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医疗推进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

2021-10-09沙小苹李晨倩

医学信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医疗服务

沙小苹,李晨倩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1199)

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宣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征程的起点。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和医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乡村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短板和瓶颈。本研究通过分析乡村地区卫生数字化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旨在为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探索与实践“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依据。

1 健康乡村概述

1989 年,世卫组织首次提出了“健康村”的概念,即传染病发病率低,人人享有基本卫生设施和服务,社区和谐发展的农村[1]。2016 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村镇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2],并提出要在2030 年建成一批健康村建设示范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明确表示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由此,“健康乡村”的概念正式纳入中央涉农政策的总体考虑,它在医疗服务、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居住环境整治等传统卫生领域的基础上,外延至资源保护、社会保障、农村健康产业、污染防治等领域[3]。

2019 年,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4],支持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加快形成智慧城市、数字农村一体化发展格局。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疗”,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内,提供全链条、多主体的应用;而狭义的“互联网+医疗”只是单纯的线上医疗服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广义概念,涉及政府、医生、患者、保险、医院、药械企业等多个主体。

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角度,结合我国现阶段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拓展“健康乡村”的深度和广度,可将其定义为以健康人群为中心,具备促进人群健康发展的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和健康文化,并以“健康”为基本要素促进城乡生活、生态和生产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健康乡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见图1。

图1 健康乡村双循环示意图

2 “互联网+医疗”发展进程

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在曲折中发展前行,至今已有20 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可概括为以下4个阶段,见图2。

图2 “互联网+医疗”服务AMC 模型图

2.1 探索期(1999-2013)20 世纪80 年代末,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成熟,远程医疗技术发展到第二代,并传入我国。《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于1999 年出台,首次提出要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揭开了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序幕。此阶段“互联网+医疗”逐渐引起决策者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1)、《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9)等一系列政策。这一阶段以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为重点,对“互联网+医疗”持审慎态度,因此该阶段“互联网+医疗”融合仅限于网站建立、提供医学知识、文献检索等简单功能。

2.2 启动期(2014-2018)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方针逐步发生变化。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2014)、《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指导意见》(2015)、《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8)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使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推动医疗领域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在政策的鼓励下,医疗领域各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开始不断进行“互联网+医疗”的深度探索。

2.3 高速发展期(2019-2022)得益于我国“互联网+医疗”相关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与清晰,“互联网+医疗”从启动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9 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 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要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和医保支付政策。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连发两文肯定“互联网+医疗”在“战疫”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呼吁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相关服务,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支持。诸多利好政策的密集发布不仅扫清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制度障碍,也加快了医疗“互联网+”的进程。

2.4 应用成熟期(2023-)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据统计,2020年,广义互联网医疗的市场渗透率约为8%,市场饱和度较低,未来拓展空间巨大。预计到2026 年,狭义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 亿元左右。在应用成熟期,将实现全面的互联网医疗,依靠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支撑,构建人群健康大数据,囊括线上首诊、在线诊断、处方开具、远程治疗、医学检查等综合服务。

3 “互联网+医疗”与健康乡村数字化的关联

从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关键词贡献聚合网络显示出紧密的特性,见图3;从核心关键词的词频表来看,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健康乡村与乡村振兴、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乡村医生队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见表1。

表1 健康乡村数字化相关研究关键词词频表

图3 健康乡村数字化关键词聚类图

3.1 健康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本质问题是治理问题,其关键是如何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5]。研究表明[6],健康与贫困关系密切。农村居民平等参与或获得医疗资源的机会减少,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农村居民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农村居民健康贫困出现。同时,由于农村居民存在“脆弱性”特点,当面临健康冲击时更容易出现“返贫”现象。换言之,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确保居民健康,才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互联网+医疗”能有效克服城乡空间割裂、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交通不便、健康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提供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和远程医疗等服务,使就医流程更高效,医疗费用更实惠,降低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7,8]。

3.2 数字化建设是分级诊疗的有力支撑 分级诊疗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区域内健康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但分级诊疗在实际运行中,固有的制度藩篱和利益布局导致运行效果远不如预期,其发展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医疗资源配置“倒三角”,二是医疗机构间信息的共享程度低[9]。其本质在于构建以“服务协作”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智慧化的资源与信息沟通调配方式[10]。“互联网+医疗”在智能调配医疗资源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其具有资源共享性、时空无关性和便捷性等特点,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卫生健康系统内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和各医疗机构间的双向沟通[11]。多项研究表明[12-14],互联网医疗为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3.3 乡村医生是数字健康乡村的重要保障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在医疗领域,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有助于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筑牢卫生健康服务“网底”[15]。互联网医疗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远程教育,让乡村医生向医疗专家学习更丰富的诊疗经验,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和县域内就诊率,给村民看病带来便利[16]。

