建了一套“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体系,包括明确工业设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编制三阶段创新力培养课程计划、完善“讲-练-评-访”四步教学模式等核心板块,并通过打造专业化“工业设计+TRIZ”师资队伍、搭建“三位一体”资源协作平台、推行“工业设计+TRIZ”常态化分级认证制度等措施为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全过程提供坚实保障。
4.2 启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针对新时期工业设计领域人才的创新力培养需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合理增加TRIZ 课程内容,强化工业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培养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代主流,这是由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所决定的,我们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实践训练等均应围绕这一点精心设计,大胆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思路、新模式。TRIZ 理论是一套先进的创新方法和工具,初步实践表明,TRIZ 理论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工业设计+TRIZ”的学习能够明显激发工业设计师的创新创造智慧,大幅度提升设计师们的创意设计技能和水平。未来应该把“工业设计+TRIZ”创新力培养体系进一步落实到广东省创新方法实际工作中,根据实践反馈结果不断更新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TRIZ”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广东模式”,并推广应用到全国工业设计领域。
第二,加快建立创新力认证机制,推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化。引入、借鉴、对标国内外现有的创新力相关认证体系,如目前较为成熟的国际TRIZ 协会认证、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等,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工业设计领域创新力评价的权威第三方专业认证体系。开发对工业设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综合考核的高质量标准,不仅有利于充实高校教学与培训内容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率,更能通过证书认证来规范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创新力评价要求。之后可以进一步吸纳知名认证服务机构加入,推动国内更多工业设计领域公司采信,逐步发展成工业设计从业必备证书。同时,应持续跟踪工业设计登记认证人员,加强创新力认证的常规年审机制,也可参照其他行业证书,将工业设计从业期与证书有效期挂钩,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和学习讲座,推行认证退出机制和认证督察制度,帮助通过创新力认证的工业设计从业人员保持知识更新,有效增加工业设计高素质人才供给,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工业设计行业的结构性竞争力。
第三,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工业设计人员活力与主动创新。在国家顶层战略设计基础上,各省市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完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配套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自主创新奖励、投资基金等专项扶持措施,优化工业设计产业环境,充分激发工业设计人员的创新创造潜能与活力。同时,要强化工业设计产业人才支撑,用先进机制培养人,用良好环境留住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人才队伍。鼓励广大工业设计人员主动创新,让工业设计回归“为人类生活更美好”本源,实现设计与技术、制造、文化等多元对接,帮助好设计落地成为好产品、好项目,推动形成工业设计良性生态链,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