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鱼池塘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探讨
2021-10-09张文华周敦国钱生越
张文华,钱䃠宇,周敦国,钱生越
(1.南京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2.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3.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水务站,江苏南京 211200)
0 引言
我国的水产品供应目前主要依靠水产养殖,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势头较好。2019年,南京市的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82万hm2,其中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386万hm2,可见池塘养殖模式依然占据南京市水产养殖的主导地位。池塘养殖具有养殖密度可控、产量高、资源利用率高、对外界环境影响小等特点,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相对于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模式,池塘养殖模式劳动强度大,机械化作业程度低,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用工难、用工贵日益凸显,养殖户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20〕4号),针对当前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着重就育种育苗、防疫处置、起捕采收等薄弱环节开展机械化技术攻关,着力推动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制定,推动水产养殖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鮰鱼(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优点,随着水产养殖机械化的有效推进,鮰鱼养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产业链逐渐完善,市场前景广阔[1]。
1 鮰鱼池塘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
鮰鱼机械化养殖环节主要涵盖清淤、进/排水、放苗、投饲、增氧、水质监测调控、鱼病防治、捕获、运输等环节,依托鮰鱼养殖基地开展鮰鱼池塘养殖关机环节机械化生产试验,结合生产实践和现阶段机械化作业情况,总结形成南京地区鮰鱼池塘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规范。
1.1 清淤
当养殖池塘底部淤泥厚度积累到30 cm左右时,要及时进行清淤作业。结合鮰鱼的放养时间,清淤时间一般选在冬春季节。池塘清淤宜选用移动方便的清淤机或水陆两用挖掘机进行作业。清淤前需先排干池水,清淤时开挖老梗放置淤泥,淤泥取至见新土即可,加埂护坡。清淤后持续晒塘15天以上,洒生石灰75 kg/667m2或漂白粉10 kg/667m2进行全塘消毒[2]。
1.2 进/排水
消毒后池塘方可进水,要求进水水源应选择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的水源,水源表面无附着物、无油污、无异味。
在进水口安装水泵,进水口应该选择临近水源的一角,排水口与进水口呈对角排布。在进排水口出都应加装过滤装置,以防止杂鱼等混入。进水深度达到塘埂的70%左右,约1.5 m左右时,停止进水。并对养殖水适当培肥,水质清新,溶氧含量不低于5 mg/L,pH值控制在7~8.2。
1.3 鱼苗投放
鮰鱼、鲢鱼、鳙鱼混养,鱼苗投放量按鮰鱼:鲢鱼:鳙鱼=80:20(4:1)的比例投放,投放鱼苗的时间、规格和投放密度见表1。
表1 鱼苗投放时间、规格和投放密度
鮰鱼的生长周期大约为3个月,鱼苗的要求是无寄生虫,无细菌性疾病,投放鱼种前可用浓度为3%左右的盐水或浓度为0.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15分钟,对鱼体进行有效消毒。鮰鱼主要在水底层觅食,故不宜与争食性鱼类共同放养。
1.4 增氧
当水体溶氧含量不足3.00 mg/L时,鱼体会因缺氧出现浮头情况,需及时开启增氧机;溶解氧含量超过8.00 mg/L,关闭增氧机。
建议鮰鱼养殖塘口每0.33~0.67 hm2配备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和1.5 kW水车式增氧机各一台。水车式增氧机的位置宜选在投饲机附近,叶轮式增氧机在池塘内呈直线型均匀排布,依据池塘面积大小,可排成单排或多排。
鱼苗投放时要连续开机72 h;之后每天坚持中午开机2 h,晚上开机6~8 h;投料时要开始投饲机附近的增氧机。后期,随着养殖密度的持续增大,具体开机时间和时长根据溶氧量监测设备实时数据灵活调整,确保水体溶解氧含量在3~8 mg/L范围内。
增氧机使用注意开机时间和运转时间:晴天中午开(中午13~15时开机)、阴天次日清晨开(清晨3~5时,一般开机到日出)、连绵雨天子夜开(23~1时)、浮头及时开、生长旺季尽量天天开,傍晚不开、阴雨天中午不开。
