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21-10-08
教育均衡不是搞“平均主义”
《经济日报》刊载朱琳文章
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绝不是搞“平均主义”,提高教育质量、培育社会所需人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要更加关注均衡化之后对教育质量的提升效果。
首先,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基于标准的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或“千人一面”,在不断满足教育硬件条件相对均衡的同时,注重受教育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程度。其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对于提高社会整体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回归在校学习,通过校内学习,自然减少了对校外补习的依赖,避免教育陷入“内卷化”。再次,提高校内学习效率、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也为校外机构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入口。善用资源、积极创新,校外机构可以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必须完善制度保障,也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
不妨对大学生家教宽容一点
《南方日报》刊载维辰文章
“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职教师培训服务行为受到严格管控,而对于“一对一”家教市场没有明文规定。一些培训机构改头换面,以“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开展“一对一”学科类培训,对类似换汤不换药的违规变异形态理应严格查处。但大学生能不能做家教?
如果说严禁大学生对中小学生进行学科类培训有一定道理,那么不让他们给高中生做家教既不合理,也没有可执行性。家长请大学生针对性辅导孩子功课,大学生勤工俭学多一些社会实践,双方你情我愿私下进行,有关部门如何查处?查到没有教师资格证或假期补课,有什么处罚依据?惩戒缺失的情况下,实际效果很难保证。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双减”政策答记者问中,明确提出资本过度涌入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导致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精力负担过重。大学生家教并没有加深教育焦虑,也不会带来什么资本风险,不会危害教育公益属性,不妨更加包容审慎对待。
“双减”是渐进式改革也是持久战
《北京青年报》刊载樊大彧文章
“双减”是渐进式改革也是持久战。目前“双减”在全国和北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减负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高度警惕某些培训机构使出“打擦边球”“挂羊头卖狗肉”等各种招数,长期保持对相关机构融资、准入、业务、营销等各方面的全面监管,决不让严重干扰教育公平的违规培训机构死灰复燃。
长期以来,过重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种种教育负担让无数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双减”工作是重大教育改革,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磨合并逐渐成熟的过程。这场持久战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拿出耐心,尊重教育规律,缓解“教育焦虑”,不断寻找教育公平最大公约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有多少求职者栽倒在“第一学历”
《中国青年报》刊载夏熊飞文章
要破除就业中的学历歧视,还得对症下药。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为反对学历歧视提供有力支撑。劳动法已有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同时,要畅通学历歧视受害者的维权渠道,正如有学者所言:“在这个过程中,举证责任应该是倒置的:劳动者只需要证明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用人单位则必须证明自己并没有歧视存在。”
另一方面,则要在全社会大力破除唯学历论的不正之风,剥落附着在高学历、名校上的盲目崇拜与迷信,让学历回归学习经历证明的本真,而非成为能力的代名词。在这点上,公务员考试理应当好表率,取消本科及以上学历限制的舆论呼声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而大力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也能拥有不菲收入、上升空间,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也是消除学历歧视的重要举措,甚至可以说是治本之策。在提升学历含金量、毕业生质量上,众多目前可能处于被歧视状态的普通高校及学生要知耻而后勇,通过自身努力向用人单位证明,即便自己不是高学历的名校生,也同样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教师轮岗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举措
《光明日报》刊载祁瞳文章
相对于其他措施,教师轮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均衡配置师资力量的安排。对于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来说,教师轮岗的实行,可能会较快见到效果。
虽然教师轮岗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要形成大面积和大比例的态势,但是,从总体而言,不论是教学力量薄弱学校还是教学质量较高学校,就某一所学校而言,其轮岗教师所占比例还是以教师队伍的稳定为限。显然,如果教学质量较高学校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稳定,不能保持校风和传统的延续,那么,轮岗至此的教学力量薄弱学校的教师也不能保证轮岗的收获。同样,如果教学力量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不能保持总体稳定,那么,轮岗而来的教学质量较高学校的教师也失去了传帮带的对象和环境。
这也就是说,教师轮岗并非以降低现有教学质量较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代价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度,而是在既定现实下加强和提高教学力量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措施。这一点尤为重要。
中职教育被炒热,更要做强
《环球时报》刊载房永亮文章
中职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中职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让学生在学到技能的前提下成為企业急需的技能劳动者,为地方的技能人才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培养目标的技能性、学生就业岗位的生产性,导致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和不满意现象仍然继续存在:
一是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将中职教育视作“低端教育”。 二是院校学习成才与企业岗位成才方向的选择,以及“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途径和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厘清。三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双元主体不突出的问题长期存在,给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带来了困难。
我们中职教育人,需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满足学生进一步升学的需求,拉升技能人才的培养链条,积极为高职院校输送优质生源,构建“校校企”(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单位)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出力,为社会企业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