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稻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及周年经济效益研究

2021-10-09蒋岩赵灿刘光明赵凌天王维领霍中洋

中国稻米 2021年5期
关键词:稻作稻虾轮作

蒋岩 赵灿 刘光明 赵凌天 王维领 霍中洋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 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 扬州225009;第一作者:mx120200671@yzu.edu.cn;*通迅作者:huozy69@163.com)

稻田综合种养将水稻和水产(禽)人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生态位的配置来达到充分利用稻田有限资源的目的,实现能量多级流动,充分利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废弃物,实现循环闭环式可持续生产,可缓解常规稻作所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提高稻作生产的经济效益[1-3]。稻田种养的共生水产品有鸭、虾、鱼、鳖、泥鳅、牛蛙等[4-7]。随着政策扶持、市场引导,我国稻田综合种养呈“井喷式”发展,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可知,2019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231.75万hm2,较2018年增长14.26%。稻鸭共作继承和创新了我国具有百年历史的稻田养鸭模式,改早放晚收为阶段共生,同时对水稻和鸭子诸如品种、数量、共生期等指标进行不断探讨而形成,是具有质的飞跃的新技术[8-9]。稻虾共作对稻田进行工程改造,在沟中养殖小龙虾(克氏原螯虾),通过小龙虾在田间的活动达到控虫除草、浑水增氧、培肥土壤的作用,实现一水两用、一水两收、一水两绿[10-11]。

由于水产(禽)的养殖收益远大于水稻种植收益,不少从业者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出现“重渔轻稻”现象,这不仅违背稻田种养稳粮增收的初衷,还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如何平衡好稻与渔、钱与粮的关系成为稻渔产业发展的关键。另外,前人在稻鸭和稻虾共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上未形成一致结论。徐国春等[12]发现,稻鸭共作下水稻深层根占比高,根系活力强,产量较常规稻作增加2.43%。彭成林等[13]通过12年的稻虾共作研究发现,长期稻虾共作氮素利用率高,其产量水平较常规稻作增加16.3%,并通过拟合得出长期稻作模式氮肥合理用量较中稻单作降低26.6%。但也有研究表明,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小或者导致减产[14-16]。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构建稳稻综合种养模式的基础上,从群体生产力角度阐述水稻产量形成,讨论了稻渔协调生产效益,以期为保障我国水稻安全、绿色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9—2020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姜堰试验基地(32°35′N,120°07′E)进行,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黏性。0~20 cm土层含有机质31.72 g/kg、全氮1.96 g/kg、速效钾165.26 mg/kg、速效磷62.54 mg/kg。水稻生长季节试验地的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见图1。

图1 2019年和2020年试验地水稻生长季节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

1.2 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试验,设置稳稻(产量>7.5 t/hm2)综合种养模式,即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RD-Mv)和稻虾轮作(R-C),同时设置稻麦轮作(R-W)为对照。供试品种为常规粳稻品种南粳9108和籼型杂交稻品种丰优香占,鸭品种为肉蛋兼用型品种高邮麻鸭,虾为克氏原鳌虾(俗称小龙虾)。2019年试验于5月27日播种,6月14日选长势整齐一致的秧苗移栽;2020年试验于5月28日播种,6月17日移栽。按不同类型品种高产要求设置移栽规格,南粳9108移栽密度为27.75万丛/hm2,每丛4苗,株行距30 cm×12 cm;丰优香占移栽密度为22.20万丛/hm2,每丛2苗,株行距30 cm×15 cm。RDMv于水稻移栽后10 d放雏鸭入田,270只/hm2,抽穗时收鸭,紫云英于2018年11月2日机械撒播,播量45 kg/hm2,于盛花期(4月上旬)翻压。R-C所处稻田长120 m,宽105 m,四周开挖养殖沟,沟面宽1.5 m、沟底宽1.0 m、沟深1.0 m,沟坑占比约5.3%,冬季上水养虾,夏季退水植稻,于每年3月投放200~400尾/kg的虾苗150 kg/hm2,于6月前捕捞,按雌雄比3∶1留75 kg/hm2亲虾于虾沟中继续养殖,植稻期间不投喂饵料。RW于2018年11月1日和2019年11月2日机播小麦,播量为150 kg/hm2,生育期施氮210 kg/hm2,小麦栽培管理按当地高产要求进行。小区面积为120 m2,重复3次。水稻生产具体施肥方式:RD-Mv模式和R-C模式,每hm2施三安生物有机肥1 500 kg作基肥,施尿素(含纯N 46%)150 kg作分蘖肥,施复合肥2(含纯N、K2O分别为30%和8%)300 kg作穗肥;R-W模式,每hm2施复合肥1(含纯N、P2O5、K2O均为15%)450 kg作基肥,施尿素150 kg作分蘖肥,施复合肥2计300 kg作穗肥。水分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措施均按当地各自高产栽培要求实施。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在成熟期对各小区普查50丛,计算有效穗数,取5丛用于调查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成熟期每个小区割100丛,以去除养殖沟占比的实际植稻面积计算产量,最终千粒重和实产数据按14%含水量换算。