1.5 投饲
投饲应遵循“匀、足、好”的基本原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根据鮰鱼规格、养殖密度、时节特点、天气情况等确定日投饲量[3]。
智能化投料控制系统要安装在鱼塘的开阔面,深水区,每台设备以控制3.33~10 hm2的水域面积为宜。
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及时调饲料投放量和每天投放次数,一般春秋季2次/天,夏季3次/天。投饲时间相对固定,一般选在上午8点到9点,11点到12点,下午一般为15点到16点。日投饲量约为存塘量的1%~2.5%,颗粒料与膨化料的比例为3:7。投饲时要注意一般阴雨天不投食,对池塘进行消毒时,应暂停投喂或减少饲料量。
每20~30天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观察鮰鱼的生长情况,规律记录鱼体重量,以便于测算鮰鱼的成长速度,估算塘鱼产量与养殖投入产出比,适时调整下一步的饲料投喂量。
1.6 水质监测
要24 h不间断实时监测鱼塘水质状况是否符合渔业养殖水质标准,特别是监测水的溶氧含量、pH、水温、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当上述参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时及时启停相关设备或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确保鮰鱼生长的环境适宜。
智能水质监测设备安装时一要距离增氧机20 m左右;二要将探头放在鱼塘水体含氧量最低的位置,如下风口,淤泥比较厚的位置;三要固定探头并保持竖直,吃水线保持在出水口下2~3 cm。准确设置检测参数,鮰鱼养殖水质的溶氧量下限为3 mg/L,上限为8 mg/L;pH值的范围控制在7~8.2;氨氮含量的上限为0.02 mg/L,亚硝酸盐的浓度不超过0.02 mg/L,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
每20天进行一次探头清理,每天安排专业人员对设备运转情况进行巡检,确保设备正常监测。高温、异常天气时辅以人工巡塘,应对突发状况[4]。
1.7 水质调控
每个月都要对养殖水体进行一次消毒、肥水、调水作业,避免水质清瘦,以中等肥度偏淡为宜。
用消毒时,先将用水稀释,用量为每米水深1 200~1 800 g/667m2即可。在给池塘消毒过程中,用水再次稀释消毒液,不能使用铁桶装消毒液。采用泡腾片消毒时,可直接全池均匀手撒。
进行肥水处理时施肥量应遵循均匀泼撒,看水施肥的原则,控制每次施肥的用量,施肥频率可适当增加,保障水质符合要求。水色清淡要适时追肥,水色过浓要适量加入新水[5]。
进行调水处理时可选用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等,用量为10~20 g/m³,根据水质情况确定具体用量。
主要装备是高性能施药船,施药船按“之”字路线行走,喷洒均匀,不重不漏。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11时,投饲作业完成后进行。当天气闷热,气压较低,或鱼在早晨出现浮头现象或有鱼病时,不宜施药。
1.8 捕获
鮰鱼的最佳捕获时间是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6月份,具体时间视鱼的规格和市场行情而定。要求捕获效率高,不伤鱼体。起捕设备主要是吸鱼机、上鱼机、拉网机械等。
拉网捕鱼时从鱼塘的一端铺网,在鱼塘两侧拉网,拉至鱼塘一角,起网挑选够规格的鱼,过秤后上鱼机上车或吸鱼机上车后过称。
2 活鱼运输
起捕后要及时将活鱼输送到活鱼运输车,避免活鱼长时间离水,造成大量死亡。水温在20℃上下时,鱼:水控制在1:1左右;水温在30℃上下时,鱼:水控制在1:2左右;高温时宜用冰块给水体降温。
4 思考与建议
虽然在鮰鱼养殖机械化作业过程中,还存在投入成本高,部分环节仅实现半机械化或使用简易装备等问题,但在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提质增效等方面都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可,下一步将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水产机械保有量相对较少,会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研发推广水产养殖新装备新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相关技术人才的培育。这需要生产厂家、培训部门、机手等多方合力提升专业技能。只有操作人员具备相匹配的专业技能,才能发挥机械装备的最大生产力。
二是水产机械多为固定式,使用效率有限,部分移动式机械装备可以在不同塘口多次使用,但大多存在塘口之间转换困难的问题,少数人工难以完成,需要辅助设备辅助完成。目前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年龄偏大,需要进一步提高移动式装备转运的灵活性,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是部分装备适应性差,只能针对特定规格的鱼类或品种作业。鱼类品种繁多,规格、形态各异,部分品种还存在混养情况,分拣难度大,需要提高设备通用性,对养殖品种无差别作业,避免鱼体损伤,提高设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