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略论
2021-10-08周曦
摘要:语言是文化最有效、最活跃的载体。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如何运用语言忠实地传递不同文化的内涵。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形成的种种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
一、引言
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问题的研究,只有充分理解文化间的差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交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形成的影响进行分类。
二、不同的文化联想带来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在一种文化中能带给人们美好心理联想的事物有可能在其它文化中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如中国的一种电扇品牌为“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看作是吉祥的动物,因为“蝠”与“福”谐音, 在东亚其他国家蝙蝠也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如果把这个品牌直译作“Bat”销往欧美市场,则肯定会引起反感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蝙蝠是阴暗、肮脏的动物,也是吸血鬼在夜间的化身。
三、地理环境差异带来的影响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中文里常有赞美“东风”的诗句,因为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而英国的“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 是“寒冷”、“令人不愉快”的, 因此英国人不喜欢“东风”。谚语“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就是例证 。英语中常有歌颂“西风”的诗篇,这是因为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带来春天消息的就是西风,故而在英伦三岛,有“西风报春”之说。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诗的最后一行表达了对春的憧憬:“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四、宗教信仰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直以来,宗教文化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佛教一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相信“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用语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又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用来形容非常难得的机遇。
欧美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因此英语语言也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 ,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五、价值观和审美差异带来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造就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待狗这种动物的态度。“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常用来比喻人的行为且没有任何贬义。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及了”是“dog tired”,再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而中国民间虽然也有养狗的习惯,但人们在心理上通常都鄙视它,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事,所以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基本上都含有贬意,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六、典故与传说带来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思翻译。例如中文有“三个臭皮匠, 赛过一个诸葛亮”的说法。诸葛亮在中国人尽皆知,他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如用直译, 很难表达原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中文还有大量类似的习语如: “杞人忧天”、“叶公好龙”、“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则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及莎士比亚作品。如“Pandoras box” (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Achillesheel ”(致命的弱点)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
七、结语
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而翻译家Eugene A.Nida 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正确理解语篇中不同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语义,准确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才能运用语言最大限度地将文化在不同语种间进行“传真”。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3]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5]王福祥,吳汉樱.文化与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周曦,(1978-),女,汉族,四川成都。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