1.3.2 水稻叶片SPAD值

在分蘖中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用SPAD-502型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叶片SPAD值,根据叶长平均分布3~5个测定点,计算平均值,在分蘖中期和拔节期测顶部第1张完全展开叶,在抽穗期测剑叶。

1.3.3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

在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于各小区按平均茎蘖数取5丛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质量,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并利用比重法测定叶面积,换算成叶面积指数。

1.3.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处理数据,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t,最小显著差数测验法)进行多重比较,用Origin 2019作图。光合势=1/2(LAI1+LAI2)×(t2-t1),其中,LAI1和LAI2为前后2次测定所得叶面积,t2和t1为前后2次测定的时间。群体生长率=(W2-W1)/(t2-t1),其中,W2和W1为前后2次测定所得干物质积累量,t2和t1为前后2次测定的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模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由表1可知,2年试验结果均表现为RD-Mv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R-C与R-W产量相当。在2019年,RD-Mv较R-W显著增产7.26%,2020年增幅为7.08%。从水稻产量构成上看,有效穗数表现为RDMv>R-W>R-C,不同模式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以R-C最高,在丰优香占上较R-W显著提高13.02%,在南粳9108上RD-Mv较R-W显著降低4.08%,在丰优香占上RD-Mv则显著提高3.47%;结实率在南粳9108上表现为RD-Mv>R-C>R-W,在丰优香占上不同模式间差异小;千粒重以R-W最高。综合考虑各因素可知,RD-Mv通过增穗增产,R-C通过增粒稳产。

表1 不同稻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构成要素的影响

2.2 叶片SPAD值

由图2可知,水稻叶片SPAD值在拔节期有所下降,在抽穗期回升,水稻剑叶SPAD值在稻田共作模式下均有提高。在南粳9108上,RD-Mv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剑叶SPAD值均显著高于R-C和R-W,增幅分别为4.49%~4.62%和7.05%~8.88%,R-C较R-W显著提高4.20%和2.32%。在丰优香占上表现为R-C>RDMv>R-W,R-C在 分 蘖 中 期 较RD-Mv显 著 提 高6.98%,R-C和RD-Mv在分蘖中期和抽穗期均显著高于R-W,增幅分别达7.07%~21.84%和5.30%~16.78%。

图2 不同稻作模式对水稻剑叶SPAD值的影响(2019)

2.3 叶面积指数

由图3可知,随生育期推进,水稻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RD-Mv和R-C模式较R-W均有所提高。在南粳9108上,RD-Mv和R-C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R-W,增幅分别为9.97%~32.05%和20.10%~28.04%。其中,在抽穗期和成熟期,R-C较RD-Mv和R-W显著提高6.36%和22.63%、16.44%和28.04%。在丰优香占上,RD-Mv和R-C较R-W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RD-Mv在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提高11.88%、22.90%、17.13%和33.45%,R-C则分别提高13.67%、33.14%、12.78%和39.78%。

图3 不同稻作模式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2019)

2.4 干物质积累量

由表2可知,与R-W相比,RD-Mv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明显提高,R-C在生育前期有所提高。RDMv在各时期的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W,在南粳9108和丰优香占上的增幅分别达6.36%~26.63%和5.82%~11.52%。R-C在南粳9108的分蘖中期和拔节期较RW显著提高17.80%和12.30%,在丰优香占的分蘖中期、拔节期和成熟期较R-W分别显著提高8.70%、10.07%和6.90%。从阶段积累量来看,差异主要体现在播种至分蘖中期,RD-Mv在南粳9108上较R-C和RW分别提高26.63%和7.50%,达显著水平,R-C较RW显著提高17.80%。在丰优香占上,RD-Mv和R-C在播种至分蘖中期的积累量较R-W分别显著提高10.92%和8.70%。

表2 不同稻作模式对水稻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2019) (单位:t·hm-2)

2.5 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

由图4可知,水稻群体光合势从播种后呈增加趋势,在抽穗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RD-Mv和R-C在各阶段的光合势均较R-W显著提高,在南粳9108和丰优香占上的增幅分别达13.42%~29.47%和20.10%~24.54%、11.88%~21.53%和13.67%~26.43%。此外,RDMv在南粳9108的抽穗至成熟期,丰优香占的分蘖中期至拔节期较R-C显著提高9.41%和6.16%。水稻群体生长率从播种后先增后降,在拔节至抽穗期阶段达到峰值。在南粳9108上,RD-Mv和R-C在播种至分蘖中期的群体生长率为4.62和4.29 g/(m2·d),较R-W显著提高26.63%和17.80%,RD-Mv较R-C提高7.50%。在丰优香占上,RD-Mv和R-C播种至分蘖中期的群体生长率较R-W显著提高。

图4 不同稻作模式对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的影响(2019)