总的来说,关于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研究成果,呈现出以“健康乡村”为主轴,平滑演变的“纺锤型”发展脉络,见图4,其与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乡村振兴战略接续健康扶贫战略,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出发点,健全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要充分融入乡村振战略,从政策、目的、理念和工具等方面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质量。

图4 健康乡村数字化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4 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现况

我国于2020 年正式启动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出台《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国内117 个市、县、区部署试点,探索中国特色的健康村数字化发展新模式。“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以数字化助力乡村发展,创新治理模式,提高农村居民的宜居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智慧化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并取得良好进展。截至2020年12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 亿,占网民整体的30.4%,行政村通光纤和4G 比例均超98%[17],为“数字乡村”和“互联网+医疗”提供了条件,国家“智慧医疗”建设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2017 年8 月,江西省抚州市启动“智慧百乡千村”健康扶贫工程,在全国第一个建成村-乡-县-市四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三网合一、数字共享、远程就医和分级诊疗的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18]。为当地居民提供慢病筛查、健康监护、远程医疗、健康档案、营养咨询等综合保障服务。安徽省旌德县于2017 年率先引进全科医生助理机器人,实施智能分级诊疗,提高村医服务能力,解决乡村医生缺乏的难题[19]。2019 年,云南省首创的中钰雕龙县域智慧医疗医共体平台落地,通过“互联网+医疗”模式,打通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信息壁垒,主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健康数据统计等诸多问题,为贫困人口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分级诊疗、康复指导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除了上述智慧医疗服务之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的渗透,极大地促进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为乡村智慧医疗的系统设计、整合、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数字乡村医疗主要模式见表2。

表2 国内数字乡村医疗主要模式

5 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5.1 技术支持不足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地都建成了以医院临床管理为基础的HIS 系统。但由于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无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健康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农村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2 Mbps,而城市固定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超过100 Mbps。农村地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受宽带速度偏慢、数据采集交换和接口标准不统一、相关基础设备不足或利用率低等问题,业务功能可用性不强等制约,面向居民主动提供电子健康信息服务、健康管理等便民惠民应用主动性不足。

另外,现有的基层医疗信息系统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条线的业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数据联通的比例较低。基层机构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程度也有限,形成大量的“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无法有效支持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动态共享和协同服务开展。

5.2 政策体系不完善 医疗行业是政策导向型行业,“互联网+医疗”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医疗方式,政策的导向会对行业事件产生直接影响。伴随着医保、药品销售等政策放开和明朗,互联网医疗迎来了飞速发展,但现有政策尚未形成体系,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①在考核评价方面,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不做硬性要求,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亟需出台自上而下的设计规划和系统全面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同时,参与“互联网+医疗”的医院和医务人员缺乏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政策和制度机制[20]。②在支持体系方面,传统医保结算尚未实现全国联网,互联网医疗“医、药、险”3 个环节尚未打通等。同时,随着药品改革的深入,药品采购等药学服务职能将逐步由医院向社会专业药店转变,要求药店向信息化、专业化发展。③在立法监督方面,“互联网+医疗”有关的制度更多地局限于国家政策文件和有关部门管理规定,还未上升至立法水平。在实践中,医疗机构或因为缺乏法律依据止步不前,或因为缺乏政府监督疏于防范[21]。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5.3 价格机制不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价机制和支付方式尚未形成。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价涉及医院、医生、患者、保险、IT 和药械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不够,不同经营性质的互联网医疗机构对“互联网+”服务价格规范缺乏,第三方医疗平台收费监管措施不到位等。2019 年《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出台,仅建议“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要保持线上线下同类服务合理比价。因此大部分省市医疗机构在试行线上线下相同价格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价格重新调整,仍未形成行业价格标准[22]。另一方面,纳入医保支付部分的“互联网+”服务主要采用总额预付的方式,只有天津、内蒙古等少数地区规定了明确的医保支付方式。在总额预付制下,采用项目付费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支付标准和方式统一,该方式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直接融入现有报销体系,虽然操作简单,但很难确定医保总额,从而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23]。

5.4 监管职责不到位 互联网医疗监管的理想状态是政府行政监管与组织监管互为补充[24]。但在实践中,“互联网+医疗”监管机制滞后、医疗服务缺乏规范,加上政府监管职能过于发散,阻碍了互联网医疗将体系的发展。

