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与策略

2021-10-08曹微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1期

曹微

摘要:土壤环境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式进行研究具备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与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对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网以及尺度设置、点位优化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结合相关科学理论知识,最终提出了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布设思路与策略,希望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设立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

前言: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与改善是相关领域专家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而在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基础点位的布设是极其重要的前期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土壤环境监测的最終质量。因此,本文对我国土壤监测的特点与情况进行分析,希望本文得出的符合我国土壤环境特点的基础点位布设策略能够为相关单位执行土壤检测任务提供一定帮助。

一、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网

(一)背景点

背景点在实践中主要起到的是对比作用,因此背景点的实际设置点位应该选取在监测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通过这种方式,相关专家能够对未被污染地区的土壤元素构成情况进行清洗把握,在周边土壤遭受污染之后,这些数据就成为了对其污染原因以及恢复方式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1]。

(二)基础点

基础点是指在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基础上布设的监测点位,具体包括耕地、草原、林园等,通过对这些点位进行测定,能够国内土壤的整体情况与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把控。此外,相关专家也能够通过将基础点、背景点、监控点进行对比,最终判断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活动的成效。

(三)监控点

监控点是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工作内容是对环境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判定,进而防止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或者污染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因此,监控点应该设置在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的工业园区以及可能会由于土壤污染而造成重大危害的地点,例如饮用水源地、实验作物种植区等[2]。

二、尺度设置及点位优化

首先,土壤监测布点采样的目的是为了给土壤管理活动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而网格布点法是统计学意义上最为常见的布点策略,在这一方法基础上,网格的密度越大,其收集的信息也就愈发准确,而网格密度的降低也会随之带来估值精度的降低。但是,网格所收集到的信息估值精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只要其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优化土壤管理的目的即可,因此,相关专家应该对自身需求、布设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网格布设尺度[3]。

在网格尺度确定之后,相关单位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点位优化:(1)点位继承。(2)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在网格尺度确定的基础上对全国进行模拟布点,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点位布设方式进行调整。(3)进行现场勘查,对点位进行最终优化。

三、土壤环境检测基础点位的布设思路与策略

(一)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布设思路

在实践中,相关单位在进行基础点位布设时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确保点位布设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现场勘测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现场环境进行仔细勘探,确保基础点位能够顺利完成布设工作。

(2)确保点位布设的经济性。点位布设是一项相当复杂、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往往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相关单位应该在保证监测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点位布设成本。

(3)确保点位布设的继承性。尽量保留原有监测点位,减少成本支出。

(4)确保点位布设的动态性。土壤环境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相关单位应该保证点位在无法满足检测需求的情况下能够随时进行调整[4]。

(二)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布设策略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工作应该按照以下步骤依次进行:

(1)网格设定:对检测区域的土壤进行分类与勘探,对其土壤污染状况与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定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监测网格。

(2)网格筛选:在网格设定工作完成后,相关单位应该将划定好的网格数据叠加检测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层,以此对网格内的耕地面积等内容进行计算,进而得到需要布置监测点位的网格。

(3)利用GIS技术设置条件:首先,相关单位应该对网格内水域位置图层进行采集;其次,相关单位应该对主要交通干线两侧150m内的图层进行采集;再次,相关单位应该对检测区域内污染源500m范围内的图层进行采集;再次,相关单位应该对检测区域内居住用地300m范围进行采集;最后,相关单位应该将上述图层与网格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实际布点区域。

(4)叠加土壤类型:将初始点位与地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全面分析,对未覆盖到的位置点位新增[5]。

(5)点位调整与优化:相关单位应该利用图像信息对准备布设的点位位置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或者无法提供相关数据的点位位置进行适当调整与合并。

(6)现场核查:相关单位在具体点位布设开始之前,应该对点位预计布设位置进行现场核查与最终确认,对实际核查过程中不符合相关原则与要求的点位进行调整。

结论:纵观全文,相关单位在进行点位布设之前应该对自身需求以及不设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按照要求逐步完成点位的布设。在布设完成之后,相关单位也要对点位的布设效果进行进一步审核,如果发现点位布设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不符,就应尽快对点位进行调整。只有做到以上几点,相关单位才有可能提升我国土壤环境监测质量,进而降低土壤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周志彬, 王志杰, 熊向陨.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20, v.32;No.165(04):164-165.

[2] 董莹, 王伟平, 杜源凯.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 v.16;No.496(28):131-132.

[3] 蒋大卿, 姜玲, 何清杨.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探求[J]. 城镇建设, 2019, 000(001):34-35.

[4] 王莹, 马丽欣. 吉林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0, 011(002):30-32.

[5] MA Ruru. 浅谈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On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J]. 山西科技, 2019, 034(004):103-106.