3 讨论

3.1 关于水稻、水产(禽)协调生产模式的探讨

随着我国稻田综合种养的“井喷式”发展,全国约有8%的稻作面积用来稻渔共作,但水产(禽)带来的高收益让许多从业者更重视水产养殖而忽视水稻种植,“重渔轻稻”所带来的沟坑占比过高、稻谷产量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稻渔产业发展,也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为此,在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通则》中明确规定,养殖沟坑占比不得超过稻田面积的10%,平原地区水稻产量不得低于7.5 t/hm2。本文所构建的稳稻综合种养模式的产量两年均在7.5 t/hm2以上,达预期结果。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水稻产量两年平均较稻麦轮作增产7.17%,而稻虾轮作在折算完沟占比后也能取得与稻麦轮作相当的产量。进一步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可知,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通过增穗增产,稻虾轮作通过增粒稳产。禹盛苗等[17]指出,稻鸭共作在化肥减氮30%的情况下仍能增产4.93%。王强盛等[18]在仅施基肥的条件下发现,来自鸭粪和饲料的有机养分可增产25.00%,但与当地水稻年均产量相比减产12.30%。这说明在适度减施氮肥的前提下稻鸭共作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但仍需注意肥料的均衡投入,适当追肥以满足水稻生长。本研究中,稻麦轮作中化肥供氮226.5 kg/hm2,而稻鸭共作中化肥供氮159.0 kg/hm2,紫云英、鸭粪和有机肥等有机供氮约193.0 kg/hm2,通过有机养分替代,实现化肥减氮30%下的增产。侣国涵等[19]发现,在氮投入120 kg/hm2的条件下,稻虾共作产量较同等氮投入的中稻单作增产9.50%。但车阳等[20]认为,在减氮27%下,稻虾共作产量平均降低5.38%。由于克氏原螯虾对水质要求较高,稻田化肥不宜投入过多,并且稻虾共生的长期半深水也给水稻带来生育胁迫,因而水稻产量一般较低。本文提出的稳产稻虾轮作在冬季上水养虾,夏季退水植稻,虾仅在沟中养殖,在缓解肥与虾、水与稻的矛盾同时,可实现化肥减氮30%下的稳产。由表3可知,在考虑周年效益的情况下,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和稻虾轮作下两品种平均净利润分别达28 779元/hm2和48 522元/hm2,而稻麦轮作仅25 941元/hm2。稻虾轮作的产投比高达3.12,而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仅为2.29,低于稻麦轮作2.51的产投比。这说明稻鸭共作应通过合理安排鸭雏放养密度,适当调整冬季种植结构以提高周年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能增产增收,但需适当调整来提高产投比,稻虾轮作能在稳产的同时提高周年经济效益,两种模式均能协调水稻、水产(禽)生产,稻谷和水产(禽)并重,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并举。

表3 不同稻作模式周年经济效益

3.2 光合物质生产差异与物质积累特征

水稻产量形成实质上是光合物质生产同化的过程,光合生产能力和物质同化能力决定着产量水平高低,通常可用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来反映表观光合生产同化能力[21-23]。禹盛苗等[17]指出,稻鸭共作下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后期降幅缓,枯叶、黄叶少,平均净光合强度较常规稻作提高15.73%。章家恩等[24]也指出,稻鸭共作下水稻叶片后期衰老慢,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a和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b均较常规稻作提高。王强盛等[25]指出,稻鸭共作下水稻茎秆粗、节间短、干物质积累多、抗倒伏,水稻植株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较常规稻作显著增加,增幅达4.35%~23.51%。侣国涵等[26]在研究了稻虾共作下稻田的氮、磷循环后发现,稻虾共作对水稻籽粒、茎秆和根系吸收氮、磷均有促进作用。粱玉刚等[27]认为,垄作稻鱼鸡共生有利于提高水稻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有助于稳产。但车阳等[20]认为,稻田种养因兼顾生产养殖,肥料投入少,便导致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较稻麦轮作有所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和稻虾轮作下水稻光合生产同化能力相当,部分时期存在差异,两者高于或与稻麦轮作相当。两模式下水稻叶面积指数和生育后期剑叶SPAD值显著高于稻麦轮作,分蘖中期前干物质积累量高于稻麦轮作,分蘖中期后的干物质积累与稻麦轮作持平,并未降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此外,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和稻虾轮作下水稻光合势高,前期群体生长率有所提高,后期与稻麦轮作持平。这些主要得益于绿肥和休耕等农艺措施以及多元的肥料投入,稻麦轮作依赖人工投入速效肥,相较于稻田种养模式下多元和持续性的有机养分输入,稻麦轮作的养分输入显得单一且具阶段性。稻田种养模式在化肥减氮饲养水产(禽)的同时通过有机养分替代稳定水稻生长,提高光合生产同化能力,从而实现增产稳产。

猜你喜欢

稻作稻虾轮作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魏巍
烟稻轮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研究揭示稻虾共作时空分布特征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