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10-09王丽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14期
关键词:量表冠心病状态

王丽群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 厦门361002)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室性早搏是冠心病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猝死的主要因素[1]。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较复杂,病情凶险,濒死感较强,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自我护理能力欠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与预后[2]。因此,加强对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以往常规心理护理一般以简单口头安抚为主,难以深入患者内心,无法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干预模式,主要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从而促使患者产生行为改变[3]。本次研究将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护理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116例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4]中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疾病诊断标准;(2)均经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确诊;(3)24h早搏次数>2000次;(4)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5)室性早搏Lown分级≥Ⅱ-Ⅲ级;(6)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14,HAMA-14)评分>14分;(7)意识清醒,言语交流正常;(8)文化层次≥小学;(9)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导致的室性早搏;(2)近3月有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史;(3)严重阵发或持续性房颤;(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严重心律失常;(6)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7)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8)严重自杀倾向;(9)精神疾病史。将116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8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告诉患者遵医嘱用药重要性,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积极预防心源性猝死,并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对患者给予简单的心理安抚。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又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如下:

1.2.1 认知干预(1)认知评估:患者就诊后后,主治医生主动与患者沟通,护士电话随访,全面评估患者对病情及疾病认知情况,掌握患者心理、行为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的认知需求。(2)认知重塑:向患者讲解冠心病室性早搏发生机制、诱发因素、症状识别与表现、治疗方式、预后转归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疾病认知,让患者从心理上意识到良好自我护理行为对病情转归的重要性,强化患者追求健康的信念,与患者交谈时多使用积极性的语言暗示患者,引导患者产生积极正面的联想,告诉患者过分忧虑情况下会加重早搏的程度,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3)认知纠正:耐心回答患者存在的疑问,对患者认知有误地方及时给予纠正,减少其对疾病的偏见和恐惧,对患者认知薄弱环节给予反复教育,以加深其记忆。对治疗期望值过低患者,可向其介绍康复实例,以消除其顾虑。

1.2.2 行为干预(1)指导音乐及放松训练:让患者根据自身的音乐喜好,每日聆听轻柔的音乐2-3次,每次聆听15-20min左右,在音乐背景下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达到身心放松目的。(2)饮食干预:指导患者科学合理膳食,多食用清淡有营养的食物,以免造成消化不良,少食用油腻或油炸的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荷,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有助于保护心脏。(3)日常生活干预:叮嘱患者注意休息,不能过度劳累,以免诱发室性早搏症状,鼓励患者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1.3 观察指标

1.3.1 焦虑状态 两组患者经过常规护理和认知行为干预后时的焦虑状态变化,采用HAMA-14进行评价,共包含14个条目,每条计分1-4分,总分值56分,分为严重焦虑(29分以上)、肯定有明显焦虑(22-29分)、肯定有焦虑(15-21分)、可能有焦虑(8-14分)、无焦虑(0-7分)。

1.3.2 自我护理能力 两组患者经过常规护理和认知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变化,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scale,ESCA)进行评价,量表包含4个维度4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0-4分,总分值172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处理,HAMA-14量表评分及ESCA量表评分通过±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冠心病病程、NYHA分级及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例数(n)性别年龄(岁)NYHA分级室性早搏Lown分级男女干预组对照组χ2/t值P值58 58 31 33 27 25Ⅱ级35 32Ⅲ级23 26Ⅱ级24 22Ⅲ级34 36 0.139 0.709 51.43±6.21 51.23±6.21 0.176 0.675冠心病病程(年)6.14±0.61 6.19±0.72 0.109 0.741 0.318 0.573 0.144 0.704

2.2 两组患者的HAMA-14量表评分比较

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的HAMA-14量表评分为(7.55±0.7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4±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HAMA-14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HAMA-14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8 58入院时16.12±1.72 16.13±1.71 0.686 0.408出院时7.55±0.74 10.44±0.76 6.000 0.014

2.3 两组患者的ESCA量表评分比较

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的ESCA量表评分为(146.28±20.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6.44±2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ESCA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ESCA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8 58入院时84.25±9.24 84.26±9.32 0.556 0.456出院时146.28±20.47 116.44±20.31 6.135 0.013

3 讨 论

3.1 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的焦虑症状

冠心病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病情发展迅速,若救治不及时,将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威胁患者生命[5]。目前临床上针对冠心病室性早搏一般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尽管其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收缩性能,延长房室传导时间,缓解临床症状,但此病的发生机制较复杂,治疗期间配合良好护理尤为重要[6]。冠心病室性早搏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以往常规护理只重视对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生命的挽救及症状的护理,而忽略了患者认知状态及心理状态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护理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7]。本次研究对干预组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的HAMA-14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中我们通过认知干预,有效满足患者的疾病认知权,消除患者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通过音乐及放松训练,有效促使患者情绪舒畅愉悦,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困扰,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3.2 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自我护理能力是个体行为决策及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8]。本次研究对干预组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的ESCA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中我们通过认知评估、认知重塑及认知纠正,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积极的健康信念,让患者充分意识到良好行为方式对病情转归的重要性,有效促使患者产生行为改变动机,充分发挥患者自身的潜能;通过饮食干预及日常生活干预,有效规范患者的饮食行为及日常生活行为,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使患者主动远离外因阻碍,进而改善临床结局。

综上所述,将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量表冠心病状态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状态联想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