在过程控制方面,一方面缺乏“互联网+医疗”服务早期、中期监测,影响了患者的黏性。互联网医疗机构的监管仍侧重后期诊疗服务。然而,后期诊疗服务标准的制定影响了“互联网+医疗”服务评估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医疗服务监管标准将对线上医疗服务质量产生影响,受限于互联网医疗技术成熟度,远程医疗成像清晰度和疾病诊断非特异性,在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过程中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在监管职能方面,“互联网+医疗”监管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监管职能过度分散和医疗服务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25]。政府部门拥有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决策监管和绩效考核的权利,但监管职能的分散制约了互联网医疗的决策过程,导致监管真空出现,从而导致专业性和积极性的缺失。相对于互联网医疗机构的内部监管,政府监管侧重于事前,忽视了事中行政监督体系和事后问责机制的建立。

5.5 人才队伍建设不够 推进“互联网+医疗”发展,“互联网+”是工具、手段和载体,“医疗”是内容、目的和实体,重点是加强“互联网+医疗”人才建设,在加强传统医疗人才临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拥有“互联网+医疗”思维的新型卫生人才。

在人才方面,乡村医生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担负着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工作量大,无暇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同时,互联网医疗充分融合IT 精英与医学专家的知识,对跨学科的新型复合人才的要求很高,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互联网医疗人才培养困难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教育培训方面,医院相关部门对医学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导致现有医学教育形式化。此外,还存在教学内容不适应基层医疗工作实际等问题,具体问题见图5。

图5 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不足因素分析鱼骨图

6 “互联网+医疗”背景下推进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的路径设计

6.1 科学规划,健全顶层设计 从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出发,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接续机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应在规划与配套制度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工作。

6.1.1 制定发展规划与政策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催生发展新动能。医疗健康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以“互联网+”为依托,迈入发展“新阶段”。因此,国家必须从规划设计、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为互联网井喷式的发展做好准备。

在规划设计方面,针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布局不平衡,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及程度较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乡村医生缺乏等实际问题,提出规划解决措施。从机构设置、专业队伍建设、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趋势扩大、慢病与伤害预防控制层级网络联动入手,构建健康乡村服务网络。

在法律保障方面,“互联网+医疗”作为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产物,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互联网+医疗”本质上仍是医疗活动,与传统医疗相比,“互联网+医疗”涉及面更广,参与主体更多,安全风险更高,直接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亟需把互联网医疗监管纳入到法律的规制范围内,上升到法律高度,既要关注互联网与医疗融合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要把握医疗向互联网延伸涉及的信息风险。例如医患双方隐私权的保护,对保护范围、保护义务、侵权责任和追责方式给予明晰的法律条款或司法解释界定。

在政策保障方面,一是推动政策制度建设,鼓励创新机制与风险防范措施相结合,统筹规划、政策部署、积极推进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同互联网医疗协同,稳步推进与健康中国战略相匹配的乡村“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和全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二是完善配套支持,推动医疗机构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应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例如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布局,量化医院和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院中的参与度和效率,将医务人员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时间、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三是建设标准化体系,乡村有效的服务规范闭环和运行体系。同时,国家要加强监管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互联网+医疗”的监测体系,着力加强技术管控,遏制“野蛮生长”,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发展。

6.1.2 网络基础设施与软环境建设 为解决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发展健康乡村互联网医疗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提高通信网络的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光纤网络改造升级,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其次,政府要大力支持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营造良好的健康乡村数字化软环境。最后,建立健全不同通信企业的整合机制,以保证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提高资源共享水平,为健康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6.1.3 构建智慧健康乡村服务系统 “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未来健康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将以打通医、药、险的健康医疗闭环为目标,即建立线上的“健康维护组织”(HMO)模式。该模式无需考虑医疗机构的地理覆盖范围,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居民就医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

在智慧健康乡村框架下,由政府牵头,制定医疗保障政策和监管制度,协调区域资源,在区域内深化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升级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医疗服务体系。由区域内医疗保障平台和健康管理平台对三大体系进行支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药械的智能配送、智能康养、医疗保险等一系列乡村医疗保障服务,体现智慧医疗的核心价值。以“健康人群”为目标,将业务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由政府主导,联结区域内电信运营商、科技企业、物流企业、药械企业、零售药房、各级医疗机构、康养机构、保险公司等多方共同参与。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高科技赋能下,逐步打造出覆盖“健康教育-临床-治疗-支付-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全流程闭环,见图6。

图6 智慧健康乡村生态圈示意图

6.2 建立模式,推进健康乡村数字化发展

6.2.1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智慧卫生院 分级诊疗从2015 年推广至今,效果并不显著,存在基层机构首诊率低,转诊不畅,患者知晓率较低、医生知晓率及转诊意识不足等问题。要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网底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有效的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优势的发挥需要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但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问题。因此,乡镇卫生院首先要完善基础配套互联网医疗服务设施,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医院品牌。其次,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建立线上线下信息一体化的智慧卫生院服务系统(图7),构建行业健康大数据库,涵盖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卫生监督等。深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建设,将健康大数据平台与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整合,数据共享,实现线上疾病监测、传染病防控、慢病随访等,提供更精准的公共卫生服务。另外,还需拓展移动医疗领域,一方面加快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实现健康数据动态监测;另一方面,开发移动医疗终端应用,为居民提供足不出户的预约、诊疗、转诊、咨询等医疗服务。最后,搭建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线上健康管理、健康指导、健康处方等服务。实行“一站式”结算,提供多种在线支付方式,使结算更加便捷。居民在家就可以获得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图7 智慧卫生院模式图

6.2.2 建立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 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是在智慧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图8)。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人群进行管理,通过健康体检,采集居民健康数据,评估疾病风险,全面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并通过用药干预、健康指导等手段,及时反馈签约医生后进行用药调节,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同时,定期在线上线下开展健康科普,对居民进行生活层面的指导,转变不良生活方式。加强家庭医生同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开展针对性指导,激发居民自主参与健康管理的热情,提高依从性。持续“互联网+健康管理”全面提升工程,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居民异常指标、不良生活习惯进行预警,实现“云预防”。推动“互联网+医疗”向中医药领域延伸,发挥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诊疗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设备。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普及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乡村医生的中医服务水平。提高互联网技术在中药产业的应用程度,利用互联网对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和交易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建立双向追溯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中药的安全性。

图8 医共体健康管理路径图

6.2.3 构建互联互通互享的智慧乡村医疗 互联网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信息分享。而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的难点就是实现区域内全部医疗机构的数据统一归口管理。根据现有的医疗系统信息化评价标准,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普遍处于CIS 初级阶段,相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打破不同区域、不同机构间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互享的局面,推进卫生健康行业内宽带全面提速,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和高效。一方面,为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内各成员单位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图9),整合各成员单位内医疗资源,实现系统内医疗信息、服务、资源等共享。医生通过远程诊疗平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或指导患者到医院进一步就诊。做好“云转诊”,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分流,引导患者就近就医、有序就医,节约患者等待时间,减少就诊环节,降低就医成本。患者由上级医院下转到乡镇卫生院后,上级医院依然可以利用院内信息平台提供“云康复”“云指导”服务,确保患者康复过程的安全,无误。此外,各医疗机构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交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学术会议等,加强医共体内人员互动和学习氛围,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促进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标准落地,严格规范整个行业的数据采集,同时注重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的维护,推进医疗信息安全三级等保建设,提升信息安全水平。此外,加强同区域内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将健康乡村信息平台接入智慧乡村平台,实现区域信息系统内人口、健康、医疗信息自由流通。

图9 智慧乡村医疗体系一览图

6.3 激励机制,培育智慧健康乡村人才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否在健康乡村建设中取得成效,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程度,关键在于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医务人员。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内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对相关医学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培训,对开展健康乡村数字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是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应重点加强乡村医生的实务能力培训,不仅包括对远程医疗、公卫信息平台等系统的基础操作培训,还包括对各类信息数据的管理、整合和处理能力,确保各类医疗信息能够被准确识别。此外,利用远程医疗信息平台,为乡村医生提供医学专业能力的培训,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力。其次是对医院管理者的培训,发挥医院管理者的领导决策作用。定期开展数据资产管理、监管、维护和开发培训,提高系统内数据的利用率,让“数据死水”活起来。三是对提供线上服务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对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包括政策制度,操作规范,诊断指南等,确保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安全。另外,严格准入机制,对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的执业年限、经历、信息技术能力等做出规定,避免产生安全隐患。最后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生给予绩效激励,对参加信息化培训的医务人员给予经费补助,鼓励医务人员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6.4 系统支撑,实施人群健康促进计划 我国医疗矛盾激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虽然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便了患者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疾病症状,为医患信息不对称中提供平衡点,但互联网医疗网站鱼龙混杂,曾出现过患者错信非正规网站信息导致悲剧的报道。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规则制度,严格监控相关医疗网站的准入门槛,使患者能够在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正确的信息。让患者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掌握自身健康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小病大看的现象,缓解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状况,让更多需要高精尖医疗服务的危重急症或疑难病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7 总结

立足“看病难”问题,除了提升互联网医疗规范水平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外,还要以“健康人群”为目标,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利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在广场、集市、商场等大型人口聚集地区传播健康知识。以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校园为细胞,推动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单位、进校园,完善全面健康设施配置,打造健康乡村“健康角”。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就健康乡村建设进行长期和持续的宣传,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健康乡村相关制度,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建设出各具特色、美丽健康的乡村。

猜你喜欢

医疗服务
医疗UDI
医疗合同中医方违约责任的判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